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计 釜底抽薪

题解

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火。用在锅底下抽去柴火的办法,来止住锅内的沸水。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在军事上一般指不靠同敌人直接交战,而是切断敌人的供给来源,破坏敌人所依靠的有利条件,或瓦解敌人士气的办法来战胜敌人。

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注释

敌:对抗,攻击。力:强力、锋芒。消:削弱、消减。势:气势。兑下乾上之象:兑下乾上为《周易》六十四卦的履卦。兑为泽,为阴柔之象;乾为天,为阳刚之象。整个卦象为阴胜阳、柔克刚。其卦辞为:“履虎尾,不人,亨。”履:小心蹑足前进。:咬。亨:通达顺利。其寓意是:虎为凶猛阳刚之兽,但只要以阴柔克之,小心谨慎行事,即使踩着了虎的尾巴,它也不会咬人。此处借用此卦,意在说明,遇到强敌,不要去与之硬碰,而要用阴柔的方法去消灭刚猛之气,然后设法制服他。

译文

不要迎着敌人的猛劲去与之硬拼,而要设法削弱敌方的气势,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制服他。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夜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注释

魄:古代指人体中依附于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以区别于可以离开形体而存在的魂。一说,魄指有精神的形体。火之魄:火赖以发生的物质。夺气:削弱、瓦解敌方的气势和意志。不直当其力:避开对方的锋芒。

译文

水的沸腾,是靠火的力量,即火力。猛火烧沸水,其锐气自然是不可阻挡的。干柴,是产生火力的燃料,猛烈的火势就是靠着它形成的。但干柴本身是温和而柔弱的东西,人们靠近它是不会受到伤害的。所以,凶猛的火力虽然难以阻挡,但火势是可消的。《尉缭子》书中说:“士兵勇气十足,就敢于战斗;勇气被夺,就会溃逃。”瓦解敌军气势的办法,就是要在精神上征服对方。

东汉初年,吴汉任大司马时,有敌寇乘夜袭击汉军的军营。军营一片惊慌混乱,而吴汉却安然在床上静卧不动。将士们听说吴汉这般冷静沉着,情绪顿时稳定,不一会儿,军营中也就安定下来了。这时,吴汉便起床挑选了一支精兵,乘夜出击,从而大败了敌军。这里,吴汉采用的就是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先设法削减对方气势的策略。或者说:当两军对垒时,突然攻击强大敌军的弱点,破坏它即将取得的胜利,这也是“釜底抽薪”计的运用。

传世典故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采取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所以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说明这一问题的典型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县北),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两军隔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知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起,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火烧乌巢,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至此袁绍败局已定。曹操乘势出击,歼灭袁军七八万人,缴获大批珍宝、图书、辎重等物,袁绍只带八百余名亲兵逃过了黄河。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一举消灭了袁绍的主力,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用计锦囊

在军事上,釜底抽薪这一计的主要内容是:面对强敌,不一定与其正面交锋,而是想办法消灭其赖以生存的条件,使其从根本上瓦解。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瓦解战术。在使用这一计时,关键要把握好两点:首先,要善于发现敌人 “薪”的目标。这是实行“釜底抽薪”的前提。这里要注意的是:战争情况不同, “抽薪”的目标也是不同的。一般说,凡是影响敌人后劲的力量,就是“抽薪”的目标。第二,要善于运用“釜底抽薪”的手段和方法,要针对敌人“沸水”的具体情况,去选择和运用“抽薪”的手段和方法。假如我们以软制硬,使敌人之“硬”无用武之地,我们既可以战胜敌人,又可以不受损害,可谓一举两得。

含义

运用釜底抽薪之计,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先治其本。事物都有“标”和 “本”两方面,所谓的“标”就是事物的枝节或表面,“本”就是事物的根本、根源。一般的问题都是从“标”上反映出来,但是最终的原因都在其“本”上。所以要解决问题不能治标不治本,而应先治本而后治标。

二、去其所恃。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一事物必须借助于另一事物才能生存和发展,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破坏敌人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也能达到削弱或战胜敌人的目的。

三、攻心夺气。古人说:“夫战,勇气也。”这话是讲“士气”的重要性。士气和态势不是实力本身,但它对实力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在我们暂时不能抵挡敌人的实力时,可以转而攻心夺气,使其气虚,心乱,势消,借此减弱敌人的实力。

对策

对擒贼擒王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重点防护。对敌人的进攻要小心防范,但不可能处处防范,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因此要把防范的重点放在“王”的身上。

