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文学的新阶段]无产阶级文学随着无产阶级斗争的出现已经兴起。但是,由于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成立,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显示了与过去一切旧文艺根本不同的特点。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支无产阶级自己的文艺队伍,突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伟大主题,塑造了全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涌现出一大批作家和诗人,他们在公社存在时期和在流放所及囚禁中,写下了许多诗歌、小说和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鲍狄埃、米歇尔、克莱曼、于格和瓦莱斯。

欧仁·鲍狄埃(1816—1887)是著名的公社活动家、诗人。生于巴黎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3岁就做工,14岁开始创作。早年参加工人运动。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后,领导了印花布行业的工人,组织工会,加入第一国际。在普法战争中,参加过保卫巴黎的爱国斗争。巴黎公社时期被选为公社委员,负责领导工人协会联合会和艺术家联合会的工作。在“五月流血周”

里,他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保卫公社浴血奋战,并写下了光辉诗篇《国际歌》。公社失败后被迫流亡美国,参加了美国的工人运动。1880年重返祖国,立即参加了工人党,投入新的斗争。

鲍狄埃用笔作武器,一生写下了大量诗篇。1884年他的第一卷诗集《谁是疯子?》出版,1887年逝世前出版了第二卷诗集《革命歌曲集》。在著名的《国际歌》中,他以气势磅礴的语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通过革命去砸碎套在工人颈上的锁链,推翻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国际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这首歌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无产者为人类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

路易丝·米歇尔(1830—1905)是公社活动家、诗人。出生在上马恩省农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乡村当小学教师,1856年到巴黎继续教书并为共和派报刊撰稿。1870年始,努力投身群众运动,成为国民自卫军战士,担任 18区警备委员和妇女警备委员。在1871年3月18日武装起义中,表现出色,以“蒙马特尔红色姑娘”的称号闻名巴黎。忘我献身于公社事业,积极参加了保卫公社的最后战斗。被捕后,宁死不屈,在法庭上厉声斥责反动政府,为自己能成为公社战士而自豪。后被流放到新喀里多尼亚岛。在那里她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1880年11月回国后,参加无政府主义的派别。

米歇尔为人热情而又不怕牺牲。她尽管在理论上有错误,但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女革命家,一生写下了许多诗篇。著名的有《红石花》;《囚徒之歌》等,表达了公社战士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信念。他用散文体写成的《回忆录》、《生活历程》和《公社》,具体而形象地记述了自己在巴黎公社时期的革命活动,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茹尔·瓦莱斯(1832—1885)是公社活动家、作家。曾积极投身巴黎公社革命,被选为教育委员会委员。在“五月流血周”保卫战中英勇奋战。公社失败后流亡伦敦,被缺席判处死刑。1880年回国,不久复刊《人民呼声报》,继续向反动统治展开斗争,著有长篇小说《雅克·万特拉》三部曲(即《童年》、《中学生》和《起义者》),描写了一位贫穷知识分子如何走上革命的艰苦历程。这是无产阶级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尤其是在《起义者》中,作者以强烈的爱憎,歌颂了公社的诞生和保卫公社的壮烈斗争场面,怒斥了反动派的残暴。本书被改编成七幕历史剧《樱桃时节》曾于1985年在我国上演,获得好评。

此外,于格(1851—1907)在《狱中歌》中,揭露了公社战士被惨遭集体屠杀和种种酷刑的野蛮行径,表达了作者对资产阶级反动派的刻骨仇恨。

还有克莱曼(1836—1903)的《浴血的一周》,在诗中作者声泪俱下地控诉了刽子手的滔天罪行,以坚定的信念预示着“这些坏日子总有过去的时候”,在革命的失败中蕴藏着胜利。

上述公社时期的著名作家,他们都身历其境,以革命事业的积极参加者和捍卫者的身份,抒发了这场惊天动地的巴黎公社革命,这不仅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意境,而且还为后人研究公社史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史料。

[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在这一时期里,法国资产阶级文学流派中,除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继续存在外,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

自然主义,产生于60年代中期,80年代为法国文学中的主要流派。这一派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在艺术创作中的科学性。艺术构思必须以自然,即事实作根据。作家的创作实践就象科学试验一样,要把人放在依据事实创造出来的环境中,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家要象科学家找出科学中的规律那样,在生活中也应找出固有的规律来。同时强调小说家应该是超党派,超政治的。

