汉尼巴尔镇上的顽童

汉尼巴尔,美国西部边陲的一个小镇,坐落在密西西比河畔的荒原的边缘上,北面耸立着海拔300英尺的霍里迪山,南边有更为险峻的山峰,四周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

古老的密西西比河,总是这样长流不息,奔腾入海。它是美国的母亲河,用乳汁哺育着人们。当马克·吐温4岁时,全家从佛罗里达村迁居汉尼巴尔镇。1839年11月,这位未来的作家第一次见到了波澜壮阔、景象万千的密西西比河。在世界第一大河的河畔,马克·吐温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在夏日的眩目的阳光照耀下,烟波浩淼的密西西比河,显得格外宽阔,风光旖旎,万籁俱寂。汉尼巴尔镇仿佛昏昏欲睡。

骄阳似火,炙烤着白色尖顶的木板房屋。每户人家的窗户几乎全都紧闭着,在大街小巷很难看到人们的身影。忽然间,主街上响起一阵杂沓的脚步声,有人吆喝道:“轮船开来啦!”这粗犷的声音,唤醒了正在打瞌睡的小镇。

大人、小孩、狗、四轮马车等活跃起来了,从小镇的各个角落涌现出来,三五成群,熙熙攘攘,奔向开始喧闹的码头。

“大密苏里号”火轮船正在靠岸,高耸着的烟囱里冒出滚滚浓烟,船头旗竿上的旗帜迎风飘扬,水手们集合在前甲板上,宛如出征前的士兵,等待着威严的船长发号施令。叮当叮当的钟声响了,转轮全部停住,缆绳紧紧地套在码头的靠墩上。火轮船仿佛是被勇猛的牛仔制服的凶狠的蛮牛,发出一阵蒸汽的嘶叫声,稳稳地停靠在岸边。

上下船的旅客们,争先恐后,乱成一团,打着赤膊的黑奴们使出全身力气,通过拥挤的人群,搬运着沉重的货物。紧张嘈杂的气氛,有时简直叫人喘不过气来。可是,对于吐温和他的小伙伴们,这里却好像是过节似的,他们欢呼着,雀跃着,寻觅着令人快乐的事物。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顽皮孩子约翰扮演着一只火轮船,轻松地一跳一蹦地过来了,“他到了近处的时候,就放慢了脚步,朝街道的中间走去,忽然,他的身体往右侧倾斜过来,使足了劲叫‘船头’停住,这些动作做得多么神气,多么认真啊。要知道他扮演的正是‘大密苏里号’哩,他想象着自己是吃水9英尺的大轮船,他还扮着轮船、船长和指挥轮机的铃铛,这样一来,他只好想象他自己站在自己的‘顶层甲板’上发出口令,同时还要他自己执行这些口令”。

这时候,吐温在干什么呢?今天他可算倒了霉,母亲惩罚他刷自家的木板围墙。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上午吐温和流浪儿汤姆,兴高采烈地跑到大河边,脱光衣服,跳进冰凉的水里,尽情地嬉水畅游。上岸后,他俩用别针做的鱼钩钓鱼,总算钓上了一条小鱼,放入旧水桶里,点燃起篝火,好不容易才把鱼煮熟,不过,这实在填不饱肚子,吐温饿得有点发慌,看来,他只得兴致未尽地赶回家去。

吐温仔细地穿衣服,用预先插在上衣翻领背面的针线,小心翼翼地把衬衫领子缝好,然后,他将自己头上晒干的卷发尽量抚平,丝毫不露出头发被河水浸湿过的痕迹。吐温已经有9次被人从水中救出来,母亲将大河划为头等禁区,绝对禁止他下河游泳。

吐温回到家里后,母亲第一桩事就是检查他的衬衫,领子还是被缝得牢牢的,尽管吐温整个上午在外面玩耍,总算没有犯禁,她长长地舒了口气。可是,一直呆在家里看书的弟弟亨利,文静诚实,他提醒母亲注意她缝领子时使用的是白线,而吐温却是用黑线缝的,弄巧成拙,欲盖弥彰,吐温的诡计被弟弟戳穿了。

