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计 上屋抽梯

题解

上屋抽梯:原意为送人上了楼之后,却把梯子搬走,使人无法再下来,比喻诱使人上前而断其退路,使人处于困境,即怂恿人受骗上当。在军事上指引诱敌人前来取利,待其深入,便用迂回包围等方法断其退路,迫使其就范的计谋。

原文

假之以便,唆之以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注释

假:假给。便:便利。唆:唆使,这里引申为诱使。死地:中国古代兵法用语,指一种进则无路,退亦不能,非经死战难以生存之地。遇毒,位不当也:语出《马·噬嗑·彖》。噬嗑卦为震下离上。震为雷,离为火、为电。雷电交加,有威猛险恶之象。又,噬嗑卦为以柔居刚,故不当位,更显形势严峻。

译文

假给敌方以某种便利,诱使它(盲目)前进,然后再截断其应援之路,就能陷敌军于死地。这是从噬嗑卦彖辞“遇毒,位不当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

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梯。如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苻坚侵晋,以乘机自起。

注释

局:骗人的圈套。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苻坚侵晋:公元382年,前秦苻坚要亲率九十七万大军南讨东晋。尚书左仆射权翼、太子左卫率石越,以及太子本人都表示反对。这时,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便分别私下来见苻坚,支持苻坚出征。慕容垂说:前秦兵多将广、势力强盛,东晋偏处一隅,势力弱小,自古都是小不敌大,弱不胜强,此次出征,必胜无疑。由于慕容垂和姚苌的怂恿,苻坚更是决意出兵了。可淝水一战,秦军大败,苻融被杀,苻坚自己也中了流矢。在这次征伐东晋的战役中,秦军虽然大败,但慕容垂带领的三万人马因奉命出击东晋的郧城,没有参加淝水之战,故而被完整地保全下来。当苻坚兵败从寿阳来到慕容垂处时,幕容垂护送他去洛阳。这时,慕容垂提出要求去邺城祭扫先人陵墓,同时就便安抚河北。苻坚同意了。谁知慕容垂离开之后,便打起复国的旗帜,自称燕王,接着又自立为帝,定都中山,史称后燕。

译文

什么是唆?就是以利去诱使敌人上圈套。但是,如果只是以利诱使而不给他以某种方便,敌人还是不会上圈套的。所以,使用上屋抽梯的骗局,也必须先给梯子,或者示意梯子在哪里。就像当年慕容垂、姚苌怂恿前秦苻坚进攻东晋,以求乘机自己扩张势力、自立为王所做的那样。

传世典故

本计计名出自一个典故。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因不容于继母,恐遭陷害,向刘备求救。刘备要诸葛亮为他想出解脱之计。这天,诸葛亮来到刘琦家中,刘琦哀求诸葛亮说:继母屡次设法陷害我,欲置我于死地而后罢休,目前我的处境十分险恶,还请先生相救一二。诸葛亮说:此事关系离间母子之情,恐将来说将出去,多有不便,表示拒绝。刘琦便强邀诸葛亮进入密室之中,一边饮酒,一边仍缠住诸葛亮不放。可诸葛亮还是不愿答应刘琦的请求。这时,刘琦见再三恳求无效,便掉转话头,对诸葛亮说:我的住室楼上藏有一部古籍,请先生观赏一番如何?诸葛亮听说有古籍观赏,非常高兴,便答应了。说着便跟随刘琦登上一间小楼,到了楼上,见四壁皆空,并无藏书,便问刘琦书在何处。这时刘琦便双膝跪下,承认自己是事出无奈才把诸葛亮骗上楼来,务请指点出路,拯救性命之危。诸葛亮埋怨刘琦不该施行欺骗,便要下楼离去,可不料楼梯已被抽走了。这时刘琦便又再三哀求说:先生最担心的是事情泄露,现在,这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再没有别人知晓,您应该可以赐教了,说着又要拔剑自刎。诸葛亮见刘琦如此情景,无可奈何,便给刘琦讲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只得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欲尽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用有毒的食品将太子送来的食品更换了。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说道,这膳食从外面送来,最好让人先尝尝看。于是命左右侍从尝一尝,刚刚尝了一点,侍从倒地而死。晋献公大怒,大骂申生不孝,阴谋弑父夺位,决定要杀申生。申生闻讯,也不作申辩,自刎身亡。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刘琦引诱诸葛亮“上屋”,是为了求他指点,“抽梯”,是断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诸葛亮的顾虑。