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是左拉、莫泊桑和《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

在80年代的法国文坛上还出现了新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1885年由让·莫雷阿斯首先提出。它是当时资产阶级颓废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流派之一。这一派反对自然主义提倡的如实地描写客观世界的方法,反对明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宣扬艺术至上,逃避现实,抛弃对世界的理性认识,要求艺术家逃到奥秘的个人内心世界中去,去追求不可知的“象征”的“理想”社会。这一派最后终于掉进宗教神秘主义的泥坑。其主要代表有:斯提芬·马拉美、保尔·魏尔伦和阿瑟·兰波。在他们的作品里,着力歌颂远离现实的,美丽而神秘的理想世界,用孤居独处的清幽对抗资产阶级的腐朽和丑恶,用死亡和遗忘来摆脱环境的肮脏。

[左拉和莫泊桑]在当时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是左拉、福楼拜和莫泊桑,他们因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而驰名世界。

爱米尔·左拉(1841—1902)是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小说家,他虽出生于工程师家庭,但因七岁丧父,所以仍在贫困中度过其童年和青少年。

中学毕业后即去谋生,当过运输公司职员、书店店员,而后专门从事创作,其主要作品有20卷的连续长篇小说《鲁贡·马卡尔家族》,副题是《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1871年出版第一卷《鲁贡家族的家运》,1893年出版最后一卷《巴斯卡医师》)、《三大名城》(1894—1898年)等。

《鲁贡·马卡尔家族》是一部结构宏大的巨著,它以第二帝国为背景,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了这个家庭的盛衰兴亡,展示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图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尖锐矛盾,刻划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从贵族集团(《欧仁·鲁贡阁下》)、大资产阶级(《金钱》),直到巴黎的底层(《陷阱》)、农民(《土地》)、工人阶级(《萌芽》)和军队(《崩溃》)。

《萌芽》(1885)是左拉的巨大系列作品《鲁贡·马卡尔家族》的第13卷,是左拉的著名代表作。本书在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劳资双方的斗争,出现了无产阶级人物形象。这卷代表作中,左拉以煤矿工人的罢工斗争为背景,描写了矿工的悲惨生活,以及资本家的残酷压榨和工人们激烈的反抗和斗争;也描写了工人的罢工斗争惨遭镇压的结局。《萌芽》可以使人们形象地了解到第三共和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法国矿工的地位和处境以及资本主义统治的反动和丑恶。但是,在左拉的笔下,工人们却变得粗鲁、愚昧和盲从,歪曲了工人的形象,这是左拉资产阶级局限性的反映。不过,左拉把这部小说定名《萌芽》,表示出他对工人运动是抱有信心的,是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的。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生于破落贵族家庭,普法战争爆发后,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分别在海军部和教育部当职员,而后爱好文学,1880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羊脂球》,接着又陆续写出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六部长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短篇《疯婆》、 《米隆老爹》、《项链》和长篇《一生》及《俊友》。

莫泊桑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多半是以普法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中深刻揭露了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残暴与野蛮和法国军队的腐败与无能,描写了法国民间抗敌的英勇事迹。但在莫泊桑笔下,却没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地位,其正面人物多为小资产者和小市民。

在《俊友》(又译《漂亮朋友》)这部长篇小说中,莫泊桑无情地揭露了小说中的主人公乔治·杜洛阿向上爬的丑恶一生。杜洛阿原是一个下级军官,钻进了报社,接着又用造谣欺骗等手段取悦于报社主编、经理和金融财阀,又用下流手段取得上流社会贵妇人的欢心。主编死后,他即取其夫人为妻,吞得遗产,变成富翁,并成为政界、新闻界的重要人物。而后又采取种种卑鄙无耻的手段终于爬进了第三共和国的统治集团,从而进一步揭露出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及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

莫泊桑在小说中虽然暴露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却无力摆脱丑恶的现实生活,陷入了宿命论的泥坑,宣扬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但是,他的作品对我们了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有价值的,当时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保尔·拉法格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莫泊桑是现代作家中唯一的例子,他敢于在他的小说《俊友》中揭开帷幕的一角,暴露巴黎资产阶级报界的贪污和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