二、要有后备。在工程技术中有一种“多余技术”。它是为了保证机器正常运转,而事先安装的、暂时不用的备用部件。一旦某些关键易损件突然失效,备用部件会自动顶替。我们在竞争中也要有这样的准备:一个“王”不幸被擒,另一个新“王”立即产生;某一主力损失,第二,第三梯队立即跟上。我们的组织始终完整,敌人便无可乘之机。

三、意志要坚。敌人的糖衣炮弹,往往只能在意志薄弱者的身上起作用。如果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做到“富贵不能淫”,“酒色不能乱”,就可以有效地战胜敌人,粉碎敌人的擒王阴谋。

用计范例

楚汉成皋之战

自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后,刘邦在汉中积极准备攻打项羽。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乘项羽出兵山东的机会,占领了彭城。项羽得知后,立即回击刘邦,把汉军打得大败。刘邦带了几十人突围后,退到荥阳(今河南荥阳)、成皋(今河南汜水西北)一带,组织防御。他聚集残军,阻滞了楚军的追击。自此展开了楚汉成皋之战。楚汉两军相持于成皋、荥阳一线正面战场后,拥有优势兵力的项羽不断向汉军发动进攻。刘邦一面坚持防御,一面积极地展开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活动,争取有利于决战的局面。在左翼,刘邦派韩信率兵出击,攻打归附楚军的魏、赵、燕、齐等国;刘邦又运用政治手段,使项羽的宿将英布背楚归汉,成了汉军有力的右翼;刘邦又利用活动在楚军后方的彭越部队,作为汉军的“游兵”,威胁项羽的心脏地区;刘邦还用计策离间了项羽和他的谋士范增的关系,使项羽失去了有力助手。公元前203年6月,项羽攻陷荥阳,进围成皋。刘邦为了避免不利于己的决战,就放弃成皋,一面征兵,一面派人破坏楚军的粮道,坚守不战,等候战机。经过两年多相持,到公元前201年10月,侧翼的韩信攻下齐国都城。齐国向楚求援,项羽派了大军二十万援助,结果被韩信歼灭。同时,活动在楚军后方的彭越部队打下了十七座城池,切断了楚军由彭城到成皋的一切供应联系。这时,楚军在战略上已经完全陷入被动。为了打通粮道,项羽被迫亲自率兵打彭越,而把成皋一线交给曹咎,要曹咎坚守成皋,切勿出战。这时,刘邦认为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便积极策划转入反攻。刘邦利用曹咎性情暴躁、军事素养不高的缺点,令汉军连日在楚军外挑战、辱骂。曹咎在盛怒之下率军横渡汜水,攻击汉军。当楚军刚渡河一半时,汉军发动猛烈反攻,将楚军击溃,又乘胜追击,夺回了成皋。项羽得知后,回军营救,但已难以挽回危局。成皋之战后,战争的优势和主动权完全落在汉军手里,为汉军在楚汉战争取得全胜创造了有利条件。施用釜底抽薪计策关键在于:不与敌军直接交战,而是打击其辅助力量,或者切断他的供给来源,破坏敌人所依靠的有利条件。成皋之战中,刘邦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兵力不如楚军,于是不急于出击,而是坚持防御,伺机打击楚军的盟军——魏、赵、燕等,从而瓦解盟军力量。破楚军盟友,是为抽一“薪”;离间项羽与其谋臣范增的关系,又抽一“薪”;断其粮食供应,可谓再抽“薪”。至此,项羽“薪”已尽,釜冷水难热。强大一时的楚军陷于多面作战的困境,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韩信计攻井陉

