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学与哲学

[实证主义史学]19世纪50、60年代开始,实证主义就在法国史学界传播开来,到70、80年代在法国史坛上占据了支配地位。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泰纳和瑟诺博司。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是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的奠基者。1830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实证哲学教程》(六卷),传播实证主义,提倡不可知论,主张以“实证的”事实为依据认识现象世界。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类精神的、知能的进步,并提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三阶段定律,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的依次更替,而资本主义社会则是进到了实证阶段的社会。他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现象,旨在得出规律,预见未来,以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

伊波利特·泰纳(1828—1893)是法国的哲学家、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孔德实证哲学的主要继承者之一。对实证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他坚持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历史,主张从种族、环境、时机来解释文艺创作、心态发展和历史现象,著有《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在他为探讨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和巴黎公社革命的原因而在1876—1893年印行的《当代法国的起源》(五卷)中,泰纳作为实证主义者,主观臆断地引用资料,百般污蔑和丑化大革命及大革命中群众的形象,成为实证史家中反动学者的代表。

夏尔·瑟诺博司(1854—1942)是法国实证主义史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与夏尔·朗格卢瓦合著的《历史研究导论》(1898)一书中,高度概括了实证主义史学的方法和原则:搜集资料、考订真伪、综合分类、落笔成书。他认为史学家必须持客观态度,准确的叙述通过文献考证所揭示的事实,不必作超出事件叙述范围之外的评述,提倡文献资料第一,让史料说话,拒绝历史为谁服务。

实证史学在当时为很多史家所运用。但是由于实证主义史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史方面,很少注意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所以到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证史学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柏格森主义]20世纪初法国出现了新的哲学热潮,被称为“柏格森热”。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是法国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哲学家。

早年致力于数学和物理学,后来转向哲学。1878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巴黎郊外执教。1889年发表了第一部哲学著作《论意识的直接材料》(英译本为《时间与自由意志》),并获博士学位。1896年出版了第二部代表作《物质与记忆》,1907年第三部代表作《创造进化论》问世。在一次大战前,他的思想在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1914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柏格森一生留下众多著作,他的哲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非理性主义。

他强调直觉和本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凭直觉才能把握实在,洞察自我。他贬低理性的作用。为此,他提出了时间“绵延”的概念。在生活中,人们是用钟表、日历来衡量时间的,这种机械的时间只表示一连串不连贯的时刻,而实际上时间是一种流动,一种连续不断的绵延,它和空间是无关的,无法作定量分析。因此通过概念和推理来认识事物的理性思维只能认识外部联系和静止的东西,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理智是和空间相关连的,只有本能和直觉才和真正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第二,二元论。他认为世界分成两个不相关连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一方面是物质,世界的真实的实在和本源,既非精神,又非物质。自称他的哲学是无党派,力图超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但他最终还是认为“生命的冲动”是世界的中心,它象“强大的火箭束似的迸发出世界来”,从而反映出他的唯心主义面目。第三,强调运动和变化。柏格森的哲学在西方被称为“变的哲学”。但他所指的运动只是生命和意识的流动,和物质是无缘的,他说:“不存在事物,只存在活动。”

而且他认为运动就是绵延,反对运动的空间性,否认运动是间断和不间断的对立统一。

柏格森哲学并未形成学派,但其影响却很大,被后来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新实证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哲学流派所吸收,同时还对文学、绘画、音乐、政治和宗教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