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计 声东击西

题解

声东击西。声:声张。表面上声张着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指忽东忽西,巧妙诱敌,给对方制造错觉,乘机消灭敌人的出奇制胜的战术。声东击西,出自《淮南子·兵略训》。

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攻之。

注释

敌志乱萃:萃,聚集。全句意为:安居乐业的局面受到扰乱。不虞:虞,预料。不虞,意料不到。坤:顺。兑:悦。利其不自主而攻之:不自主,即不能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和攻击目标。全句意为:敌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对我方有利,应乘机进攻、打击敌人。

译文

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东北,遂乘城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则自取败亡,险策也!

注释

七国反:指汉景帝时(公元前154年),吴、楚、胶西、胶东等七国联合叛乱。西汉初年,因统治力量达不到全国,便采取大封同姓王分地统治的办法。后来,诸王力量逐渐扩大,形成割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减诸王权势。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六国,借诛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后来被周亚夫用武力讨平。周亚夫坚壁不战:周亚夫,西汉名将周勃之子,奉命讨伐七国叛乱,因功升丞相职。坚壁不战:即固守寨堡不出战,等敌人粮尽力竭后,再举行反击。

译文

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周亚夫固守寨堡,不与叛军交战。叛军攻打东南角,亚夫识破敌人声东击西之计,在西北方向加强防备。不久,吴王精兵果然进攻西北面,结果没有攻进。这是周亚夫神志不乱,能够自有主张的结果。西汉末年,朱隽包围了宛城的黄巾军,在城外堆起一座土山,面对城内,吹响鼓角,进攻西南角,黄巾军立即把全部兵力集结到西南面进行抵抗。朱隽却亲自率领五千精兵,突然从东北面进行袭击,得以乘虚而攻入。此是黄巾军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判断的结果。这样说来,声东击西的计策,必须看敌人是否真能被迷惑而定。敌人慌乱不能自主,就能取胜;敌人不慌乱,不上当,用此计,就可能自取灭亡。所以,这是一个有风险的计策。

传世典故

声东击西的用兵原则是,对敌人先佯做柔弱的样子,而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去打击它;将要发展,先做出收缩的样子,然后再展现出全力,向敌人进攻;准备向西面进攻,而先佯作向东进攻,先示以与意图相背的行动,然后再完成实现意图的行动;总之是先隐藏自己的计划,然后再展开公开行动。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便于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的舆论,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并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来不及逃走,只得投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降班超且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见大势已去,只好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用计锦囊

声东击西,是以制造假象、佯动伪装来掩盖攻击方向的谋略。通常采用的方式是:用灵活机动的行动,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示之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形似不然而必然;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忽东忽西,若打若离。巧妙地制造假象,促使对手的指挥意志发生混乱。我之举动敌人无法推知,我便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而胜之。此计一般在我方处于进攻态势的情况下使用。“声东”是虚晃的一枪,所击之“西”是主攻目标。使“西”成为敌方的不备之处或不及之处,是保证此计成功的关键。

含义

我们可以把此计分成以下几种情形:

一、忽东忽西。我方没有固定的进攻方向,一会在此,一会在彼,忽而出东,忽而出西,敌方摸不清我方的真正意图,只好处处被动设防,穷于应付,时间一长必然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二、即打即离。时而前来挑战,时而远远离开;敌方以为我方要打,我方却没有打;敌方以为我方不打,我方却突然发动袭击。

三、发动佯攻。向甲地发动佯攻,借此吸引敌方的注意力,待敌方把兵力调到甲地,我方突然在乙地发起猛攻。

四、避强击弱。在我方忽东忽西的进攻下,使敌方把主力布置在不利于自己的地点。这样,我方就避开了敌之锋芒,打击其薄弱环节,一点一点吃掉敌人。

对策

对声东击西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常山之蛇,首尾呼应。在常山地方有一种蛇,打它的头则尾至;打它的尾则头至;打它的中间,则首尾俱至。为了防止敌人对我方施以声东击西之计,必须建立首尾呼应之阵。一处受到攻击,另一处马上可以赶到救援,这样即使一时不能识破敌人的假象,也有应急之力。