用计锦囊

上屋抽梯原意是诱人爬上高楼,然后搬走梯子,使其进退无路,只能束手就擒。在军事上,指设法诱敌进入我方的圈套,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虽有其高明之处,但敌人一般是不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其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以方便,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再拆掉“梯子”,围歼敌人。上屋抽梯既可用之于敌,也可用之于我。《孙子兵法·九地》中说:“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意思是:主帅给士卒提出目标,要像登高后抽掉梯子一样,使他们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主帅率众深入诸侯国境,要像射出的箭矢一样,使他们只能一往直前,不可返回。诱敌“上屋”,是实施此计的关键。一般来说,可以诱骗的对象有四种:一是贪而不知其害者;二是愚而不知其变者;三是急躁而盲动者;四是情骄而轻敌者。

含义

本计包含以下三种含义:

一、断其退路。利用各种办法将敌人引入我们事先设好的包围圈内,然后迅速将敌人的来路彻底切断,使其无法脱逃,有来无回。断绝敌人退路的目的主要是使其“不可脱”,只有“不可脱”,才能全部干净地将其消灭,或者利用 “不可脱”的形势,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使其被迫就范。

二、断其援应。就是截断敌人的前应和后援,这种策略也叫围敌打援。围敌打援之“援”也可理解为“后勤补给”,把敌人推到己方设置的地段之后,切断他们的后勤补给,也就等于“抽掉”了其保持战斗力的“梯子”,使他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破釜沉舟。主帅授给军队任务,要像登高后抽掉梯子一样,使他们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境地,要像拉开箭弩射出箭矢一样,使他们一往直前。这样,利用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对人们产生的特定影响,会骤然激发或挖掘人们的潜能,就是本计所要达到的目的。

对策

对付上屋抽梯应注意采取以下防范对策:

一、小利莫贪。我们应谨防上当,如果判断不清时,宁可放弃,也绝不冒风险。特别是对那些取之无大益,失之无大损的小利,绝对不能贪图。

二、要知机变。随机应变也是防止受骗上当的有效措施。要做到随机应变,首先需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其次要多准备出几套行动方案,并且经常变化,不使敌人摸到我们的规律。

三、投石问路。在对情况不了解或发现某些疑点的时候,先不要冒险行事,可先来个投石问路,探听虚实,在确定没有什么危险时,再走过去。用来作为探路的石头,可以是虚假的动作,可以是小股的部队,也可以是侦察人员。