在母亲的严词呵斥下,吐温只得怏怏不乐地拿起长柄刷子,提着一桶白灰浆,独自在高过头顶的30码长的木板围墙旁,进行强制性的劳动。

当约翰正扮演着“大密苏里号”,洋洋得意地走过来时,吐温装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连瞧也不瞧那只全靠一张嘴扮演的轮船。他认真地用蘸上灰浆的刷子涂抹围墙,不时地仔细打量着自己的得意劳作,好像是一位画家在欣赏自己的生花妙笔似的。

吐温的这些举动做得特别细致,约翰不由得看入了迷,连放在嘴里的苹果也觉得越嚼越不是滋味。

吐温卖弄地告诉约翰,刷围墙是十分讲究的高超手艺,一般人都没有能力干好这事。约翰再三恳求让他试试看。双方协商的结果,是约翰用苹果换取吐温手中的长柄刷子。约翰感到无上荣耀,兴奋极了,拼命地刷起墙来,而吐温却坐在阴凉的地方吃着苹果。

小镇上的男孩子们,陆陆续续地从木板围墙路过,正准备去尽情享受星期六的休假,比如,到河边沙滩上去翻寻乌龟蛋啦,钻进霍里迪山上的森林里去捉迷藏啦,跳入密西西比河游泳啦⋯⋯可是,奇怪得很,他们都一一落入吐温精心设计的圈套里,像约翰一样地争着刷围墙,还要为此付出一定的报酬——送给吐温一些小礼物。

不到两个钟头,吐温的灰浆全部用完,围墙被孩子们刷了三层白灰浆,他还收到了同伴们的不少礼物:破旧的口琴,用芦苇管做的大炮,独眼的小猫,蓝玻璃瓶片,房门的铜把手,死老鼠,石弹丸,刀把儿,柑子皮等。

简·克里曼斯检查被刷得白白的木板围墙后,既感到惊讶,又觉得歉疚,她从内心深处赞叹吐温的出色劳动,于是,她特意挑了一个最好的苹果给吐温以资奖励,还允许他再出去玩耍。母亲刚一转身,吐温就用土块朝亨利扔去,惩罚弟弟多嘴卖乖。

熟悉马克·吐温作品的读者,对于这类情景并不陌生。不错,马克·吐温在40岁时创作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无限深情地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显然,汤姆·索亚的百折不挠的毅力,对自由的憧憬,丰富的想象力,自发的民主主义思想,渴望生气勃勃的生活,迷信护身符咒,童年的梦想与遭遇,这些都体现出马克·吐温的某些性格特征。

然而,《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的圣彼得堡,毕竟不是密苏里州的汉尼巴尔镇。倘若追根溯源,波莉阿姨与马克·吐温的父母的生活经历和性格也没有多少共同之处,汤姆·索亚的形象显然不是自传性质的。

约翰·克里曼斯和妻子   汉尼巴尔镇上的顽童   马克·吐温和小伙伴   在约翰·夸尔斯农庄上   这里仍然实行蓄奴制   犯罪现象有增无减   父亲含恨离开人世

童年生活   排字工人   理想职业   在内华达   登上文坛   镀金时代   幽默文豪   黄昏岁月

灵感记:

中华成语典故   商海万象   哈佛家训   实用家常菜谱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   中国未解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   音乐简史   中国名人百传   世界名人百传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及人士   36计经典故事   菜根谭   十万个为什么   创业灵感   家庭生活实用技巧   奥秘世界百科全书   青少年科学探索百科全书   青少年百科全书   世界名画赏析   中国名画赏析   中国书法赏析   中国山水画赏析   家庭健康营养百科全书   中国花鸟画赏析   达芬奇名画赏析   梵高名画赏析   中国人物画赏析   西方美术流派   世界名画赏析解密   拉斐尔名画赏析  

首页 ► 时事资讯 马克·吐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