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坛公主和时尚女王20世纪——每个女人都想要变成奥黛丽·赫本

奥黛丽与纪梵希在《龙凤配》的合作,对于女性的服装意识造成了大震撼。似乎每个女人都想要变成奥黛丽·赫本。一旦这个梦想不可能实现,她们也会开心地模仿起赫本的穿着方式。事实上,一件抄袭自《龙凤配》里纪梵希所设计的衣服,甚至在电影还未上映之前就先轰动,始作俑者更是令人意想不到。原来,奥黛丽·怀尔德看到赫本从巴黎带回来给她先生看的草图。她于是拿了那套黑色的宴会晚礼服给她母亲看,她母亲正好又是为许多片厂工作的顶级裁缝师。她母亲根据这个草图为女儿缝制了一件晚礼服,她就穿着这件衣服出现在宴会上。“这样不公平!”怀尔德抗议道,“电影还没有上映呢!”(尽管如此,他不得不承认他太太穿上这件衣服实在是太美了)。

但全心拥抱奥黛丽时尚的热潮并不止于模仿她的服装,街上的每个人几乎都剪了赫本头,大家学着她走路、说话的样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像奥黛丽·赫本,这股模仿热潮持续发烧长达10年之久。

纪梵希曾经说过:“女人不是单纯地穿上衣服而已,她们是住在衣服里面。”而这样的服装哲学与奥黛丽的想法不谋而合。他的衣服剪裁简单,正完美地烘托出她典雅的轮廓。纪梵希认为年轻、有教养与独特,造就出她带有巴黎人的成熟世故,是她当时可以在一堆新人中脱颖而出的原因。至于他的衣服所带给她的自信与力量,更是具有十足的心理效果。“只有穿上他设计的衣服,我才是原来的我。”奥黛丽1956年时这样告诉记者。“他不仅是位服装设计师,他是人格的创造者。”为了回报他的支持,奥黛丽愿意扮演着缪斯女神的角色,不断地鼓舞着纪梵希。

他们共同创造出代表赫本风格的利落线条、简单颜色与无懈可击的作品。奥黛丽与修伯特之间的友谊与艺术上的合作,是时装界里最重要的搭档。马诺洛·布拉尼克(Manolo

Blahnik),这位制鞋大师最近又让瑟宾娜高跟鞋再度流行,以表达对奥黛丽的敬意。他觉得“赫本小姐的影响力是绝对的,而且历久弥新。无论你喜欢与否,她将是20世纪最重要的表征之一。”

奥黛丽相信衣服带给她许多力量,并不仅止于她演戏时。这样的信念也延伸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多年后,她对纪梵希透露(这些话对他非常受用),“当我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电视摄像机面前演讲时,自然会紧张;但穿着你设计的衣服,我觉得好像有人在保护我。”

奥黛丽对时装的影响之所以深远,是因为她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却又保有她独特的风格。

法国有句俗谚说:“人到了40岁,就要为自己的容貌负责。”在她生命最后的这几年,几乎已迈向耳顺之年,奥黛丽更加清楚她所发现的这个最终,也是最持久的角色——人道主义者。远离纪梵希的服饰店、百老汇的灯光、好莱坞的歌台舞榭,奥黛丽在她最后这几年,轻装便服到全世界行走,帮助没有政府或少有人理会的儿童,这时的她却更有魅力。也就是此刻,她的风格更加接近美国风格,却有她独特的风范。她的朋友爱娃嘉宝则说:“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可以穿着普通的白长裤与白衬衫,就显得如此好看的人。无论她怎么穿,永远都是那么优雅无瑕。没有皇冠,她依然是位皇后。”

奥黛丽·赫本是少数时尚界历久弥新的人。因为她害羞的天性,在每个人生阶段里,她做了许多提升,也造成了她命运的转变。虽然她拥有举世闻名的知名度,她并不因为名气大而失去她美好的本质,反而运用她的盛名来帮助别人。她不曾迷失,更未曾堕落。在这方面,奥黛丽·赫和另一位命运乖舛的女性——杰奎琳有异曲同工的命运,杰奎琳在奥黛丽之后也树立出个人时尚风格。她也和欧纳西斯夫人一样,在生命梅开第三度时——但是却未结婚,才找到她的真爱罗伯特·沃德斯。