四、另寻门路。如果不慎被骗“上屋”,并且梯子已被抽掉时,一定要寻找其他的“下楼”出路。

用计范例

拓跋圭攻心乱燕

东晋时,北方的鲜卑族建立了后燕和北魏政权。后燕为鲜卑慕容氏,北魏为鲜卑拓跋氏。燕主慕容垂于东晋太元二十年五月,派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率兵八万进攻北魏。魏主拓跋圭采纳部下建议,决定先“示弱避其锐气,骄纵对方,待敌疲劳后再打”。他率部落西渡黄河,远远地避开燕军。后燕军至五原时,降服了北魏其余部落,将战利品尽放于黑城(呼和浩特市西北)。然后,兵临黄河,并砍木造船,准备南渡。此时已是九月,拓跋圭这才在黄河南岸摆出迎战的架势。慕容宝好容易才造好船只,一夜暴风,竟有几十条渡船被刮到南岸。北魏兵截住渡船,擒燕士卒三百多人。为了表示虚弱胆怯,又全数遣返。一天,拓跋圭的伏兵擒住了后燕的使者,一审问,才知燕主慕容垂得了重病,太子慕容宝心中挂念,派人回去探望。拓跋圭欣喜异常,决定用此机会,采用攻心之策,使后燕军混乱。从这天起,拓跋圭即命人于路上,把回燕都的使者全部截获,一一押在军营。慕容宝不时派人回京问候,但始终不见一人回还,数月不知父王消息,焦虑万分。这一天,派出的使者们突然出现在河岸上,高声呼告慕容宝:“你父已死,何不早归!”这无疑于晴天霹雳。顿时,慕容宝六神无主,全军将士惶惶不安。慕容麟的几个部将以为燕王真的死了,竟然密谋杀掉太子,拥立慕容麟,被太子查知斩首。慕容宝与慕容麟之间因此互相猜忌。为防有变,慕容宝下令撤军。他烧毁了所有渡船,见黄河水尚未封冻,遂不留断后部队。岂料一夜之间,气温骤降,河面立刻封冻。拓跋圭率二万精兵越过封冻的冰面,人衔枚,马束口,悄无声息地在参合陂(今内蒙丰县)追上了燕军。天明之时,燕军准备拔营赶路,猛听得山上鼓角齐鸣,仰首望去,只见无数魏兵正从山腰冲下来。燕军士兵双腿发软,各自逃命,前有大河,后有追兵。初冻的黄河经不住众多人马的一起践踏,冰面碎裂,狂奔的燕兵竟有无数人落入水中。慕容宝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国,见到父王慕容垂方知中了拓跋圭的诡计,后悔莫及。

淝水之战

“上屋抽梯”的基本思想是:诱敌上前,而后断其退路,一举歼灭之。也就是故意暴露破绽,给敌人提供方便,引诱其深入我方,然后截断其救援与策应,使之陷入绝境。公元3 83年,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是年十一月,前秦皇帝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郎(皇帝之近卫军)三万,号称百万大军,沿淝水西岸布阵。东晋都督谢石和大将谢玄等人率领骑兵八万,水军五千余人,与秦军隔水对峙。在两军数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若秦军指挥得法,晋军便毫无还手之力。但晋军大将谢玄利用苻坚骄傲轻敌的弱点,亲自拟出一纸战书,派使者送达秦军前锋主将苻融(系苻坚之弟),言称:“将军率部入晋地,却紧靠淝水布阵,此乃持久之计,并非速战速决。如果你把秦军阵地移动一下,稍向后撤,让出一片战场,晋军渡过淝水,即可一决胜负,不是很好吗”当时,秦军众将领一致反对。然而,不可一世的苻坚却说:“只要我们稍退一步,来个将计就计,趁晋军半数渡过淝水之时,即用精锐骑兵夹击砍杀,岂有不胜之理?”这样,双方约定,秦军后撤,晋军渡水。后撤之军,本是被迫征调来的汉族士兵和被奴役的民众,一听到撤退命令,便趁机奔逃,乱作一团。这时,有人乘势大喊:“秦军败了”秦后方部队信以为真,争相逃命,溃不成军。这时,谢玄带领晋军突击部队抢渡淝水,追杀秦军。大队晋军也随后渡水,猛追猛打。此时,秦军早已指挥不灵,指挥官苻融马倒人翻,死于乱军之中。蹲在寿阳城里的苻坚看到大势已去,慌忙骑马奔逃。秦军人马十之七八都因自相践踏或冻饿而死。淝水之战中,东晋使用的便是“上屋抽梯”之术;先诱骗前秦后退,待其“上屋”之后,便施“抽梯”之术,前秦见“梯”被抽,立刻陷入慌乱,东晋乘机进攻,将敌人消灭于“屋上”。

