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影响

[莫内计划与战后经济的重建]第四共和国成立后,三党联合政府与第三力量政府基本上沿袭了戴高乐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以促进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莫内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让·莫内曾主持过战时抵抗运动的后勤供应和美援的组织工作,是一位有魄力、有远见的实干家。他关于恢复经济与实现现代化同步进行和争取法国大国地位的设想,深得戴高乐的赞赏。战争使法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必须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人力、资金和美援,恢复基础工业部门,并为实现法国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创造条件。因此,编制全国性的经济计划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1946年,莫内组建计划总署并编制出《现代化与装备计划》(1947—1953),简称莫内计划。1947年,该计划经过政府批准正式实施。莫内计划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全国性计划。它以发展煤、电力、钢、水泥、运输、农机、石油和化肥等基础部门为重点,规定全国生产在1948年要达到1929年的水平,1950年超过1929年水平的25%。经过几年努力之后,莫内计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从1947年至1953年,煤炭生产从原来的4700万吨增加到5800万吨,发电量从210亿千瓦时增加到400亿千瓦时,钢产量从600万吨增加到1000万吨,遭到战火破坏的交通运输设施得到了修复和改善。莫内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和重建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由于生产的发展,1949年1月取消了面包配给制。几个月后,其他生活用品的配给制也宣布取消。但农业发展仍很缓慢,通货膨胀持续存在。又因印度支那殖民战争的扩大和持续,致使军备开支猛增,财政困难进一步增加。

[50年代法国经济的发展]继莫内计划之后,从1954年起法国又开始实行为期4年的第二计划(1954—1957年),该计划又称伊尔斯计划,由莫内的后任得名。第二计划规定了工业、农业和建筑业等部门的全面发展指标,要求外贸平衡,注重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第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使法国经济得到新的发展。整个50年代成为法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有了显著提高,1950年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49亿法郎,1958年时增至2603亿法郎。工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1958年工业生产指数为1939年指数的两倍,特别是在电力、煤炭、石油、汽车、飞机、制铝等方面更是飞速发展:1957年发电量为580亿千瓦时,钢产量为1400万吨,化学工业产量翻了一番,煤炭产量已达到法国历史上的最高点,快帆式喷气客机试制成功,旅游汽车的生产从1952年的 37万辆提高到1956年的64万多辆。劳动生产率也大大提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结构开始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生产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集中程度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的处境日益困难,不少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兼并。这种现象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部门尤为突出。

农业现代化使50年代法国农业生产也有了一定的发展。1950年,农业生产已超过战前水平。1954年与1951年相比,小麦产量增加了48%,土豆产量增加了32%,葡萄酒产量增加了11%,甜菜等其他的农产品也均有所增长。

在种植业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一时期农业的现代化使法国的农业结构,特别是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土地兼并加强,大块土地集中,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和化肥。

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完成保证了法国农业生产在农村劳力大大减少的情况下继续稳步发展,使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交通运输、内外贸易以及其他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也很快。铁路已广泛地使用了电气机车,1954年时就已占全铁路线的42%,1955年底,“密斯脱拉风号”列车开始在巴黎——马赛的铁路线上运行,平均时速108公里,成为当时法国最快的列车,公路和水上运输量成倍增加,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

[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法国经济在50年代中后期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战后初期经济的恢复和重建为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科技革命、国有化和计划化的实施为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印度支那战争的结束、国际局势的相对缓和、西欧联合步伐的加快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法国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第一、法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日益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法国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第二、工业人口和第三产业人口迅速增加。工业部门新增加的就业人数主要集中在设备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机械、化工、船舶、原子能⋯⋯),纺织、煤矿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工人增加不多,甚至开始逐渐减少。第三产业人口增加的速度又大大超过整个工业人口增加的速度,商业、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直线上升。第三、农业人口大幅度减少。由于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劳力,且城市生活毕竟比农村优裕、便利,许多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总想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土地,转入别的行业工作,使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同时,农村劳动力的老化问题愈益严重。第四,农业劳动力和外籍工人大批涌入法国城市,弥补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促进了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了法国社会都市化的进程。但由于大城市收入高,使得一些大城市,特别是首都巴黎人口过度集中,人满为患。而城市设施和住宅建设的发展又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导致城市秩序混乱,并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

应当指出,法国在50年代的经济发展是相对的。法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并未提高。从1950—1960年,法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虽高于英国(2.8%)、美国(3.2%),却落后于意大利(5.5%)、西德(7.7%)和日本(9.8%)。同时,由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决定了战后法国同样无法摆脱周期性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