和这两位女性有着美好友谊的约翰·洛林,他相信奥黛丽与杰奎琳最伟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她们自己。她们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典范懿行,也值得每位女性追求。她们拥有完全的自我、独立、自重与尊重他人。她们从未自贬身价。

“奥黛丽知道如何在大众面前把自己呈现为是上帝献给人间的礼物。她这辈子并未刻意保有奥黛丽·赫本的样子,因为她并不知道奥黛丽·赫本应该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奥黛丽应该呈现给大家怎样的形象,她不过是给予大众一些重要的东西,且值得全世界的女性尊敬、模仿与梦想,并觉得‘像奥黛丽·赫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是的,真的很棒!如果每个人都像奥黛丽·赫本这样,这个世界将会更美好。”

风格并不止于对时尚有影响力。以某个角度来看,风格是全面性的。风格是“力争上游与经历难关,却能够泰然处之。”奥黛丽的经历对于她的风格以及成为一个伟大的女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不论她在个人或艺术上,甚至时尚的选择,奥黛丽克服她早年的恐惧与失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并成为引领时尚的先驱,广受全世界女性带着崇拜、实践与信仰的精神,去敬仰她所树立的典范。

奥黛丽并不是只在她的第三部与最后一部电影中扮演天使,奥黛丽一直都在帮助别人。树大招风,奥黛丽深知这样的道理,但她希望她的名气可以用来帮助儿童。”

1959年她在《修女故事》里面扮演修女,是一个爱上帝甚于一切的人。在白色道袍下,她美丽的脸庞更加动人,因为她立志要改进刚果地区儿童的生活。罗伯特觉得这部电影真是奥黛丽的心理写照,即使到今天他都没有勇气看这部电影。1989年与她在《修女故事》里的表现竟不谋而合,现实生活中的奥黛丽穿着牛仔裤与运动鞋,深入依索匹亚去抚慰每个儿童的心灵。

1988年,她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她开始了这项工作,而这也是她生命最后五年里主要的工作: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奥黛丽相当适合这项工作,她一直都很反对歧视、不宽容与愤怒这些行为。也许这些行为不是针对她,但只要是她察觉到的,她也不喜欢。或许这是她对待每个人都力求公平公正的原因。她尤其不能忍受不公平的事情被她看到。”对此,奥黛丽说得更简单:“我这一生都渴望扮演那样的角色,我终于得到了。”

她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出使到澳门、日本、土耳其、芬兰、荷兰、中美洲与澳洲。奥黛丽散发出她内在最善良的本质,她在此愈显发光发热。约翰·伊萨克(John

Issac)这位曾经在基金会工作达20年之久,且常常得奖的摄影师,随同奥黛丽、罗伯特一起到依索匹亚、孟加拉旅行。也许因为他们共同看到的悲惨情况,很难与那些没有经历过的文明人一起分享,奥黛丽与约翰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奥黛丽是个很有深度且敏感的人。她绝对不会去冒犯任何人,即使那些人处于饥饿、濒临死亡。尊严对她而言,是最重要的东西。”

当她在联合国的工作受到瞩目时,有时媒体开始称呼她为“圣奥黛丽。”她甚少受事情所困扰,但这样的称呼却令她困扰不已。毕竟,奥黛丽是个人,而尊称为圣人,就否定她人性中所具有的挣扎与自负;这样的称呼远超过她原本的出发点。“毕竟,”她说,“我只是做些其他人也会做的事情罢了。”虽然奥黛丽的行为很值得赞美,但她跟我们一样是凡夫俗子,她也承认——在忙碌了一天后,她会抽根肯特香烟,喝杯威士忌。

无论怎样,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她在黄金时代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样,是完美的,不可替代的,绝世无双的。正如美国权威杂志所说的那样,"上至好莱坞,下至她走访过的第三世界国家,都一致认为,赫本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