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法关系一度冷漠

[新中国初期法国的反华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法国政府拒不承认新中国的建立,中法关系一度恶化。当时,影响中法关系改善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屈服于美国的压力。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伤元气,它的胜利曾经依靠了美国的军事力量。之后,法国在经济上又依赖美国的支援,这种特殊的环境使得法国只听从美国的指挥。在外交上,也唯美国马首是瞻,追随美国实行反共反华政策。

第二,侵越反华。法国正在加紧侵略印度支那,直接威胁我国南部边陲。

自1949年底起,法国侵越陆空部队不断侵扰我国边境,扫射轰炸中国军民,造成我国人员伤亡。

第三,实行亲蒋介石政策。用物资支援中越边境的国民党武装,收容逃入越南境内的残匪部队,并把他们送交蒋介石。在朝鲜战场,派出一营兵力帮助美国进行侵略战争。在联合国中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中法人民的友情]与法国政府敌视新中国的政策相反,法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却怀着深厚的感情同情并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新中国建立不久,1950年1月12日,法国总工会机关报《工人生活》就在巴黎举办了中法联谊晚会,赞扬中国共产党及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胜利地获得了民主和民族独立。会后还放映了中国纪录片《民主东北》。

1951年11月,法国国民议会议员皮佑、邦特、加香、戈特、德香布兰代表法国共产党和进步共和联盟的议会党团向国民议会提出一项议案,要求法国政府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外,他们还提出另一项议案,要求法国政府由法国驻联合国代表提出接纳人民中国加入联合国组织的要求。

1952年5月15日,法国友好人士发起成立了民间团体法中友好协会。

成立大会由法兰西银行名誉董事拉贝里耶主持,参加大会的有法国艺术家、作家、科学家和各工会代表100多人。法中友好协会的宗旨是:加强并且发展法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成立大会选举德莱希教授为主席,并且打电报向毛主席致敬。1954年9月,法中友好协会代表团应邀访问了我国。

1952年4月,参加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的一些代表到中国参观访问,其中有法国总工会书记勒布朗。紧接着,为了参加中国纪念世界四大名人(阿维森纳、达·芬奇、雨果、果戈里)活动,法国和平理事会主席法奇和作家、诗人鲁瓦夫妇经布拉格于4月28日抵达北京。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来华访问的法国知名人士。法奇等在华访问期间,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的巨大变化,法奇兴奋地表示:“我对中国人民怀有一种深深信任的感情。中国人民已实现了全国的大团结⋯⋯我深深体会到你们新民主主义政治的优越性。”

1952年9月29日,法国青年代表团来访,这是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法国团体。青年代表团由法国共和青年联盟、法国女青年联盟、英勇少年联盟、运动与体育劳动联合会、巴黎区建筑工会联合会等组织的代表组成,团长是法国共和青年联盟全国委员会书记芬贝·谢尔培。

1952年3月2日,巴黎文艺复兴图书馆举办了为期二周的“新中国展览会”,展出了中国的珍贵文献、艺术品、儿童图书、书籍、标语画、邮票、照片以及两年来访问过人民中国的法国进步记者和作家的著作。

上面这些活动都充分表明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感情,曾经担任过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的法国人让·莫里斯·埃尔曼,在1957年的文章中,高度赞扬了中法人民的友好情谊,他说:“在我国,没有人对中国有仇恨心。中国人到了法国,同不同职业、地位的法国人,甚至同与进步思想毫不相干的人相遇,都可以发现这一点。”“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个事实。⋯⋯这朵友谊的花是任何地方吹来的狂风也阻止不了它向着和平的阳光开得更绚烂的。”

[向中国靠近]在法国人民的推动下,再加上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使法国政府不能再无视新中国的客观存在。所以,从50年代中期开始,法国政府逐渐向新中国靠近。

最初的接触从贸易始。1952年8月9日,经两国政府批准,中国进出口公司代表和法国代表杜孟在柏林签订了第一个中法易货合同。中国将向法国输出丝、茶、肠衣、蛋品和桐油等,法国则向中国输出铁、钢、金属、化学品、医药品等,总贸易额为100万英镑。1953年5月,法国工商业贸易代表团到北京和中国商谈扩大贸易事宜,并在同年6月5日和中国进出口公司签订了《关于易货贸易的协定》,协定为期近一年,根据协定,在协定有效期内,双方努力争取达到各出口金额1000万英镑。贸易额大大增加了。

从1954年下半年起,中法各方面交往日趋频繁,民间交往也更为密切。

出现这种明显的变化,是与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因为1954年法国在越南奠边府战役中失败后,被迫停止了侵越战争,使中法关系少了一个障碍;同年,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这对法国不无触动。

1954年12月3日至12日,我国妇女代表团应以布吕纳·德拉马尔夫人为首的法国接待委员会的邀请,对法国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访问。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访法的代表团。在法期间,她们受到法国各阶层人民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法国从1955年起,和中国有了最初的政治接触。1955年7月26日,法国外长比内在参议院谈及和中国建交问题,这是政府官员首次在公开场合谈及这一问题。比内说:法国政府“研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问题已有很长时间,事实上已有好几年了。”但同时比内又表示:“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法国政府不打算匆忙改变政治现状”。

1955年9月21日,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法国4名参议员埃德蒙·密歇勒、利奥·阿蒙、雷纳·昂雅贝尔、贝尔纳·萧雪瓦到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真、陈叔通先后会见法国参议员,这是我国领导人首次会见法国政界人士。

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中法双方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955年4月,中国首次参加由法国举办的里昂国际博览会,中国馆展出10天中吸引观众达 87万多人。 1956年5月,我国又首次参加巴黎博览会,法国科蒂总统参观了中国馆。观众也达80万之多。展览会期间,一些法国工商业界和银行界的头面人物和中国展览团进行接触,或从事贸易商谈。巴黎各大报纸对中国馆都给予好评。

文化上,1955年10月,应中国对外协会的邀请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等到中国访问,受到陈毅副总理的接见。萨特先后访问了抚顺和北京,在45天里,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的惊人变化,写了《我对新中国的观感》一文,赞扬了中国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建设景象。1956年10月,中国首次举办法国电影周,这也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次西方国家的电影周,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哈尔滨、武汉、广州、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放映了法国故事片《勇士的奇遇》(原名《马兰花·方方》)、《没有留下地址》和《禁止的游戏》。

1957年8月,中法还合作拍摄了儿童故事片《风筝》。

中法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加强为中法外交关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