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途难卜的英帝国

对帝国看法的变化随着英国经济地位的逐渐下降和英帝国国内移民型殖民地独立倾向的加强,英国人对帝国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英布战争给英国各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其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曾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英帝国军队竟被布尔人打得昏头转向,损失惨重。近6000名官兵战死疆场,另有1.6万人死于疾病。这场战争的开支高达2.2亿多镑,几乎等于当时英国一年的出口总值。于是,英国人对花费巨大代价来维持帝国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连一向热衷于帝国事业的约瑟夫·张伯伦也开始将帝国看成是英国的一个负担。

自加拿大于1867年成为拥有较大自治权的自治领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移民型殖民地在20世纪初也相继获得自治领地位。在海外出生长大的英裔与英国的关系已不像其祖辈那么紧密,他们不再将英国视为自己的 “家”。英国政府对移民型殖民地的自治要求采取了开明的态度,并未加以阻拦,更不用说派兵干预了。这与一个多世纪之前英国处理北美13个殖民地问题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两党对帝国的立场英国两大政党对于英帝国的立场有所不同。保守党是英帝国的积极维护者,认为仅靠英国的力量已难以承受这个负担,帝国各自治领和殖民地都应承担责任。在1902年殖民会议开幕式上,约瑟夫·张伯伦说:“我们承受这个负担已有多年。我们认为现在是我们的孩子们帮助我们共同承受这个负担的时候了。”但是,出席殖民会议的各自治领、殖民地代表对他提出的加强帝国团结、步调一致的主张不感兴趣,无人表示支持。身为殖民大臣的张伯伦并不气馁,在1902年殖民会议后致力于关税改革,企图用特惠制维系帝国的团结,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于1902年继任保守党政府首相的阿瑟·巴尔弗试图以一种新的方式来保持英国与各自治领、殖民地的关系,开始对“英联邦”的概念进行探讨。1904年,巴尔弗在政府中设立了帝国国防委员会,负责协调英帝国的防卫战略,对各军种的军事开支提出建议。该委员会直到 1947年才被内阁国防委员会所取代。

自由党对英帝国的热情要低得多。在1911年的帝国会议上,自由党政府首相阿斯奎斯与其他自治领的总理们一起反对新西兰总理约瑟夫·沃德关于将帝国建成联邦国家的主张,声称:这样的做法将会“对我们目前的责任政府制度产生绝对致命的影响”。当然,自由党也不愿英帝国走向崩溃,因此阿斯奎斯在会上提出一个折衷的建议:英国及各自治领在各自为政的基础上加强团结。

自治领各自治领对保守党政府提出的帝国防卫计划并不热心。张伯伦要求它们出人出钱支持英国国防建设,只有新西兰答应了这个要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却坚持自起炉灶,建立自己的国防体系。当然,各自治领在英国有困难时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鼎力相助。英布战争打响后,3万各自治领及殖民地军队前往南非与英军并肩作战。在不久之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们也派出大批部队参战,为英国最终取胜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各自治领都不愿事先作出保证或承担义务,而且它们对英国所承担的义务更多的是出于对母国的那种特殊的情感。

抨击帝国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激进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对英帝国的存在进行抨击,指出帝国为资本家创造了大量利润,却对殖民地和英国的普通百姓毫无益处。当时最著名的激进主义批评家是霍布森,他在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一书中断言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的不平等造成穷人入不敷出,但富人却能积累大笔财富。富人们将这些财富作为资本投向海外,以获取更大的收益,这就是帝国存在和扩张的动力。霍布森指出英国的殖民政策就是为这些“经济寄生虫”服务的。

种族问题英帝国内除了少数几个移民型殖民地之外,大多数殖民地中白人人口只占很小的比例。那么,英国人是怎样处理种族问题,怎样看待非白人的呢?

按照当时英国两名派驻殖民地的高级官员——南非高级专员阿尔弗雷德·米尔纳和印度总督寇松勋爵的看法,非白人在生理上并不一定是低下的,但他们须经许多代人的努力才能提高到白种人的文明水平。霍布森一方面抨击英帝国,一方面又承认白人继续统治非白人的必要性,同时他主张这种统治须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工党领导人拉姆齐·麦克唐纳也认为白人和其他非白人难以共处。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主义与政府》一书中这样写道:“当白种人和有色种族共同生活以及社会平等的条件开始产生时,他们中间就会出现排斥现象。”所以,他认为不同种族应分开生活,也就是实行种族隔离。

但是,他并不赞成将这种隔离永久化,指出当非白人接受教育取得进步之后,应享有选举权,成为平等的公民。

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就具有明显的种族歧视的性质。1902年结束英布战争的和约就未能解决土著黑人的选举权问题,只规定“关于授予土著人以选举权问题将留待自治制度实施后再予定夺”。1906年,自由党政府决定批准布尔人实施自治制度时,并未将授予土著黑人以选举权作为前提条件。然而在1907年的选举中,英裔白人在德兰士瓦议会中只获得少数席位,布尔人控制了这个议会。这时,英国政府感到英国的利益受到威胁,对黑人的选举权问题更是抛到脑后去了。于是,阿斯奎斯内阁于1909年接受了关于将英国原开普殖民地、纳塔尔殖民地与原布尔人的两个共和国合并为南非联邦的提议,期望南非联邦成为大英帝国中又一个强大的、忠于英国的自治领。英国议会批准了南非提出的不授予所有非白人选举权的提案。这样,在南非联邦成立时,原开普殖民地中根据财产资格已获选举权的约2.2万名黑人和印度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南非成了英国政府种族歧视政策的典范。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激进派成员和工党成员持反对态度,但因人少力薄,未能发挥明显的影响。

印度对于印度殖民地,英国政府的政策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其种族歧视的实质依然未变。1905年10月,印度总督寇松颁布分治孟加拉的法令,引起当地人民的愤怒,全印掀起抵制英货的斗争。同年底,新任印度总督明托上任后便在镇压这场民族运动的同时推行改革政策。英国的印度事务大臣约翰·莫利对此表示赞同。明托将全印立法会议中印度议员的人教增加了一倍,扩大其在财政方面的权力。同时,他还在总督行政委员会中任命一名印度委员。

通过这些措施,明托成功地控制了局势。

应当指当,英国殖民当局的改革并不意味着实行民主,而是按照英国政府驻印代表麦考莱1835年有关印度教育的备忘录的精神行事。麦考莱主张造就一种协商式的独裁制度,具体做法是允许这样一种的人参与统治,即“具有印度人的血统和肤色,但又具备英国人的志趣、观点、道德观和智能。”

莫利直言不讳地表示他的目标不是要建立印度自治政府,他“根本没有干任何放松控制的事”。显然,英国殖民者的所谓改革实际上是为维护其统治和剥削培植一批亲英的傀儡。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大英帝国成功地解决了南非和印度问题,比维多利亚时代结束时显得更稳固了。然而,英国的实力地位已下降,英国人已对大英帝国能否生存下去表示怀疑。1905年,一位无名氏写了一本名为《大英帝国的衰亡》的小册子,列举了8个致使帝国衰亡的原因:都市生活的优势地位;英国对海洋兴趣的下降;奢侈的风行;品味的退化;人们体质的弱化;宗教和精神生活的败坏;过度征税和浪费;以及英国在保卫帝国方面的无能。威尔斯也于1914年不无道理地发生这样的疑问:“帝国将生存下去吗?”此后几十年的历史验证了这种悲观看法,大英帝国于1931年改组为结构松散的英联邦,英国的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获得独立,昔日盛极一时的大英帝国终究未能逃脱古代各大帝国衰亡的命运,英国也沦落到二流强国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