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计 擒贼擒王

题解

擒贼擒王。擒:抓,提拿。王:为首的,头领。抓贼要先抓住贼中的首恶分子,比喻做事要先抓住关键,抓人要先抓住或处治主要人物。军事上指首先歼灭敌人的主力或主要的指挥人员,借此影响并动摇敌人的全军,使敌军彻底失败。

原文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注释

夺:抢夺、抓获。魁:第一、大,此处指首领、主帅。解:瓦解。体,躯体、整体、全军。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坤·上六彖辞》。坤,卦是坤上坤下,为纯阴之象。上六爻是本卦的最终爻,为纯阴发展到极盛阶段之象。按照朱熹《周易本义》的解释是:“阴盛之极,至与阳争。”按照《周易》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上六爻表示纯阴已发展到极盛,故必然向阳转化。野,郊野。道,道路。道穷,无路可走。

译文

击溃敌人的主力,抓获其首领,便可瓦解其全军。好比群龙战于郊野,无首,必然陷于穷途末路。

按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也。全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巡欲射子奇而不识,剡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注释

攻胜:进攻取得了胜利。利:利益、其利益在于。不胜取:不乘着胜利去掠取过多的敌方装备、资财等战利品。取小:贪取小利。遗大:遗忘了战争的大局。卒之利:士卒可得到物质小利。将之累:对为将的来说,是增加了拖累、包袱。帅之害:给统帅造成危害。功之亏:亏损了战功、丢掉建立战功的机会。

译文

打了胜仗,不要急于收取战果,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摧坚擒王”。贪取小利而遗忘了战争的大局,其结果,只能是让士卒得些小利,给为将的背上包袱,对主帅造成危害,以至前功尽弃。取得了全面胜利,却不致力于摧垮敌军的中坚,捉拿敌军的主帅,那将等于放虎归山。捉拿敌军主帅的方法,不能只看敌军的指挥旗在何处,而应仔细观察敌军军营中的行动首先是从哪里发出的指令。昔日张巡与尹子奇打仗,张巡直冲敌军阵营,杀到尹子奇的指挥旗下,敌营顿时大乱。张巡想要射死敌主将尹子奇,但却又不认识他。于是张巡便命令部下削秸秆做箭,被射中的敌军发现后很高兴,以为张巡军的箭已射尽了,便跑去禀告尹子奇。张巡抓住这个机会看清了尹子奇的面貌。立即叫部将南霁云用箭射他。南霁云一箭射中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抓获了他。这样,尹子奇才被迫收兵退回去了。

传世典故

“擒贼擒王”一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一诗: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使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像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敌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杆削尖做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完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杆箭,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子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用计锦囊

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七寸是蛇的致命之处,打了七寸,这条蛇也就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在军事上,擒贼擒王,是通过捕杀敌人首领,摧毁敌方的指挥部,以迅速消灭敌人的一种计谋。兵家们认为,贼王是敌人的“主心骨”,仅仅击溃了敌军也算不了什么胜利,让“贼王”跑掉,无异于放虎归山,而擒住了贼王,就会使敌人陷于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的境地。

含义

本计主要有三个含义:

一、击中要害。也就是“扼胫拊背”,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为什么要打七寸呢?因为此处是蛇的心脏所在地,打坏了蛇的心脏,蛇自然就会死去。否则,即使把蛇斩为两段,它仍然有反扑的能力。事物也存在这样的关键和要害部位,抓住了关键和要害,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夺其魁首。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翼不飞。”如果一个组织失去了起这种作用的首领,则会“树倒猢狲散”。有时抓住其首领,可以震慑其余。所以在攻击一个组织时,要首先抓其魁首,进而捣毁其组织,破坏其系统。

三、提纲挈领。善于张网的人,总是抓住网的总纲绳,而不去一一地拿取成千上万个网目;提裘皮衣要提领子,提着领子上下一抖,就可以将所有的毛都理顺,而用不着一根一根地去梳理,这就是提纲挈领的妙处。

对策

对擒贼擒王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重点防护。对敌人的进攻要小心防范,但不可能处处防范,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因此要把防范的重点放在“王”的身上。

二、要有后备。在工程技术中有一种“多余技术”。它是为了保证机器正常运转,而事先安装的、暂时不用的备用部件。一旦某些关键易损件突然失效,备用部件会自动顶替。我们在竞争中也要有这样的准备:一个“王”不幸被擒,另一个新“王”立即产生;某一主力损失,第二,第三梯队立即跟上。我们的组织始终完整,敌人便无可乘之机。

三、意志要坚。敌人的糖衣炮弹,往往只能在意志薄弱者的身上起作用。如果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做到“富贵不能淫”,“酒色不能乱”,就可以有效地战胜敌人,粉碎敌人的擒王阴谋。

