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大危机在法国的爆发

[30年代初法国的经济格局与盲目乐观] 1929年10月29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引发了一次世界规模的经济大危机。然而,在法国,1929年、1930年却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繁荣时期”的最好年份。国家财政预算基本平衡、法兰西银行的黄金储备雄厚,金额不断增加,从1929年5月的 290亿法郎增至1930年5月的550亿法郎,财政状况良好。除农业外,绝大多数经济部门仍在持续发展。煤、铁矿和铝的产量创造了两次大战期间的最高记录。连技术落后的纺织业也因美国等国家的危机一度获利。1928年,法郎大幅度贬值之后使法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大增强。外贸方面传统的不平衡虽仍存在,但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海外投资的利润得到很大补偿。失业问题并不严重,当美国、德国、英国分别有160万、190万、140万人失业时,法国的失业人数只有9000人。外籍移民的继续增加也说明了这一点,到1931年时,外籍移民已达290万人。

这些现象导致法国朝野盲目乐观。1929年11月7日,第一次担任政府总理的塔迪厄在议院大胆地提出了为期5年的“国民装备计划”,要求国库拨款50亿法郎。在世界经济危机开始后仍提出这一耗费巨大的“繁荣政策”,足以反映塔迪厄政府的乐观情绪。有人甚至得意的宣称:我们国家的相对平衡证明,法国的方式虽然是折衷的,但始终是审慎的,它是最佳良策,是民族智慧的反映。这种乐观情绪在一般群众中也广为流行。

其实,这是一种盲目的乐观。法国受这次大危机的影响虽然要晚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但它仍难幸免。只是由于法国传统的历史条件,特别是一战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条件使危机推迟发生。法国工业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相对落后,使工业、农业相对平衡,构成法国经济总体上的平衡性;外贸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因而国际市场的冲击也相对较小;此外,破坏地区的重建、各种规模浩大的公共工程、“普恩加莱法郎”带来的法郎稳定和法国产品竞争力的加强、农村人口仍然众多及政府对农业的保护主义政策等因素都有利于推延危机在法国的爆发。

[危机在法国的爆发]1930年11月,法国乌斯特里克银行宣告破产,标志着法国经济危机的开始。接着,大批银行与企业纷纷倒闭、破产,生产下降,失业人数激增。1930年12月失业人口还只有12000人,翌春猛增至5万人。物价暴跌,资本输出锐减,对外贸易萎缩。

1931年,经济危机波及到整个工业部门,该年工业生产下降17.5%,其中钢铁生产下降达29%,破产的企业增加了60%。1931年秋失业人数达18万人,1932年1月上升到25万。轻工业部门受危机打击更大。尤其是纺织业在日本产品的激烈竞争下处境艰难,1931年的生产指数只及1913年水平的 71%,1934年的开工率比战前降低66%。服装业和制革业的生产也有所下降。

据估计,这次危机大约使法国的工业倒退到1911年的水平。

危机也沉重地打击了长期处于慢性危机的法国农业。农业危机在1932年和1935年表现得特别严重。农产品大量过剩导致价格暴跌。下跌最厉害的是主要农产品小麦与葡萄酒的价格。1931年至1935年,小麦的价格由每公担184法郎降为74法郎,葡萄酒的价格由每百升154法郎降为64法郎。危机期间,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更加扩大。大贸易公司和垄断组织利用危机极力压价收购农产品,同时抬高工业品价格。据统计,农民的收入从1928年的430亿法郎减少到1934年的180亿法郎。

危机使法国的对外贸易陷于困境。尽管法国商品的批发价从1929年到 1934年下降了46%,但由于法国政府的货币政策,使法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又重新趋于劣势。1929年法国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中所占比重为 6.4%,至1937年仅占5.1%。这种状况又使传统的外贸逆差更为严重。到1937年,法国的出口几乎比1929年减少了3/4。同时,资本输出下降,对外投资的收入也由于外国债务人的破产而缩减。结果,国际收支的逆差更为扩大。

危机使1928年法郎贬值后一度稳定的法国财政再次处于混乱状况。1931年有118家银行破产。胡佛延债令、德国停付赔款、英国放弃金本位后对法郎的冲击、对外投资收入的减少、外贸逆差的不断增长和旅游业的衰落使国家财政收支失去平衡。1931年的财政预算出现了50亿法郎的赤字,1933年为100亿。政府被迫抛售大量黄金应急,一度雄厚的国库再次空虚。另外, 1931年开始出现的资金外流也严重地影响了法国的财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