窦建德骄敌破隋军

公元617年,黄河下游的瓦岗农民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占领了河南的大部郡县,成为直插隋朝腹心的一把利剑。于是隋炀帝急令心腹将领涿郡(今河北涿县)留守薛世雄奔袭瓦岗军,解救东都洛阳 (今河南洛阳)。隋炀帝还给了薛世雄沿途镇压起义、临机处置的权力。薛世雄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所部三万精兵南下。当时,在河北地区也有一支农民起义军,就是窦建德领导的农民武装队伍。这支队伍发展到十多万,建立了农民政权,窦建德在寿县(今河北献县)自称长乐王。当不可一世的薛世雄军路过他所控制的河涧县(今河北河间县)时,窦建德为了麻痹薛世雄,瓦解隋军的斗志,他派人四处散布说:“窦建德听说朝廷派薛世雄将军率大军南下,不敢阻挡,都吓得逃跑了,为薛世雄将军过境让出了道路。”这个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入薛世雄的耳中。骄悍的薛世雄信以为真,认为窦建德根本不敢与自己相抗衡,因此在行军和宿营中完全放松了戒备。窦建德摸清情况后,选拔出武艺精湛、机智勇敢的战士二百八十名,组成敢死队,其余武装埋伏在河涧县的水泽中。在一个大雾弥漫的黎明,窦建德亲率敢死队猛冲薛世雄的大营。这突然一击,使隋军猝不及防,整个大营乱作一团。农民军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一切有利条件,横冲直撞,大砍大杀。不多时,隋军全军溃散。薛世雄本人受伤,在几名骑兵的保护下逃回涿郡,不久就羞愤而死。这次围歼战的胜利,使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声威大震。“上屋抽梯”先要屋门大开,使敌人便于进,愿意上。窦建德摸准了薛世雄由于得宠而骄狂轻敌的心理,故意示弱,制造舆论,大开屋门设梯诱敌进入,然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以中心突破,四面合围的战法,打了一个速战速决的歼灭战。

朱元璋计赚陈友谅

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混战多年,最后只剩下朱元璋、陈友谅等几支大队伍。陈友谅为了吞掉朱元璋,与张士诚联盟,向朱元璋占据的建康(今江苏南京)进攻。但陈友谅与朱元璋打过多年交道,深知朱元璋足智多谋,手下兵多将广,故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慢慢推进。

消息传到建康,朱元璋思谋破敌之计,觉得想灭陈友谅,必须诱其深入,然后围歼之。否则步步地打消耗战,久了必会腹背受敌,被陈友谅和张士诚两面夹击,就危险了。但如何引陈友谅孤军深入呢?朱元璋想起了黄盖降曹的赤壁之战,觉得可以仿效办理,以诱惑敌人。

他找到过去与陈友谅交情甚厚的属将康茂才,问他是否有把握诱陈友谅来攻。康茂才说:“陈友谅胸无大志,缺乏战略眼光,急功近利,可以诱其前来。”于是他修书一封,说自己在朱元璋手下干得很不痛快,出力不少,不得重用。今将军前来进攻,愿投降。并说自己负责防守建康西边的大桥,是水路攻建康的必经之路,若将军到来,愿献桥投降。写毕,他派自己家的看门老人去送信,此人过去侍候过陈友谅,陈友谅认识他,易相信。

陈友谅得到信后,并没完全相信,盘问了半天,问康茂才守的是座什么桥。老人回答是木桥。陈友谅大喜,当即回信给康茂才,定下夜袭计划,并定下联络暗号,陈友谅兵到后就喊“老康”,康茂才听见后就从内向外攻,里应外合,一下子拿下建康。

老人回来报告了消息。朱元璋听陈友谅问是何桥,就明白了他想干什么,忙传令拆去木桥,连夜改为铁索石板桥。当夜,陈友谅果率水军前来攻击。前边他准备下几船硫磺柴草,准备康茂才不降时就强攻,烧掉木桥,顺势沿水东下攻建康,喊了半天“老康”,无人答应,便令点火强攻。哪知桥已变成铁石之桥,烧之不断,阻住船队进路。陈友谅知中计,忙令战船掉头逃跑,哪知朱元璋的水军已顺水冲来,两边伏兵也大喊进击。结果,陈友谅大败,朱元璋除去了心腹大患,为全力对付元军扫清了障碍。

