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危机对法国社会的冲击

[危机对法国社会的影响]法国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爆发较迟而持续时间较长。危机冲击着法国社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危机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小资产阶级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和生活水平普遍降低。生产下降、企业倒闭使大批工人和职员失业,首当其冲的是就业妇女和外籍移民。尽管在危机期间,商品零售价格的下降幅度似乎要低于工资下降的幅度,但日益严重的失业使许多家庭中就业人数减少,从而导致购买力的下降。据统计,1935年初,在1250万工资收入者中失业人数约为200万。从1930年至1935年,群众的购买力下降了大约15%。危机使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大批中小店主破产,中小资产阶级的收入平均减少约30%。

危机使许多家庭开支入不敷出,居住条件恶劣导致夫妇吵架,儿子失业引起父子关系紧张。危机也对结婚率和出生率产生一定影响。青年因为失业无法结婚,因无力抚养子女而少生孩子甚至不生孩子。在农村,农民生活水平受到的影响更大。危机使农产品价格猛跌,特别是剪刀差的扩大,使一些农民因无力偿还债务和缴纳租税而变卖家产,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在城市又找不到工作,只得流落街头。留在农村的农民的生活状况也极为悲惨。

第二,为数极少的垄断资本家利用危机加强了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他们用低价收买、兼并破产或濒于破产的中小企业,从而加强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特别是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它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明显增强。1933年,6家大储蓄银行的存款额为380亿法郎,其中有两家银行的存款额竟相当于全国银行存款总额的一半。冶金行业的巨头施奈德和德旺得尔以及新兴的石油业的大垄断资本家,也因危机大大加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在危机期间拨出巨款资助私人垄断资本。随着这些垄断集团经济力量的进一步扩大,垄断巨头对法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们企图在法国建立“强力政权”来更好地为他们的利益服务。

第三,危机激化了法国的阶级矛盾,使斗争日趋激烈。广大人民群众为改善生活状况,反对政府和资本家转嫁经济危机的后果展开了顽强斗争。在城市,广大工人和公务人员等主要是反对降低工资,要求取消间接税。在农村,农民和农业工人也开展反对政府农业政策的斗争。

[政局动荡不安,内阁更迭频繁]重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导致政治危机。法国因危机而使政局动荡,内阁频频更迭。

从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组阁到1935年5月议会选举,法国共更换了8届内阁,都因无力应付经济危机先后下台,每届平均任期不到4个月。

其中,塔迪厄、赖伐尔各领导过3届内阁,他们执政期间,法国政局出现向右转的趋势。他们对内采用紧缩政策向广大人民群众转嫁危机,如缩减公务人员工资、减少各种抚恤金、补助金。同时却拨出巨款帮助垄断资产阶级渡过难关,并且用秘密基金资助一些法西斯组织。对外继续孤立和反对苏联,主张同德意接近和亲善。更有甚者,塔迪厄在1932年2月第三次组阁时,公然主张建立“强力政权”,力主修改宪法,使国家机器能够更好地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他的这一主张一出笼就遭到左翼力量的一致谴责。在左翼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下,塔迪厄企图消灭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实行公开反动统治的阴谋未能得逞。

1932年5月,法国举行议会选举。为此,激进党、社会党和一些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别组成了“左翼联盟”,并在选举纲领中主张缩减军费开支、为劳动者设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减少中间阶层的捐税,对铁路、保险公司和部分军工厂实行国有化。左翼联盟在5月1日的第一轮选举中取得重大胜利。5月6日,即第二轮选举前两天,总统杜梅遇刺身亡。凶手是患有精神错乱的白俄分子格尔古洛夫。右翼政党借此事件大作文章,说凶手是苏俄间谍,但是右翼的阴谋未能得逞。左翼联盟在第二轮选举中仍取得了胜利。6月3日,新任总统勒布伦授命激进党领袖赫里欧组织“左翼联盟”内阁。赫里欧内阁在外交方面力排众议,着力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并在11月29日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然而在内政方面,赫里欧内阁同样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付危机,基本上承袭了前几届内阁采用的紧缩政策。由于赫里欧内阁的政策逐渐右倾,遭到社会党的反对。12月14日,赫里欧在左右两面的压力下被迫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