韩信和张耳统率几万大军去打赵国,素知井陉口的险要,不敢轻视,屯兵在井陉口三十里外,遣人假装做生意的,混入赵城去探听消息。面临大军近逼,赵王急召陈余等商议。谋士李左车献计说:“韩信此次乘灭了魏国的余威,攻打赵国,其锐气是抵挡不住的。不过,我看他的军队战线太长,必定力求速战速决。井陉这条路十分险要,只可容单骑通过,车子转弯,队伍不能成列,如果他要从这里进兵,势难兼顾给养,辎重粮草,必定留在后面。只要给我三万兵,绕道出击,截取他的粮草,这里深沟高垒,勿与交锋。到那时,他前进不得,后退不能,野无所掠,粮不能来,不出十日,韩信和张耳的脑袋就会送上门来了。否则,我们若只凭军队固守是无法退敌的,这就是战术的机动性。”陈余本是个书生出身的主帅,见识迂拘,自诩以仁义统军,不尚诈谋,便不用李左车计谋。密探把这个情报告诉韩信,韩信高兴万分,遂招各将领,授以秘计,分头部署去了。等到半夜里,全军拔寨起行,每人分给些干粮,传谕大军说:“今日便好攻破赵国,打胜仗再吃早餐 ”又挑选精兵二千人,各持汉军红旗,从小路转入小山埋伏,并授令:“大军和赵军对击,我会率大军主力诈败引他追击,你等一见赵军空营追击的时候,就乘机杀入赵营去,砍倒赵军军旗,换上红旗,坚守着空营,就可以收拾他们了。”韩信的大军已闯过了井陉口,陈余大开营门,出军迎战,恃着兵多势众,一拥上前,使用钳形攻势,想把韩信包围。韩信急下令军士抛鼓掷旗,返身逃脱。赵军见此情形,认为韩信不堪一击,倾营出动,拼力追击,如排山倒海般,把韩信逼到河边。原来河边上,早已有汉军曹参等列阵等待,见赵兵追来,就大声对撤退的汉军叫:“前面是大河,退无可退了,想活的只有回身杀敌。”于是汉军回头反扑,拚死搏斗,无不以一当十。赵军被阻,无法再进。陈余见这样,便下令停止进攻,回营固守。在回途中,遥见营中的军旗都变了样,一面面的随风飘动,好似红霞散彩,鲜艳夺目,仔细辨认,分明是汉军的红旗,不由得魂飞魄丧,色沮心惊。正在慌张的时候,斜刺里突出一军,乃是汉将傅宽引兵又追击到了,两路夹攻,又展开一场大混战。陈余此时自顾不暇,更难以调兵谴将,组织战斗。赵军士兵纷纷狼奔鼠窜,觅路逃生。最后,陈余被杀,赵王与李左车被俘,赵国从此灭亡。

韩信计攻井陉可以说是釜底抽薪计策的又一灵活妙用。大本营是军队的后方保障,此战韩信便是从赵军的大本营入手。韩信佯败诱敌,趁敌营空虚便改旗易帜。待赵军返营,见旗帜已变,以为发生大变故,军心顿时大乱。汉军此时取赵军,便是易如反掌。

四面楚歌败项羽

历史上暴虐的秦王朝终于在各路反秦武装的围攻下灭亡了。但反秦的各路军队为争夺权势,又互相争斗起来。这其中以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路人马的军事力量为最强,所以,他们之间为取得天下,竟进行了五年的对抗战,双方都疲惫不堪,兵士厌战,尤以项羽一方为甚。本来,当战争打到第四年秋天的时候,双方经过协商,决定停战,彼此约定以鸿沟为界限,鸿沟以东归项羽,鸿沟以西归刘邦,各自退兵,再不侵犯。约定后,项羽把拘押在本营中的刘邦亲属全部送还刘邦,并老老实实地按着协约规定率部向东撤退。刘邦也准备把大军撤回关中地区,然而,他的谋臣张良却向他建议说:“现在楚军已兵疲粮绝,与我军形成鲜明的对照。再者,各路诸侯都归附我们,这有利于我方的形势,决不可退兵,要趁势全歼楚军,以免后患”刘邦早就有独霸天下的野心,见张良与他不谋而合,便决定背信弃义,追击项羽。起初,刘邦手下的战将韩信和彭越见战事又起,热情不高,劲头不大。张良见此情形,向刘邦献计说:“要想调动两将军的战斗激情,必须予之好处!何不告知他们:若打败楚军,将平分楚地,韩、彭各半。”刘邦依计行事。果然,韩、彭两人得此消息,精神倍增,立即大举进兵,直逼项羽于垓下 (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并将其团团围住。刘邦等人素知项羽勇猛过人,而且从江东带来的八千子弟兵与他情同手足,要想速胜,谈何容易最后,刘邦与臣僚们商量出一个釜底抽薪的计谋:瓦解军心,涣散斗志,离间项羽与其部下的关系。钟离昧、季布等人,随从项羽好几年,此时也悄悄地走了,甚至季父项伯也投靠了张良。张良又安排汉军营中教唱楚歌。一时间,楚军四面楚歌,此休彼起。项羽军队中的士卒听到家乡民歌,备感亲切,自然勾起了思乡之情,有的随之唱和,有的潸然泪下,哪里还有心思打仗。项羽看到如此情况,更是无可奈何,饮下数杯酒,信口作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天未明时,项羽率八百亲兵,衔枚疾走,偷过楚营,向南遁去。天亮时,汉军发觉,一路追去。此时项羽气数将尽,尽管力战乌江边上,且有渡江逃命的机会,但他仍觉得无脸面再回江东,于是拔剑自尽。到此,楚汉之争以刘邦获胜而告终。汉军施计“四面楚歌”,很见成效。这种攻心战术,使得对方军心迅速涣散,战而胜之,真可谓聪明至极。