二、善于分析,发现反常。假的就是假的,总有蛛丝马迹要露出来,只要我们善于分析,总是可以发现破绽的。例如,佯攻一般都是“雷声大雨点稀”,旗也比正常的多,鼓也比正常的响,但行动却是比正常的慢,并同时表现出鬼鬼祟祟、十分神秘的样子来。

三、要进行换位思考。就是站在敌人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如果敌人的所作所为与自己所设想的不一样,甚至完全相背,那么就应该考虑其中是否有诈。如果觉得可疑,一定要早做防范。

用计范例

赵高拉李斯下水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做过郡的小官吏,师从荀卿学习王佐之术;学成之后,开始走向政治角斗场。此时秦王有吞并天下之志,国力又强,于是李斯作出西行入秦的决定。李斯先是投靠了吕不韦,并得到吕不韦的信任,升任为郎中令。李斯凭借自己出色的治国才能,很快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统一六国,李斯也荣升丞相,达到人臣之极。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游,病死在沙丘(今河北巨鹿县境内)。因秦始皇在死前没有把继承人明确下来,这就给赵高谋立胡亥留下可乘之机。拥立新主大事,作为丞相的李斯是至关重要的人物,赵高不得不找李斯谋议。赵高所采用的也是声东击西之计的峰回路转,以可为而不为、曲而得之的手法。首先赵高对李斯讲:“定太子的事全在于你我。”说明李斯和他对这次安排继承人所起的决定作用。李斯害怕招致祸害,于是推托道:“不要说这些亡国的言论,这不是做臣子应当议论的事。”貌似恼怒,实是心虚。于是赵高将李斯与太子扶苏的亲信蒙恬相比,迫李斯就范。其次,在李斯尚有顾虑之时,赵高说: “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在利与害的面前,李斯妥协了,成为赵高的俘虏,协助赵高篡改始皇遗诏,谋立胡亥为新皇。赵高册立胡亥成功,李斯终难免其祸:公元前208年的夏天,全家大小被押赴咸阳市问斩。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李斯采用迂回的策略,巧妙地避开吕不韦的权势,直接成为始皇的近臣,实际上是声东击西。当他该能得到的都已得到的时候,预感到自己的危险,发出未知今后吉凶止泊在何处的感叹,这本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所能察觉的问题。但其太留恋所得,计较所失,也就给赵高以利用他的机会。赵高攻李斯,以这可为而取其不为,使之进入彀中,也算是成功地使用了此种手法。

