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牧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包括畜牧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英国农业的发展变革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为其它欧洲国家所不及。首先是牧羊业的迅速发展与农牧业的商品化。在农牧业生产商品化进程的直接推动下,英国逐步确立起“地主—租地农”式的土地关系体系。这种土地关系体系以农牧业生产的商品化,亦即地租与利润的结合为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因而具有合伙关系的性质。它将土地的所有与土地的经营纳入了一种更能发挥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技术改革的近代资本主义体系。

在近代资本主义土地关系体系确立的过程中,自16世纪以来,英格兰农牧业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尽管这一时期的技术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调整了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关系,提高了谷物总产量和主要谷物的亩产量。增加了牲畜头数和体重。更为重要的是,农牧业技术改革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进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首先,农业技术改革是在农牧业生产商品化的直接推动下进行的。17世纪中期以后,农畜产品价格普遍低廉,造成利润减少,欠租增加。这就迫使地主和农场主设法采用新技术。因此,农业技术改革实际上是对价格—成本压力所做出的反应。其次,农牧业技术改革构成农牧业全面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为农牧业技术改革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集中而自由地使用土地。正因为如此,积极圈地买地的人,一般也积极倡导和参与技术改革。大农场的兴起为技术改革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大农牧场更多地具有技术改革的内在动力和经济实力,因此几乎所有技术改革的尝试都是在大农场上进行并取得成功的。与此同时,技术改革又为大农牧场的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后者正是通过技术改革不断地为其创造出新的技术基础,才保证了对于小农的经济优势,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牧业经济在商品化进程中发生全面变革,并在变革中实现资本主义化,是英国农业区别于欧洲大陆各国农业的显著特点。英国农牧业较早确立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则成为变革的内在动力。相对于其它欧洲国家而言,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广泛更深入,这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潜力所在。农牧业经济的全面变革,既变革了自身,也改变了本身的地位,与其它经济部门建立起商品交换关系,因而从供求两方面对其它部门,尤其是工业提出要求。一方面,农牧业的变革不断地建立起工业劳动力市场、生活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这就必然要求工业有相应的发展,以便吸收游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和商品化的农畜产品。这样既可以保证农牧业自身的继续发展,又使工业的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农牧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越高,对非农产品的需要量就越大,因而工业的发展对农牧业来说就越不可缺少。

因此,农牧业的发展不断地产生对工业的推动力。农牧业同手工业之间这种供求关系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突破手工业的框架,建立起近代的机器大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