周亚夫平定吴楚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个诸侯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正月,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联兵向西进攻。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廷的梁国,包围了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重创梁军,并于崤函间(今陕西潼关至河南灵宝一带)设下伏兵,阻止汉军东出,形势危急。景帝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三十万解危、平叛。周亚夫率军行至灞上(今陕西长安县东),采纳赵涉建议,改变行军路线,避开崤函间吴楚伏兵,绕道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北)北进洛阳,然后派兵回头从后侧袭击吴楚联军设于崤函间的伏兵;继而移军荥阳(今河南荥阳县),再从荥阳出发,从北侧越过正被吴楚重兵围困的睢阳,袭占了敌军后方重镇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之后,又出奇兵长途奔袭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切断吴楚联军的水上粮道。梁王因睢阳吃紧,多次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始终屯军昌邑不动。梁王上诉到景帝那里,景帝遣人转告周亚夫,周亚夫仍不发兵。此时,数十万吴楚联军久攻睢阳不下,粮道被断,又不得西进,处境被动,其出兵时的勇猛之势便大为削弱;不得已,转而进攻昌邑,企图与汉军主力决战。然而周亚夫却仍然坚守不出。吴楚军采用声东击西计对昌邑城实施强攻,又被汉军在城西北角打得大败。二月,叛军粮尽,士兵饥疲。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仅收得残兵数千乘夜逃脱,后窜至东越被诛。周亚夫仅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未经大的强攻苦战,以很小的代价,便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其奥秘何在?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的“釜底抽薪”计。他绕开崤函伏兵,置危城睢阳而不救,吴楚兵临昌邑而不战,这就避开了强敌的锋芒;他首歼崤函伏兵,以奇兵断敌粮道,又坚壁昌邑,避免决战,养精蓄锐,拖疲叛军,这就大大加强了自己,削减了敌人的气势,然后乘机反攻,大获全胜。这不正是“不敌其力,而消其势”的妙用么!

田豫釜底抽薪平叛乱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人。刘备投奔公孙瓒时,田豫还很年轻,他自愿追随刘备,刘备为此非常惊奇。刘备做豫州刺史时,田豫以母亲年老的理由请求还乡。刘备流着眼泪与他话别说:“恨不能与您共成大事”公孙瓒派田豫做东州令。公孙瓒的将领王门反叛公孙瓒,替袁绍率万余人来攻他。大家都很惊慌,想要投降。田豫登上城门对王门说:“公孙瓒待你不薄,你离他而去,我以为是不得已,今天你带兵做贼,才知道你是一个叛乱的人。有一点点仁义之心的人都知道守住自己的气节,不为人所用。我已经受命迎接你,你为什么不赶快攻打呢?”王门惭愧而退兵。公孙瓒虽然知道田豫有智谋,但并不重用他。公孙瓒失势,鲜于辅被国人所举,代理太守,非常赏识田豫,任田豫为长史。当时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所从。田豫对鲜于辅说:“最终能够定天下的是曹操。应该赶快归顺曹操,免遭后祸。”鲜于辅听从了他的计策,归顺曹操后,得到了曹操的赏识和重用,召田豫为丞相军谋掾、授颍阴、朗陵令,后又升迁为弋阳太守,他所治理的地方都井然有序。

鄢陵侯新征伐代郡,任田豫为相。大军驻扎在易北,当地的虏寇派伏兵袭击他,军中大乱,不知如何对付。田豫依照地形,排成了回车结环阵,让将士拉满弓箭守在内,又派一些迷惑敌人的兵士在衔接部位。当地的虏寇不能打入,也就散去了。田豫派兵追击,虏寇大败,于是部队继续向前,平定了代郡,这全都是田豫的计策。田豫升迁南阳太守。开始时,郡人侯音造反,数千人在山里为群盗,成了郡中的最大祸患。前太守抓了群盗里的五百多人,上奏朝廷都应该判死罪。田豫却一个个接见被抓的囚犯,安慰他们,给他们一条自新之路,一时打开他们的枷锁,放他们回家。这些囚徒都叩头感谢他,愿意为他效力,回去后他们互相转告,群贼一时解散,郡内从此太平清静。