严嵩屡施奸计害夏言

明嘉靖中期,严嵩和夏言同为朝中大臣。夏言地位在严嵩之上,并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深为皇帝所重。但夏言刚愎自用,而且自视甚高,看不起别人。严嵩并不甘心久居人下,想方设法讨好夏言,对夏言毕恭毕敬,察言观色,处处迎合他的意思。有一次严嵩准备了酒筵,亲自去请夏言。夏言根本没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找了个借口推掉了。严嵩却极为谦恭,他跪在堂前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自己带去的请柬,使夏言极为感动。从此夏言非常器重严嵩,一再提拔他,甚至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严嵩逐渐受到重用,但他远远没有满足,他知道必须搬开夏言这块大石头,他才能大权独揽。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命人制作了五顶香叶冠,赐给几位宠臣。夏言一向反对迷信,不肯接受。而严嵩却把香叶冠戴在头上,外面还郑重地罩上轻纱。皇帝对严嵩的忠心大加赞赏,对夏言很不满意。严嵩一看时机成熟,一改往日的谦卑,勾结皇帝宠幸的一个道士,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夏言很多坏话。嘉靖帝一怒之下罢免了夏言的官职,令严嵩取而代之。后来内阁中只剩下严嵩一人。皇帝也觉察到严嵩专权,于是再度起用夏言,而且位在严嵩之上。夏言复位后把严嵩撇在一边,什么事都自己作主。严嵩表面上不动声色,从不提意见,暗地里却收买皇帝身边的太监,让他不时地在皇帝面前揭夏言的短处,同时又不露痕迹地说严嵩的好话。终于,严嵩抓住了一个机会。很早以前,北方少数民族就侵入河套地区,不断扰乱北方边关。嘉靖二十六年,兵部侍郎曾铣上疏力主收复河套,得到皇帝赞赏。但皇上后来又觉得没有把握,犹豫不定。夏言对皇上的反复不知如何是好,干脆上表请皇帝自己裁决,把难题甩给了皇帝,使嘉靖帝很生气。而严嵩则摸透了皇帝的意思,极力宣扬河套不可收复,并乘机攻击夏言专权。皇帝大为愤怒,免去了夏言的所有职务。严嵩可不愿放过这个机会。他散布流言说夏言离朝时心怀不满,曾口吐怨言,又造谣说夏言收了曾铣的贿赂,两人狼狈为奸,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由皇帝不信。第二年,夏言被杀。从此严嵩稳坐首辅之座达十五年之久,再也没有人能和他分庭抗礼。严嵩采取的“上屋抽梯”计,先用花言巧语骗得夏言的信任,为自己官运亨通铺垫了基础,继而骗得皇上的青睐。而后使用诡计一次次构陷夏言,令皇上对其产生厌恶。最后抽去“梯子”,夏言被杀,严嵩堂而皇之当上了首辅。此招可谓阴狠之极。