用计范例

刘秀昆阳显雄威

新莽地皇四年二月,绿林军推汉宗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改元更始。更始政权为牵制王莽军南下,保障主力夺取宛城,派遣成国公王凤、大将王常、偏将军刘秀率军约两万人向北攻城略地。三月,王凤等接连攻克昆阳、定陵、郾县。刘秀乘势率数千人出抵阳关,进逼洛阳。更始政权的建立与发展,迫使王莽慌忙变更将主力用于镇压赤眉军的计划,急遣大司空王邑赶到洛阳,会同大司徒王寻征发各郡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围攻昆阳,企图一举歼灭更始军。五月,王邑、王寻取道颍川向宛城进发。刘秀部撤回昆阳。王邑大军进至昆阳城北,军阵绵延数百里。当时,昆阳城内更始军仅七八千人,一些将领认为众寡悬殊,意欲化整为零,分散作战。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的道理,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拖住莽军,以待攻宛大军前来接应。更始军遂以王凤、王常率众守城,刘秀率十三骑,趁王邑军在城南尚未形成合围之机,乘夜潜出南门,赴定陵、郾县调集援军。莽军将领王邑、王寻进抵昆阳后,恃众逞强,拒不接受严尤弃围昆阳,直趋宛城,击灭更始军主力的建议,决意强攻昆阳。守城义军在民众支援下,奋力抵抗,多次击退官军进攻。刘秀等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将领,于六月初调集步骑精锐万余人前来救援。刘秀率千余人为前锋,距王邑军四五里列阵。王邑、王寻恃众轻敌,只派少数兵力迎战,被击斩千余人,锐气大减。此时,更始军主力已攻克宛城三日,但消息尚未传到昆阳。刘秀为鼓舞士气并动摇王邑军,假传主力克宛战报,致使王邑军军心动摇。刘秀乘机精选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昆阳城西,渡过昆水,出其不意地从王邑军侧后猛击其指挥部。昆阳城内义军乘势出击,内外夹攻,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昆阳之战,刘秀等汉军将领机智灵活,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敌方骄纵之弱点,攻心与奇袭相结合,以不足两万之众战胜四十万敌军,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发布军令、指挥战斗的将帅可以说是全军的统领,指挥部更是一支军队的核心部门。如果将帅被擒,指挥部被摧毁,那么这支队伍的军心势必被瓦解,其士气和战斗力都将被削弱,遭致失败也是必然的。这正是擒贼擒王计策的意旨所在。刘秀率三千勇士破敌指挥部,给敌军以极大打击,因此,汉军以两万之众敌四十万莽军,创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也就不难理解了。

陈玄礼锄奸服众

杨国忠专权误国,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天下人对杨国忠莫不恨之入骨。得到哥舒翰战败投降的消息,唐玄宗这才害怕,召集宰相商讨对策。杨国忠首先倡议到四川避难,皇上无可奈何,便委任崔元远为西京留守,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备六军。黎明时分,玄宗和杨贵妃姊妹、皇子、妃子、公主、皇孙及亲近宫人、宦官等一同出发。队伍走到马嵬驿时,众将士由于饥饿、疲劳,个个怨愤,不肯向前。陈玄礼看到这种情况,认为此祸是由杨国忠一手造成的,只有杀掉杨国忠,才能稳定军心。他让军士大呼道:“杨国忠与胡人阴谋造反”众人杀了杨国忠,并用枪挑着他的头悬挂在驿外;与此同时还杀了秦国夫人和韩国夫人。玄宗听到外面喧哗,出门慰劳军士,命令他们集合回营,众军士不听。玄宗让高力士上前询问,陈玄礼回答道:“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宜再供奉左右,希望陛下割断恩爱,将杨贵妃就地正法。”玄宗说道:“贵妃常年居住深宫,哪里知道杨国忠造反的阴谋?”高力士说道:“贵妃娘娘实在没有罪过,但是将士已经将杨国忠杀死,而贵妃仍在陛下身边,他们怎能心安理得呢?望陛下三思。三军安定,才是陛下的安定啊!”玄宗见事已至此,只好命高力士把贵妃带到佛堂上,用带子勒死。车载着贵妃尸体停放在驿庭上,召陈玄礼入内观看,陈玄礼脱去盔甲,叩头谢罪。三军将士齐声欢呼万岁,这时才重新整顿队伍,考虑继续前行的问题。杨国忠的妻子见大势已去,协同虢国夫人逃往陈仓县。陈仓县令薛景仙把她们杀死。陈玄礼在这场攸关唐王朝生死存亡的激烈政治斗争中,采用擒贼擒王之计,察识贼王与祸主杨国忠兄弟及其同伙,然后向皇上“兵谏”,快速果断干净地诛了奸锄了恶。这是明察先识其贼,再导势,最后诛贼王的成功范例。