御史智赚原告救李靖

李靖出任岐州刺史的时候,有个人为了讨好皇帝,便诬告他有野心,要聚兵造反。唐高祖得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一个御史前去调查,并告诉御史:“如果李靖真的要阴谋造反,可以当场处死。”这个御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体贴百姓,不可能图谋造反。说他要造反,肯定是诬告、陷害。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弄个真假分明呢?御史思前虑后,想出了个办法。他请求和那个控告人一块去办这个案子,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御史领了圣旨,和那个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走了几百里地,管行李的随从向御史报告,控告人原来写的状子丢了。御史大为恼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个随从。随从惊恐万状,只顾磕头求饶,很是凄惨。看着随从那个可怜的样子,御史不忍心再打了,叹了口气,对那个控告人说:“李靖谋反事实很清楚,我们奉旨去查办,谁曾想到,随从把状子丢了,这是要掉脑袋的。我们俩办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结的嫌疑,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个控告人一听,觉得有些不妙,问御史怎么办才好。御史又摇头又叹气,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踌躇了半天,说:“要想我们都不受连累,救随从一命,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你再重新写一张状子,全当没有丢,我们还是照常去查办。”那个控告人也觉得再没第二个好办法了,就重新写了一张状子,给了御史。控告人哪里知道,这是御史和随从定的一计,状子并没有丢,它就在御史的衣袖里。拿出来和重新写的状子一对照,发现内容很不相同。御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报告了这个情况。皇帝一时闹不清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御史说:“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状子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说明是控告人凭空捏造的。”皇帝立即对控告人进行审讯。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实,进行诬陷。皇帝把那个控告人判为诬告陷害罪,按照唐朝的刑律处以死刑。

文彦博借用实例平市场

宋仁宗至和年间,国家财政紧张,几种钱币同时流通,国家难以控制市场。于是,便有大臣上疏仁宗,请求统一钱币,特别是要罢掉陕西铁钱,由国家统一铸币流通。仁宗接到奏疏,递交大臣们议论。大多数人觉得罢掉铁钱会造成市场混乱,所以并没有实行。但消息却传了出去,一时间,首先从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开始,刮起一股风:“朝廷要罢掉陕西铁钱了,赶快脱手出去,晚了就一钱不值了”一传十,十传百,不长时间便传遍了城市乡村。那时,陕西铁钱不仅在陕西,连京都及周围一带都十分通行,存这种钱的大有人在。大家听说这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就要废了,那还了得,所以都纷纷拿铁钱到店铺中抢购货物,不管以后用不用,先抢到手再说。店铺老板也不是傻子,他们比别人更早得到了消息,因此纷纷挂出牌子:不收陕西铁钱。一时间,市场大乱,人心浮动,危及治安。消息马上反馈到朝廷,仁宗大为恼火,一边追查是谁传出的消息,一边责令宰相文彦博迅速处理此事,平定市场,安定民心。文彦博召集大家商量,大家都说别无办法,只有让朝廷下令,辟此谣言,用行政手段平市场。可文彦博深深知道,市场上的事有时单靠强令是办不好的。法令出去,大家还会将信将疑。特别是平民百姓,看重的是实利,而不是一纸公文。想到这里,文彦博对大家说:“这么办吧,先让我来独自经办此事。若我财力不足时,再麻烦各位。”他回到家中,询问管家:“丝绢绸帛还有多少?”管家说:“还有五百匹。”于是文彦博让管家找来京城中最大的绸缎铺主,托他代卖这些丝绢,并特别叮嘱:不要其他的钱,只收陕西铁钱。店主照办,第一天简直挤破了门。别的店主都来打听为何收陕西铁钱,当他们得知是文丞相让代卖代收的后,都放下心来,连丞相都要铁钱,看来铁钱是决不会废止了。于是各店也收起了铁钱。消息传扬出去,老百姓都放下心来,再没人急于脱手陕西铁钱去抢购货物了。一场市场动乱就这样让文彦博以“釜底抽薪”之计平定了下来。战争中的“薪”一般是指军用物资、战略据点、时间和战机、民众支持度等,只要能消耗掉敌人的“薪”,就算实现战略目的了;但商战中的作战体是金钱或者财富,双方都得照顾自己的“釜”,也就是说,在抽去对手的“薪”的时候,也要使这个“薪”能最大限度地为我方所用。作为相国的文彦博,深知经济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更了解其中的规律。他以亲自使用铁钱为实例,从根本上抽去了众人的顾虑,可谓干脆果断,立竿见影。

灵感家首页灵感家经典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