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结构的变化

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英国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起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诸如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的发展要比农业快得多,劳动力的安排也有相应变化,企业规模亦是如此,最终是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实现,最明显的变化是农业不再占据重要地位。至19世纪中期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已不足四分之一,在1870年后农产品数量实际上已不再增加,在1881年农业收入为国民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与此相反是工业的不断发展,两者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来了个对换,工业吸收了将近一半的劳动力。而在工农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发展最为迅速,且这些行业如运输、银行、保险还直接为工业服务。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品中服务业附加在其中的价值比重越来越大。投入服务业的人力也越来越多,在 1841年为120万人,至1911年达到400万人,尤其是在19世纪中期上升幅度最快,主要是因为铁路的发展以及政府军事活动的增多。

自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就呈现出劳务结构变化的趋势,主要是白领劳动者的增加。同时在全国人口中体力劳动者的比例略有下降。19世纪前期城市工人的数目激增,后期则是职员、文官、教师等中产阶级数目的激增。

上述这种人力的重新分布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一种典型现象,随之资金亦作相应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减少,但绝对数量并未减少。

直至1870年农业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只是劳动力因生产力的提高等因素减少。但技术的进步给工业提供增加生产的机会要远远高于农业,农产品生产增长的幅度要低于工业品,其收益也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另外农业亦易遭受国外竞争的打击,挤占其潜在的市场。因而至19世纪中期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转移,从乡村转向城市。农业工人的工资明显低于熟练工人 (所谓“工人贵族”),甚至低于半熟练工人。

以前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土地贵族据此享有特权。在19世纪初土地约占全国资产的一半,而在60年代只占三分之一,1885年时仅不足五分之一。可见在19世纪中期农业彻底让位于工业。同时商业、工业和金融业资本剧增,从1830年占总资本的45%增至1885年的61%。

产业结构的变化除农业的衰落(相对意义上的衰落)外,还有其生产组织规模的变化。在1851年现代的工厂工业雇用了约175万工人,其中单在棉纺织工厂中就有50多万人,而在传统工业中还有250万工人。且在大工厂中的工人许多是年幼的女孩。在50、60年代现代工厂制度发展很快。至1871年在英国的23,346家工厂就雇用了200万工人,而在现代工厂之外的传统类型工业部门只有53.5万人。在19世纪中期家庭工厂制逐渐消失。

尽管现代工厂逐渐代替家庭工场,但大规模的工厂仍然很少。1871年平均每个棉纺织厂的人数是171人。而国内2万多家工厂平均每个厂为86人。

比如在19世纪中期大部分造船厂规模并不大,但在1871年发明了铁壳船后每个造船厂平均有571人,成为英国劳动力集中的一个部门。真正采用大规模生产的行业是钢铁业和煤炭业,在这些行业中广泛采用机器和蒸汽动力。

小工厂中主要的动力仍是水力。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是运输业,铁路引起运输结构的革命。在50年代英国的27个铁路公司,每个平均雇用人员在万人以上。海运业的状况也是这样,一个海运公司往往拥有一个船队。

总之,在19世纪中期产业部门出现了集中化和专业化的趋势。旧式的产业是遍布在城乡的小规模工场,小高炉为利用水力彼此分散,利用蒸汽使纺织厂集中在煤田附近,主要是在北部地区。专业化的趋势是一个地区以一种工业为主,如兰开郡的棉纺业、约克郡的毛纺业、伯明翰的金属加工业,使得地区间发展出现不平衡。

城市化英国工业化的一个明显结果是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远远超过农村。城市化同时又影响到社会关系,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一种新的文明。

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现象。在1900年以前没有哪个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达到英国1851年的水平。

这时农村人口出生率仍然高于城市很多,只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高于以前。因为农业工人的工资显然低于工厂工人,且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较少。人口向城市集中源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发展、蒸汽动力的广泛使用、铁路建设以及对外贸易的增长。甚至在一些大工厂周围发展出新的城镇,在铁路枢纽附近也有这种情况。城镇的经济发展吸收了农村的多余人口。除此之外,尽管城市人口膨胀导致生活环境恶化,极不卫生,工厂的严格纪律也使人十分不适,但城市生活还是有着很大吸引力,年轻人有机会过独立的生活,自己随意地交友,满足一种冒险和好奇的欲望。这种非经济的动因也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很早就开始了,但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速度加快,一直延续到1880年,以后又慢了下来,因为农村已没有很多的过剩人口。据估计1841年—1901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乡村人口大约减少了400多万, 300万人流向城镇,50万人去矿区,还有一部分人流向海外。流向城市的人中约有一半去了伦敦。在40至80年代伦敦增加的人口中本城出生与外来移民各占一半。在外来居民中爱尔兰人占了很大比例。而英格兰人主要来自东南地区的乡村。北部的工业城镇大多是吸收附近农村的居民。

大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大的城市是伦敦,居民早就超过百万,长时期是西方国家中最大的城市,直至20世纪初才被纽约超过。伦敦除了是个工业中心外,还是一个政治中心、重要的港口、商业和财政中心。在各地每个郡的首府以及地方行政中心也发展起来,至19世纪末除伦敦外已有7个城市居民超过40万。在这7个城市中只有爱丁堡是个例外,它既不是工业中心,又不是主要港口,人口却增加得很快,因为它是苏格兰的首府,是北方的政治中心。

一些相邻的城镇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城镇群落,曼彻斯特、伯明翰、里兹、利物浦、纽卡斯尔、格拉斯哥就是这样。城市郊区逐渐形成小城镇,城市人口向周围扩展,然而城市中心仍然存在。这种扩展是为了减轻污染和其他不卫生的现象。交通的发展又为这种扩展提供了便利。早期向郊区迁居的主要是富裕的企业家,有自己的马车每日进城。后来有了郊区火车,普通工人才能有条件住在郊区。实质上城市向郊区发展造成居住按阶层分区的现象。在19世纪中期旧的城市中心区人口反而有所减少,这些中心区往往也就成为贫民区,卫生、住房条件都很差。城市的发展毫无计划性。狄斯雷利在曼彻斯特看到贫富不同区域的极大差别,以“两个国家”来形容这种现象。

在19世纪初大多数英国人是农业工人和乡村工匠,而在一个世纪后他们成了工厂工人或职员,住在城镇和郊区。一种大众化的工业城市文明随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