吴王诈病擒政敌

五代十国时,吴国太祖杨行密建国称帝,而朱延寿、安仁义则是他的得力战将,更是朝中的权臣。但此两人自恃功高权重,一向怀有政治野心,特别是他们率军将淮、徐地区平定之后,两人更是十分骄纵放肆,且图谋反叛吴国朝廷。吴王杨行密对此早有觉察,且决定施用擒贼擒王之计,伺机将此两个政治上的心腹大患一举除掉。作为政治家的杨行密,政治上足智多谋。他诡称眼睛有恶疾,当接待朱延寿派遣来朝打探动静的朱延寿夫人时,便装作因眼病而将一切东西均看错了,甚至行走时也故意装看不见而撞在宫殿的柱子上,以至于仆倒在地。这时,杨行密趁机伏地,佯装哭泣着说:“朕虽然立国之大业已成,然而却已双目失明,这是上天让我成为废人啊我的儿子都不足以继承我立下的大业,而如能让朱延寿这位有本领、有功劳的臣下来接替我的位置的话,那么吴国的江山可保,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恨了。”朱夫人听了这话便信以为真,万般感激,又将朱延寿亲自召来,要他面听吴王的传位诏谕。然而,当朱延寿刚走进吴王杨行密的寝殿之门时,吴王便令人刺杀了他,随即又迅速将安仁义擒住,斩首示众,遂使欲行反叛的“贼王”被擒杀。而一场即将爆发的叛乱,也很快被粉碎。这是吴王向企图反叛的权臣政敌示病、示弱、示虚位、示信任,以引擒、诱招朱延寿入宫加以歼灭的成功用计,也是他对拥有重兵大权在握的权臣“贼王”的“智擒”之术。其成功的关键是借眼疾失明而作幌子,行痹“贼王”,诱“贼王”,擒“贼王”,斩杀“贼王”,消灭政敌,断绝后患之实。

郑和机警平锡兰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奉明成祖旨意七次远洋航行。前三次船队抵达印度半岛西南海岸,后四次远及波斯湾和非洲。郑和凭借其果敢与睿智化解了航行中的数次危机。其中“平定锡兰”最为著名。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率领舰队载着珠宝及土产等,准备到海外去恩威并施。抵达了锡兰,郑和及随员等登陆,参拜了一间佛寺,布施了许多金银、丝织等物,又立了一座刻有三种文字的纪念碑。但有些侨居本地的中国人向郑和申诉,说国王亚烈苦奈儿很歧视中国人,经常虐待来此礼佛的中国僧人。郑和为了要解决此问题,特派人晋谒国王。但国王毫无诚意,还想给郑和施下马威。他假意邀请郑和入城见面,意图乘机将他扣留并勒索财物;一面又倾全国所有军队五万,想出其不意地劫掠宝船。郑和已察觉国王的阴谋诡计,便将计就计,决定一面答应入城,乘对方的军队倾巢而出,后方空虚,以二千精兵,轻装绕道袭击王城;一面在中途埋伏大军,将敌军拦腰截击。亚烈苦奈儿把军队调遣好,在宫中等候捷报。不料王城突然发生骚动。原来是郑和的军队已破城而入了。城内实力空虚,毫无抵抗能力,很快把国王俘虏了。开到中途的五万军队得知王城被袭,连忙回军救援,又被郑和的伏兵切为几段,结果全军被杀得大败,锡兰国王从此改变了对明朝及其侨民的态度。

土木堡英宗遭俘

明英宗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崛起,其势力东至辽东地区,西达今新疆、青海等地,不断出兵南扰明朝边境。当时,有识之士纷纷向英宗朱祁镇上疏,建议加强北方防务,以防不测。而英宗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竟一味寻欢作乐,不采取任何战备措施。七月,瓦剌分兵四路,大举进犯明朝边境,直逼北京。英宗不顾诸大臣的反对,在王振的蛊惑与挟持下,匆忙率军五十万人亲征,一切军务交由王振专断。因战备不足,败报不断,明军军心不稳,厌战情绪强烈。八月初一,明军进抵大同,瓦刺统帅也先为诱明军深入,故意主动北撤。王振下令自大同经由紫荆关回京,行至四十里处,突然改变主意,舍易求险,趋师奔向宣府,致明军侧背暴露在瓦剌军的攻击之下,且为其追击明军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十日,明军退至宣府,瓦剌大队骑兵追袭而来。王振为等候他的辎重车千余辆,不顾随从文武官员进入怀来城休息的正确主张,武断下令扎营土木堡,当夜即被瓦剌军包围,陷入粮尽水绝、人困马乏的险境。土木堡地势较高,掘地二丈而不得水,堡南十五里的河道,已被瓦剌军控制。也先挥师由土木堡西北的麻谷口发起进攻,明将都指挥郭懋率守军奋战一夜,顶住瓦剌军的攻击。十五日,瓦剌军佯退,也先遣使诈称议和。英宗派通事两人赴瓦刺营谈判。王振以和谈将成,竟下令拔营,南移就水,阵营遂乱。瓦剌军趁机四面围攻,以骑兵突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突遭袭击,队伍大乱,加之对各种火器未能熟练掌握,尚未发挥作用即全军溃败,死伤过半。随从大臣五十余人遇难,英宗被俘,王振亦死于乱军之中。明军的惨败,充分暴露了明廷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相反,也先的作战指挥则比较主动灵活:在面临数十万明军优势兵力的迎战下,主动由大同退至塞外,引诱明军出塞,寻机歼击;初战告捷,即步步深入,并且成功运用了擒贼擒王的策略,俘虏了明朝皇帝,给明军以歼灭性打击。

