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各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这一时期农业的地位在下降,其地位被工业部门所代替。当然这种下降也是相对而言的,农业产品数量还在增加。另外,以农业为基础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仍然很大。

英国的自然条件对农业很有利,只有西部和北部土地贫瘠气候恶劣不利于谷物生产,但对畜牧业发展还是合适的,而东部和南部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形成与北部、西部不同的农业区划。

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甚至有人提出“农业革命”

的说法。农业的这一进步早在16世纪就已开始,在19世纪初因一系列技术发明而较为明显,并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期。

1846年废除“谷物法”,被看作是工业利益集团战胜农业利益集团、“黑色英国”战胜“绿色英国”的标志。地主原以为失去关税保护,外国农产品涌入,英国的农业状况会很糟。但实际上迟至19世纪最后20多年才出现这种情况。在19世纪50—60年代农业还相对繁荣了一段时间。在40年代以后谷物主要是小麦进口量确实大增,在20年中的年进口量是以前的三倍,但谷物价格除短时期剧烈浮动外变化不大。小麦的价格在每夸特49—59先令范围内摆动,略有下降,相反肉类价格明显上升。谷物价格并不像保护主义想象的那样大幅度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在于国内人口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收入增加使粮食消耗量随之大增。且欧洲大陆廉价粮食的数量也有限,其本身人口亦在增长,克里米亚战争还断绝了俄国小麦输入英国。因而英国农业的前景并不很坏。另外美国粮食受到高额运费以及南北战争的影响在英国市场缺乏竞争力。粮价居高不下使经营农场相当有利可图。肉类和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铁路的发展便于牲畜运输且不会过于失膘。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真正得到大发展的是畜牧业。有些地区是谷物耕种与畜牧饲养混合在一起,牲畜可为谷物提供肥料,而谷物又成为牲畜的饲料。

在50年代因为美国发明的收割机被引入,收割逐渐开始实行机械化。至 1874年在英国有47%的农民使用这种收割机,但同一时期美国有78%的农人使用收割机。其原因在于英国部分地区主要是山区机械化有困难以及英国农户的保守。在有些地区使用收割机首先要平整土地,修建灌渠,拓宽道路,反而不如人力经济。

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地主对农业的投资相当大,以便在谷物法废除后能有更高的产量以免降低租金或是失去佃户,但这些投资的收益不高,无法与以前圈地运动的投资收益相比。1847年—1878年,诺森伯兰公爵在自己的地产上投资了99.2万英镑,但在1876年—1879年中每年只有占投资额2.5%的收益。他们这样大量投资不纯粹是为了经济目的,还为了保住自己政治上的权势。租金数量的增加与投资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地主的经济地位逐渐衰落,而不少农场主却从维多利亚中期的繁荣中获益颇多。农业工人的数量在减少,城市的扩展使可耕地减少,生产率也有提高。1851年—1871年间农业劳动力减少了30万人,约七分之一。在夏季收获季节有些地区常常劳力匮乏,又反过来促使工资和劳动条件有所改善。

根据统计在全英国拥有土地的人超过100万,但大部分人只有小块土地,而7000人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土地。土地贵族则由不到400名大地主组成,每人每年的租金收入超过1万镑。英国最大的地主是设得兰公爵,有135.8万公顷土地,像一个小王国,不过大多由山地沼泽组成。土地贵族之下是4000名拥有1000—10000顷土地的地主,拥有全国约30%的土地,其余就是中小地主。因而英国土地相当集中,且在19世纪还有所发展。法律规定贵族的地产要完整地继承,在地主负债累累时更多是抵押地产而不是出卖地产。至19世纪中期大地主仍然是完整的,即使是因破产易手也保持一个整体。而自耕农占有土地的数目在减少。

总的来看地主的经济地位在衰落,但许多个别的地主因其地理位置、财产状况、耕种的谷物种类、管理水平以及农业外的收入情况而有所不同。农业外收入中最主要的是矿业收入,地主可从在自己地产上开矿的矿主手中得到额外的收入。另一额外收入是出租城市边缘地带的土地,尤其是伦敦周围的土地用于建筑。甚至有少数大地主投资于工业、港口建设等实业,把自己的贵族声誉让股份公司借用以得到收益。工业化和城市化也给地主们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以抵消土地财富的损失。

地主的土地绝大多数是租给别人耕种的,由管家选择租地农场主,确定租地条件,监督土地的使用和投资情况。由于以前圈地运动的影响,这些农场一般比较大。在1851年每个农场的规模平均为102公顷,而占总数8%的大农场却占了30%的可耕地,有少数农场占地超过1000公顷。英国农村社会形成三层结构,最上层是几千名大地主,中层是30万名农场主,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经济上收益较高,正常每年可得投资10%的收益,最下层是100多万农业工人。

70年代以后外国农产品的竞争迫使英国逐渐放弃收益不丰的农产品如小麦种植,而专门从事畜牧业。因而英国农业是处在相对衰落之中。英国从世界市场上低价购粮,使其生活消费比保护农业的国家低,这又有利于增强英国工业的竞争能力,扩大英国工业品的出口。这是19世纪英国农业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特殊的贡献。

