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国的伟大”——戴高乐的对外政策

[与美国抗衡]戴高乐对外政策的核心是全面抗美,维护民族独立,力争大国地位。他这种以抗美独立为特色的外交政策,首先表现在对北约的态度上。1958年9月14日,戴高乐重新上台后不久,就在致艾森豪威尔总统和麦克米伦首相的备忘录中要求改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提出组成美英法三国 “指导机构”,让法国分享北约组织的领导权,但遭到美英拒绝。1959年3月,他宣布从北约撤出法国地中海舰队。6月,拒绝美国在法国储存核弹头和在法国建立中程导弹基地。1963年6月又撤回大西洋舰队。1966年2月宣布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撤除美国在法国的驻军和基地。

坚持独立的国防观念,建立自己独立的核力量是戴高乐争取大国地位政策的重要基础。他毫不隐讳地说,没有独立的核力量,法国“将不再是一个欧洲的强国,不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只是一个被一体化的卫星国。”戴高乐上台后加速了制造核武器的步伐。 1960年2月13日,法国第一个原子装置在雷冈沙漠中心地带试验成功。1963年4月法国正式拒绝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计划。此外法国还坚持抵制美苏炮制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戴高乐抗美独立外交的另一突出表现就是不顾美国压力,于1964年1月27日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政府公开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对于第三世界的其它国家也采取了积极合作的态度。1964年戴高乐两次访问拉丁美洲,走访11个国家,签订了许多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

与此同时,戴高乐还十分注意法国的经济独立,他严格限制美国在法国关键工业部门的投资,大力发展本国尖端工业的政策。并竭力保护新法郎的币值,使法郎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之一。此外,戴高乐还坚决反对战后支配国际上结算的金汇兑本体制,主张恢复金本位制,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战。[西欧的联合]西欧联合是戴高乐抗美独立外交政策的重要环节。戴高乐主张“欧洲人的欧洲”,反对“大西洋的欧洲”,并把实现法德和解作为西欧联合的核心。戴高乐上台后不久,在阿登纳的共同努力下,法国与西德取得了谅解。1958年9月14日至9月15日,戴高乐与阿登纳在戴高乐的家乡科隆贝举行了第一次会谈。双方会谈时认为,在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情况下,不能久远指望美国。因而加强法德合作,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是必要的。同年11月26日,戴高乐到西德同阿登纳进行了回访性会晤。巴黎—波恩轴心的建立为西欧联合奠定了基础。

西欧共同市场是第四共和国的遗产。戴高乐上台后为共同市场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种种方便,并多次“踩踏油门”,使共同市场工业品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得到“顺利实现”,进一步促进了西欧国家在经济上的联合。

欧洲一体化是当时争论颇多的一个问题。对此,戴高乐主张“各个国家的欧洲”,反对建立超国家的欧洲。戴高乐虽然不要欧洲一体化,但他要欧洲合作。说穿了,戴高乐所希望的欧洲就是一个由法国取代美国来发挥作用的欧洲。为此,戴高乐极力提防英国,把英国视为美国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先后两次断然拒绝英国参加共同市场,以防共同市场溶化在美国设计的“大西洋共同体”之中。

[非殖民化政策]法国是个老牌殖民帝国,戴高乐上台时正面临着法兰西殖民帝国全面崩溃的形势。1958年宪法把法兰西联邦改为法兰西共同体。标榜海外领地和宗主国一起加入有共同的国籍、共同的总统、一个执行委员会和一个议会的共同体。海外领地由“半自治共和国”改为“自治共和国”。

各领地享有内部自治,而外交、国防、财政大权仍操诸法国手中,实际上是以某种局部的有限让步继续维持法兰西殖民帝国。

为此,法国政府决定在各领地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他们是否参加法兰西共同体,不参加共同体者不能得到法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投票结果除几内亚外,其它法属西非和赤道非洲各领地都赞成加入共同体,成为共同体内的 “自治共和国”。几内亚则于1958年10月独立。但是,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很快冲破了戴高乐设置的藩篱。在现实面前,戴高乐逐渐改变了对海外领地的态度。他在1959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法兰西共同体对所有的成员国来说是实际上的独立和有保障的合作”。这就是说独立和与法国保持联系之间没有矛盾。1960年5月,法国修改宪法,规定共同体成员国也可以通过协议途径变成独立国家,而并不因此脱离共同体。这一年就成为非洲独立年,在黑非洲法语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许多法语国家相继宣告独立。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也宣告独立。戴高乐以“合作”政策代替传统的殖民政策,利用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存在的困难迫使它们和法国签订外交、国防、经济、战略物资等“合作”协定,同时法国又建立了赤道“非洲关税联盟”、 “协商委员会”、“非洲—马尔加什国家联盟”等区域性组织。在新条件和新形式下运用军事、经济、政治等手段继续保持法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防止美国取代与苏联渗透,尽可能保全尚能保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