刘邦声东击西制韩信

韩信是刘邦手下第一员大将。刘邦曾数次将韩信的兵权夺回,使之失去权力而处在刘邦的严格控制之下,还数次钳制韩信,乃至最后杀掉韩信,刘邦和吕后都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以必攻示不攻,阴而取之。一而再,再而三,刘邦屡屡使用,韩信屡屡中计,真是耐人寻味。楚汉战争期间,韩信虽归刘邦节制,但在当时也是独占一方的强者,强行征发他的军队,很可能促使他反叛。此时刘邦想得到韩信的军队,便与滕公北渡黄河,直向韩信、张耳的赵军军垒赶来;离军垒不远,暂时住下,在清晨时,自称汉使,驰入赵壁。这时韩信、张耳尚在睡觉。刘邦直入他们的卧室,夺得他们的军符印信,调遣起军队来。等韩信、张耳起床,军权已失,不得不前来请安。刘邦借机将他们打发回赵国,让张耳留守赵国,韩信带赵的余兵去攻打齐国。刘邦此次以韩信不备,夺得兵权,可谓老谋深算。他身在成皋,离韩信军营尚远,此为声东;清晨至垒,诈称汉使,守门军士不会因此等事叫醒主帅,此亦声东;入门即夺兵符印信,迅速调兵遣将,掌握主动权,乃是击西。声东示之不攻,击西乃是必攻,此即是刘邦高于韩信之处。吕后杀韩信,用的也是声东击西之计。萧何诈称陈被擒杀是按韩信与陈内外勾结而设的谋略。陈被杀,先断韩信的外援,又取得祝贺之名,是为声东;再借自己与韩信的知遇关系,请其必来,是为声东之助。可以看出,刘邦和他的谋臣,在每次使用声东击西之计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后行的。刘邦和他的谋臣,利用韩信居功,自以为不会对他下手,在政治上优柔寡断的弱点,示之以不攻,造成声东的声势,使其不防,再以突发的形式,趁其优柔寡断之时,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直捣其虚,故屡用屡奏其效,可谓老谋深算。三擒不杀,在当时国家初建,根基尚不稳定之时,能起到安功臣、用其力的效用。此正是这种手法获得全胜而无咎的根本,亦可见声东击西之计的老谋深算,以必攻示不攻,阴而取之手法的高明所在。

汉文帝不费刀枪定南越

汉高祖取得天下后,并未统一南越诸地;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5月,下诏封原秦南海郡都尉赵佗为南越王,派陆贾前去授印玺和绶带,与他剖符分执,互通使节,使他协调安集百越,不要变成南方边境的祸害。陆贾来到番禺,起初南海郡尉赵佗傲慢地接见汉使。陆贾最终说服赵佗接受了封爵,命他向朝廷称臣,奉行汉朝的法令规章。陆贾回到长安报告,汉高祖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中大夫。高后吕雉四年(前184年)夏五月,汉朝关闭对南越的关市,禁止铁器输出。高后五年春,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发兵进攻长沙国,攻灭了数县之后撤回。隆虑侯周灶奉朝廷命令领兵进击南越,正逢暑热潮湿,军中瘟疫流行,士卒们大多病倒,汉军无力越过五岭。出兵一年多,高后去世,汉文帝继位。汉军随即退兵。赵佗趁这个时机大大宣扬兵威,自称南越武皇帝,发号施令,公然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汉文帝命令给在真定的赵佗父母亲的坟墓设官员守卫,负责按时主持祭祀;征召赵佗的兄弟,任命为高官,给予极其优厚的赏赐和特殊的恩宠;又派陆贾出使南越,带去致赵佗的亲笔书信,信中写道:“朕希望双方捐弃前嫌,从今以后,通使友好和以前一样。”南越王赵佗叩头谢罪,表示愿意奉行汉文帝的诏书,永做藩臣,按期进贡;于是下令南越国说:“我听说两雄不能并立,两贤不能共处一世。汉朝皇帝是一个贤明天子。从今以后我把帝制取消,去掉黄屋左纛之车。”南越从此太平无战事。汉文帝在赵佗称帝,南方暑热,兵力难以制服的情况下,不做正面的进攻,而在赵佗的故乡真定给赵佗修缮祖坟,祭祀祖先,任命赵佗的兄弟亲族作官,给予优厚的赏赐。赵佗感恩,于是降服汉朝。这正是声东击西之计的运用。

公孙弘打击政敌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选中非贵族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这位没有家世渊源的公孙弘,在汉武帝数杀大臣的情况下,能守住丞相之位,老死于是职,可谓深知为相之道。