纺织业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是稳定发展的,动力机器和工厂制度逐渐被新工业部门采用。当时英国的三个支柱工业部门是采矿业、钢铁工业和纺织工业,占了英国工业生产60%的产值。其次是食品工业和建筑业,占了10%的产值。

传统的纺织业在19世纪中期发展要低于其他产业。1841年纺织业雇佣了29%的工业劳动力,而在1901年只占16%。成衣业所占劳力也由1851年占 20%降至1911年的13%。纺织业是一种组织复杂、劳动力密集的产业,随着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在工业化完成后就开始衰落。纺织业发展最快的时候是在19世纪前期,1851年时国家十分之一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纺织业,后来其地位才被铁路运输业和钢铁业代替。与农业相似其衰落也是一种相对衰落,只是增长速度缓慢。

棉纺业是纺织业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在出口商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 40年代占到一半,在1869年—1871年占67%。特别是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出口的棉织品不断增多。在1851年印度进口了英国23%的棉织品,1860年达到 31%,成为最大的棉织品市场。由于出口量的增加,在19世纪前期棉纺业发展很快。在美国内战时期因南方棉花供应不足,棉纺业发生危机,以后发展极为缓慢。在技术上棉纺业后来表现出了保守性,比如美国的两项重要发明环状纺纱机和自动织布机就未在英国广泛推广。后来美国棉布成为英国货的竞争对手,就因为其采用新式机器并雇佣廉价劳力。英国则表现出纺、织、染、销售专业化,并按地理区域分布。纺纱集中在兰开郡东南部,织布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印染则集中在曼彻斯特。而在其他国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钢铁业钢铁工业是后来居上的行业,自1840年开始,炼铁炉扩大了不少,内部砌成圆形,搅炼技术也得到改进,还采用了预热空气技术,使得煤不用先烧成焦。50年代钢铁业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

国内对钢铁需要的增长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后来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使用钢铁的地方越来越多,各种机器、管道、铁桥、铁船以及铁路。国外的铁轨在价格上无法与英国商品相比。在19世纪前70年英国钢铁数量出口几乎每10年翻一番。1850年时为78.3万吨,1872年时达到338.3万吨。

钢铁制品也越来越多地输往国外。

至19世纪中期钢铁工业的主要产品是铸铁和锻铁,钢的数量很少,价格也高,是一种奢侈品。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发明家亨利·贝西默发明了炼 “低碳钢”的新方法,并在1858年建立了一家钢厂,以高价卖出产品,获利甚丰。贝西默的炼钢新方法在几分钟内就将铸铁炼为钢,但技术难以掌握。

1861年威廉·西门斯发明了一种高温煤气炉,操作起来比较容易。1865年工业家马丁兄弟在煤气炉中炼铸铁和碎铁混合物。这样炼出的钢含碳量容易控制,温度也可以得到严格的控制,因而质量较高,产量也较高。这时钢铁工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达到顶峰。

运输业到50年代末,英国铁路数量是西欧五国铁路数量的总和。与欧洲大陆国家不同,英国铁路是由私人企业和私人资本建成的,政府不干预路线的规划和资金的筹集。英国政府和议会没有提出任何一项铁路建设计划,铁路建设计划都是由私人组成的公司提出,筹集资金,监督修建,但需要得到议会的批准以强制购地。有些大地主因为私产受到影响激烈反对修建铁路,要求得到巨额补偿。一般情况下10—20%的筑路开支用于购地。格拉斯顿曾经考虑过铁路国有化的计划,但遭到议会反对。1865年有157名下院议员和49名贵族是铁路公司董事,形成强大的铁路利益集团,也就因而出现一些混乱和浪费。比如对立的铁路公司建造差不多同一条铁路,有时一个城镇有几个车站。

19世纪前期是铁路大发展的时期,以后发展速度变慢,至70年代新建铁路基本停止。这时铁路公司形成了集中和兼并的风气,几家公司合并,并且在政治上越来越有势力,控制某条线路。有“铁路大王”之称的乔治·哈得逊在鼎盛时期控制了1500英里的路线,拥有资本3000万镑。有些铁路公司发展到垄断某个地区的铁路运输。

对铁路发展的经济意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刺激了投资和发展,甚至认为使英国资本主义摆脱了内部危机,避免了社会压力。

铁路建设的投资要远远大于修建运河等交通设施的费用,在1845年—1849年铁路投资占总投资的55%。铁路在英国经济中起了关键作用,铁路发展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至1875年在铁路就业人员达到25万人,同时甚至影响到英国的对外关系。

除铁路外,海运业的发展趋势是普遍用蒸汽机,用铁壳船代替木壳船,确保了英国在海上的优势。在维多利亚时代商船吨位增加3倍。至1855年蒸汽船垄断了至爱尔兰、海峡对岸以及北海港口的航运,至1865年英国与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贸易商品用蒸汽船运输,成本较低,在与外国对手竞争中取得了优势。英国经常保持世界海外贸易量的一半左右。

总之,19世纪中期是运输革命的时代,运输革命先是以铁路为主,后来转向海运,吸取了国家的大量资源,推动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