朱燮元平乱

明朝末年,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四川永宁(今四川叙永)宣慰司奢崇明反叛,进围成都,四川右布政使朱燮元率明军抵抗。他在成都地方击破了叛军自制的吕公战车之后,大败叛军。奢崇明不甘心失败,便派出间谍,要部将罗乾象假意向明军投降,然后伺机进行破坏与内部策应。朱燮元此时已闻叛军有人来投降,知道这是叛首派来的间谍。他将计就计,对间谍进行收买与拉拢。朱在进行了严格的防范与周密的布置后,就与罗乾象一起饮酒。罗乾象身着铠甲,佩着大刀,然而朱燮元却表现得十分镇定自若,毫无畏惧的样子,且表面上亦无所戒备之意,甚至两人对饮之后,还同床而卧。为此,罗乾象很受感动,对朱燮元说一定要以死相报。于是,两人秘密约定,设计诱擒崇明。罗乾象回到叛军营地,当夜便诱骗崇明偷袭明军守城。他们偷偷爬上城墙时,机警的崇明发觉守城上的士兵来回走动,似有异常,当即改变了偷袭的决定。待明军事先埋伏好的士兵杀出来的时候,崇明已经逃之夭夭。罗乾象放火烧毁崇明叛军营地,崇明父子仓皇逃奔到泸州,成都之围遂解。朱燮元在平定叛乱时,颇具政治方略与计谋头脑,在施用军事剿灭之时,更施擒贼擒王之计,将“贼王”派出的假投降间谍,变为真投降;将间谍收买之后,又令其返回敌营,充当己方之内应。这恰似擒扼住“贼王”的颈脖要害之处,将其置于死地,而使之“体解”和 “道穷”。此计的成功施用,也是朱燮元知人用人的结果。

努尔哈赤命绝宁远战

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明山海关外城池尽失。但在辽东经略孙承宗及袁崇焕等人经营下,拓地四百余里,在关外重又筑起了巩固的防线,使努尔哈赤不敢西进。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十月,明将孙承宗任职辽东经略,认为关外不可守,下令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等地守军于关内。袁崇焕抗命不从,率部孤守宁远。努尔哈赤获悉明军动向,趁机西进,于天启六年正月十四日,亲率大军十三万进兵宁远。明廷震惊。兵部召集群臣商议战守方略,皆束手无策。当时宁远明军不满两万。袁崇焕与诸将集议,对城内城外作了周密部署:将城西囤粮运入觉华岛(今辽宁兴城东南辽东湾中菊花岛),令参将姚抚民等率军守卫;令参将祖大寿领精兵出宁远西北兴水县瓦窖冲,为宁远外援,牵制金兵;令副将王承胤及孟继孔、姚禹贤、窦成功等各自四面应援;袁崇焕则亲率主力,焚毁城外民房、草料,凭城坚守,责成专人在城内清查奸细;又传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缉获逃兵逃将,一律处斩。二十三日,后金兵进抵宁远城,次日发动进攻,明军在城上以西洋炮还击,后金损失将领数人,士卒五百名,伤数千名。努尔哈赤本人在宁远之战中亦被明军的火炮击中。努尔哈赤的伤势严重影响了后金军队的士气。二十六日,后金连续两天攻宁远不下,遂分兵屠觉华岛,从锦州撤围而去。此战,袁崇焕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发挥明军火炮的优势,凭城坚守,避免与后金野战;“擒贼先擒王”,率先打击后金首领,从而使敌方节节败退。明朝军队用不足两万的兵力,击退后金十余万大军的围攻,取得明朝对后金作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保卫了山海关和北京的安全。

灵感家首页灵感家经典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