史书称公孙弘“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并且举出两个事例,即主父偃和董仲舒之事。观此两事,公孙弘所使用的都是声东击西之计的大智若愚,以必然为不然,避而弱之的手法。主父偃,齐国临淄(今山东益都县内)人。 “大臣皆畏其口”,使朝野为之侧目。公孙弘也受其难绌。然而主父偃身为中大夫,位处朝中,公孙弘得不到报复的机会。齐王品行不端,公孙弘便借机推荐主父偃取代其为齐国相。主父偃好不得意地就任齐国相,不知大祸就在他升迁之时开始来临了。主父偃外出为官,正中了公孙弘的声东击西之计。因为主父偃在武帝身边,大臣们不好进言,现在公孙弘有了进言的机会。后逢赵王上书告主父偃受诸侯贿金,公孙弘以“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为名,迫使武帝下令夷灭主父偃之族。公孙弘以声东击西之计除掉了第一个政敌。

董仲舒为人廉直,“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这样的人当然看不上公孙弘的所为,不免有所议论。公孙弘当然是嫉恨在心,寻机报复。当时的胶西王是武帝之兄,非常骄恣,在他那里为国相者,多被他设计陷害,故在此处任国相是非常危险的职务。正好此处缺出,公孙弘便推荐董仲舒充当此任。当时董仲舒为六百石中大夫,能荣升二千石的国相,应该是很大的荣耀。但董仲舒毕竟不是主父偃,其头脑相当清醒,并不留恋利禄,而是告以有病,归家“以修学著书为事”得以保全自己,躲过了灾难。从上述可以看出公孙弘谋去政敌的手段。他以提升和推重政敌为必然。这就使政敌,包括政敌以外的人,认为他很有肚量,不以小恨为怀。实际上他正是以这种必然为不然,避开政敌之长,使之就短,然后趁其短而除掉他们。这真可谓是官场上的老手,政治斗争中的智者,也是以必然为不然,避而弱之手法的擅长使用者。而主父偃与董仲舒的两种不同的对策也决定了两人不同的结果。

耿弇声东击西平齐地

公元29年秋,刘秀身边的大将耿弇率军东进,渡过黄河。先攻西安还是先攻临淄,成为摆在耿弇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这重重困难,耿弇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避强击弱的巧计:召开将领会议声称日后进攻西安,然后故意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好让西安守军知道,却于当夜率军潜行至临淄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突然进攻。临淄城大兵少,本来就觉兵力不足,闻说耿弇军欲攻西安,更是不以为备,因为防守疏忽,一下子就让耿弇军进入城内,守军倾刻瓦解。耿弇军占领临淄,断绝了西安与剧县的联系,使西安孤悬于外。西安守将张步之弟张蓝心存恐惧,遂弃城逃往剧县,这样,连西安也送给耿弇军了。西安城破之后,剧县守将张步实在没有办法了,行黔驴之计,倾巢出动,凑集二十万大军反攻临淄,以图趁耿弇军兵少力疲之际一战破之。究其实,如果张步早一点集中优势兵力与耿弇决战,那么双方胜负就未可知了。可惜,张步只知被动防御,眼看着一点点地被耿弇吃掉外围,待精兵损失过半,重镇临淄也落入敌手之后再来反攻,一来精兵已损,临时凑起的大军半为乌合之众,战斗力极不强,二来耿弇可以据坚城临淄,深堑高垒,以逸待劳,反客为主,进可攻,退可守。地利之便本来是张步的,现在却反为耿弇占去。果然,精明的耿弇就是采用依托临淄、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在此后的战斗中,形势果然如耿弇设计的那样,张步的二十万大军步步挨打,最后被耿弇吃掉。经此一战,张步再也无力反攻了。耿弇料到张步数败之后必然撤兵,事先就在张步营垒两侧埋上伏兵,待张步拔营一撤,伏兵骤起,杀得张步措手不及,士卒自相践踏,死尸遍野。张步率少数残兵,仓惶逃回剧县。待到数日后刘秀援军到达,张步已成釜底游鱼,只待最后会餐了,援军竟无所用之。刘秀高兴地将耿弇与韩信相比,夸他的成功比韩信还要难。不久,耿弇围剧县,迫得张步最后拱手而降。

灵感家首页灵感家经典

三十六计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