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毒动植物食品的中毒与防护

误食含毒的动物或植物、烹饪制作方法或食用方法不当都可能引起中毒。

由于各种有毒物质侵害机体的部位不同,因此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和轻重不同的神经症状。最突出特点的是发病急,比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更快,一般在进食后1~3小时内发病,最快的30分钟内即可发病,潜伏期长的也不会超过48小时。

常见的有毒鱼类和贝类中毒

我国有毒鱼类约有170余种,按含毒部位和毒素的性质将有毒鱼分为8类:屯毒鱼类、含高组胺鱼类、胆毒鱼类、肌肉毒鱼类、肝毒鱼类、卵毒鱼类、血清毒鱼类和黏液毒鱼类等。

屯毒鱼类主要在卵巢、肝脏、血液、眼睛、鳃、皮肤中含有毒素,如河豚毒素。人食用未去除内脏的鱼或误食可引起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发生麻痹,因呼吸中枢神经被抑制而死亡。

含高组胺鱼类,如蓝园参、鲐鱼、金枪鱼、沙丁鱼等,可引起人的类过敏性症状,如脸红、头晕、心跳、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主要因鱼质腐败、腌制不透或未去内脏而引起,组胺中毒恢复较快,偶有死亡。

胆毒鱼类,包括青鱼、草鱼、鲢鱼等。其胆汁中含有胆汁毒,可导致食入者的肝、肾损害,还有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症状。主要由吞食鱼胆而引起,胆毒中毒发病快、病情重,一般在8~9天内死亡。

贝类毒素中毒,主要由其肝脏和胰腺内含有蛤蚌毒素或贝类毒素而引起,可导致人出现神经麻痹或肝脏中毒等症状。中毒预后不良,多有死亡。

河豚毒素中毒

中毒原因

河豚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一向为沿海居住人群所喜爱。然而河豚鱼的内脏、卵巢、血液、鱼皮、鱼头等部位皆含剧毒,加工处理不当或误食后常可致命。

中毒表现

河豚鱼中毒多为误食,潜伏期短,食后10~45分钟发病。症状为口唇部、舌端感觉麻木,接着腕部、四肢感觉钝麻,出现运动障碍,不能发声、下咽困难、血压下降、心率不齐。重症者意识不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预防措施

不可随意食用沿海地区捕捞的认识不清或未吃过的鱼类,确认为无毒鱼种后方可食用。

严禁饭店、酒店自行加工河豚鱼。

捕获的河豚鱼,不得流入市场销售。

要合理加工鱼类。卵巢及肝脏等部分要完整地去除,不可割破。

注意烹调方法,放适量的醋或山楂等。

毒蘑菇中毒

中毒原因

我国有毒蘑菇百余种,因没有可靠的鉴别方法常被误采、误食而引起中毒。毒蘑菇中含有多种毒素,主要的毒素有肠胃毒素、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原浆毒素以及其他未知毒素。常见的毒蘑菇中毒类型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中毒表现

一种毒蘑菇可能含有几种不同的毒素,而一种毒素又可能在不同种类的毒蘑菇中存在。因此,误食后的中毒表现较为复杂,通常表现为胃肠炎症状、神经症状、溶血症状、实质性脏器受损症状及类植物日光性皮炎症状等。特别是迟发型中毒,常在胃肠症状之后出现假愈期,然后突然加重,出现肝、肾等脏器损伤的症状。因此,对同时进食而未发病者应视为发病者来对待,以免发生意外。

预防措施

熟悉并掌握各种毒蘑菇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广泛吸取民间群众积累的丰富经验,提高鉴别毒蘑菇的能力,防止中毒的发生。

马铃薯中的龙葵素中毒

中毒原因

马铃薯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食物,由于保存不当多在春季发芽,其幼芽及芽眼部含有龙葵碱 (龙葵素)。龙葵碱对胃肠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对呼吸中枢也有麻痹作用,并能引起脑水肿和充血。人食入0.2~0.4克即可引起中毒。

中毒表现

中毒初期,先有咽喉抓痒感及烧灼感,其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剧烈地呕吐、腹泻。重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麻痹而死亡。

预防措施

马铃薯应该贮藏在低温、无阳光直射的地方,或用沙土埋起来,防止生芽。

不要吃生芽过多、皮呈黑绿色的马铃薯。

加工发芽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芽眼及芽周围的部分。

龙葵碱遇酸分解,烹调时可加少量食醋。

菜豆中的红细胞凝集素中毒

中毒原因

菜豆,又称豆角、芸豆、扁豆等,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菜豆中的含毒成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红细胞凝集素有关。中毒者多因进食未烧透的菜豆而引起。

中毒表现

菜豆中毒以胃肠炎为主要中毒症状,少数病人有胸闷、心慌、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症状。该中毒病程短、恢复快,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一日内即可恢复健康。预后良好,尚无死亡病例。

预防措施

菜豆中毒多因未熟透即食用而引起。因此,加工菜豆宜炖食,充分加热可破坏毒素,不宜水焯后做凉菜或面码。即使炒食,也不要贪脆或颜色好看,应彻底加热炒熟,方安全可靠。

蔬菜中的日光过敏物质中毒

中毒原因

在蔬菜中如苋菜、灰菜、刺菜、马齿苋等也含有较多对日光过敏的物质—紫质及其衍生物,会引起植物日光性皮炎。

中毒表现

食入这些植物中毒后,多在被太阳照射的部位,如颜面、手、颈等裸露部位出现发痒、麻木、潮红、疼痛、肿胀、小水泡或血泡,严重时可出现发绀、发冷、咽喉肿胀、呼吸困难等症状。

预防措施

对上述含有日光过敏物质的蔬菜应加热煮熟后才能食用。

生黄豆中的皂素及抗胰蛋白酶中毒

中毒原因

生黄豆中含有皂素及抗胰蛋白酶,这两种有毒物质食用后可引起中毒。抗胰蛋白酶可抑制体内蛋白酶的作用,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皂毒素可破坏红细胞。

中毒表现

生食黄豆后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

预防措施

这两种有毒物质在高温下均易被破坏,所以煮熟吃就不会中毒。同样,饮用生豆浆或“假沸”豆浆,也会引起中毒。所谓“假沸”,即豆浆由于皂素作用,当加温至80℃时,便出现了泡沫,以后泡沫越来越多,使人以为豆浆已经烧开了,其实此时有害物质并未被破坏。因此煮豆浆要高温煮沸,待豆浆全沸后,泡沫全部消失,然后再煮 10分钟,豆浆中的耐热的有毒物质才会被完全破坏,饮用时就不会发生中毒。

灵感家首页万事通

家庭健康营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