努尔哈赤各个击破战辽东

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界。明神宗征调各路兵马十一万,起用杨镐为辽东经略,由总兵马林、杜松、李如柏、刘綎分率北、西、南、东四路兵马分进合击,直取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老城)。努尔哈赤探知明军的作战计划后,认为南北两路军马不能立即到达,决定采用集中兵力,避实击虚,逐一打败明军的策略。努尔哈赤只派出五百人马去阻滞刘綎的东路军,自己率领十万主力大军迎战孤军冒进的西路军。总兵杜松是明军中的勇将,但勇而无谋,骄傲轻敌。杜松为夺首功,长驱直入,到达萨尔浒谷口(今辽宁抚顺东)后,即分兵两路:一路在萨尔浒山下扎下营塞,一路进攻吉林崖,企图抢占制高点以控制战场。吉林崖地形险峻,易守难攻,杜松屡屡受挫。努尔哈赤率八旗主力抵达萨尔浒,对众将领说:“明军人多,我军人少,不宜分散用兵,我们先攻破萨尔浒山下的明军,吉林崖的明军自会不战而溃。”于是命令主力骑兵趁明军立寨未稳之机,向明军发起猛攻。驻扎在萨尔浒山下的明军因重型装备尚未到达,只是依靠少数车辆构成车阵应战,在努尔哈赤的猛攻下,明军车阵迅速被冲垮。努尔哈赤的大军冲入明军营寨,将萨尔浒山下的明军全歼。随后,努尔哈赤挥师进攻还在进攻吉林崖的杜松。守卫吉林崖的后金军队得到主力大军的支援,军心大振,居高临下,发起反攻。杜松前后受敌,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杜松本人也战死在乱军之中。杜松的西路军覆灭之时,马林率北路军进至萨尔浒西北约三十余里的尚间崖。努尔哈赤仍旧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办法,逐一击破明军的龚念遂营、马林营、潘宋颜营,北路军亦全军覆没,马林弃军而逃。明军东路军总兵刘有万夫不挡之勇,手握一口镔铁大刀重 120斤。努尔哈赤派一能言善辩的士卒伪装成杜松的信使,诱骗刘綎轻装疾进,结果,刘綎落入埋伏,最后战死疆场,东路军也大败而逃。从此,努尔哈赤完全控制了辽东战场,对衰败的明朝政权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努尔哈赤大败明军的计策,正是兵法中所倡导的“迫敌上屋,去其梯”的方法。明军东路军总兵刘綎是当时辽东战场上后金军队的最大障碍,两军狭路相逢,努尔哈赤在这样的局面里破敌的办法很得当。辽东之战为打败明朝,建立清朝创造了军事条件。

石达开巧破敌水师

1854年冬,曾国藩率湘军水师顺长江而下,直奔湖口。石达开奉命督领太平军在湖口江面布防,迎击湘军。湖口,位于长江入鄱阳湖之口,上通楚北,下达皖南,素有“七省通衢,三江门户”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在湖口江面设置了一座巨大的浮筏,筏上环造木城,设立望楼,有数百名官兵把守,浮筏两侧还有许多炮船守护。太平军凭借这个水上堡垒粉碎了湘军多次进攻。曾国藩恼羞成怒,倾其全部水师与太平军决战。经半日的激战,太平军击毙了近千名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浮筏被突破,这使得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通道出现了缺口,敌一旦经由此长驱直入,将会对太平军后方造成严重威胁。石达开并没因作战失利而张皇失措,经过冷静思考,一个扭转败局的良策在他头脑中迅速形成。

原来湘军水师是由大小不同的两类战船组成,大船叫“快蟹”、“长龙”,比较笨重,船上配有重炮,可屯放辎重,用于远程轰击和保障后勤供应;小船叫“三板”、“四板”,没有篷盖,每船有二十多把桨,三五尊小炮,运行灵便,是主要的攻击力量。这两类战船只能互相配合作战而不能分离。石达开还敏锐地意识到,曾国藩骄横轻敌,求胜心切,战局发展有可能使其轻便船只脱离大船编队,首先闯入鄱阳湖,因此,只要相机封锁江面就能将敌大船与小船相分割,实施各个击破。于是石达开下令,浮筏缺口暂不修复,原地监视敌人动向。

果不出所料,曾国藩把石达开的诱敌策略看作是太平军无力抵抗的表现,他命令一百多艘小船运载三千多名水兵从浮筏缺口全部冲入鄱阳湖中。石达开见敌中计,便立刻下令封锁江面。一夜之间,湖口江面神奇地出现两道浮筏,将敌水师船队拦腰斩为两段。同时,几十只太平军小船满载柴草、硝药冲进湘军外江船队放火。霎时间,湖口江面烈焰滚滚,火光冲天,恰似当年的吴魏赤壁鏖战。湘军大船由于失去小船配合,运转不灵,混乱不堪,被烧毁大半,余者仓惶遁逃。冲入鄱阳湖的湘军轻便小船得知外江船队被烧,急忙掉头回援,这时退路早已被堵,在太平军猛烈攻击下,遭到了与大船同样的下场。湖口一战,太平军大获全胜,进而扭转了西征战局。

灵感家首页灵感家经典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