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外政策和殖民扩张

[70年代的欧洲政治格局]普法战争后,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环绕这一主要矛盾,形成了新的欧洲政治格局。以德国为一方,它在吞并阿尔萨斯、洛林,取得大量赔款后,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力的日益强大,从而,积极投入欧洲霸权的斗争。另一方面,紧靠德国的法国则不甘心失败,积极推行“大陆方针”准备收复失地,对德复仇。虽然当时还不具备复仇的可能,但法德关系却十分紧张,双方都在寻找同盟者。

法国为实现对德复仇,在忍辱退让的同时,千方百计向俄、英靠拢,以图支持,摆脱孤立境地。德国则力图破坏法国同任何一个大国建立同盟,为此,德国抢先拉拢俄国作为盟国,1873年5月,即与俄国签订一项军事协定,明文规定,“如果两国一旦遭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攻击,另一帝国立即以精锐军队二十万人予以援助。”后来,又将此约扩大为《三皇协定》,即德、俄、奥《三皇协定》,使法国在外交上陷于孤立,同时不断制造战争危机,进行恐吓,以抑制法国。1875年3月,德国无中生有地指责法国用高价大量收购德国的战马,准备战争。故意在报上公布“严禁马匹出口”的法令,表示德国将严阵以待,迫使法国屈服。1877年德国再次制造战争恐怖气氛,捏造法国正准备进攻德国,用战争恫吓来孤立法国,在欧洲出现了“武装的和平”。

法国为了摆脱孤立困境,把外交政策的重点放在拉拢俄、英方面,尤其是力图靠拢俄国,早在1871年7月法国外交部长法夫尔就指示法驻俄大使,要搞好与俄国的关系,要驻俄大使向沙皇表明,法国在与德国签订“法兰克福最后和约”时,“曾经获得亚历山大皇帝表示同情的珍贵证据”,要使沙皇“知道我们深感这些好感的价值⋯⋯并且将到处尽力维持这些好感。”沙皇对法国的“友好”表示未作出明显的反映,而是在德法之间利用矛盾从中取利。所以,80年代的法国是孤立无援的困境中度过的。尤其是1879年奥德同盟条约签订后,其国际地位更加恶化,直到80—90年代,情况才有所变化。

[80年代的殖民扩张]19世纪80年代开始,掌权的资产阶级温和共和派把对德复仇的计划暂放一边,转而进行疯狂的对外扩张。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鼓吹者是内阁总理费理,他曾说:“难道法国只是大陆国家吗?殖民地领土的寸土尺地,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放开眼睛看看世界地图,看看许多大国,它们⋯⋯都怎样急切地,怎样火热地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市场。”“殖民地是一个最有利可图的资本投放地。”

费理首先向突尼斯开刀,他声称突尼斯“在未建立秩序之前,应当被看作是资本的殖民地”。法国殖民者也都支持这一主张,认为,为法国的资本寻找新的出路,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突尼斯变为法国投机者的一个称心如意的狩猎场。”因为地处北非的突尼斯,不仅是地中海的战略要地,而且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是有利可图的好地方。

1881年4月24日,3万法军不宣而战地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几天以后法军就占领了突尼斯。5月12日,突尼斯的贝伊政府被迫投降,双方在突尼斯的巴尔杜签订条约,即《巴尔杜条约》,承认法国的保护权,并同意它的领土被占领,答应给法国赔款,还把对外联络权交给法国,接受法国总督的监督。但突尼斯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直至1883年6月签订了第二个条约,进一步肯定了保护关系。至此,人民的反抗斗争才被平息。

法国没有把突尼斯宣布为殖民地,而是建立了保护国制度。因为这样对法国更有利一些,费理曾在众议院公开说过:“法兰西在突尼斯保持这种保护国地位,对我们来说大有好处。它⋯⋯不必使法国的财政承受极大的负担”,又可“维护战败国的尊严”。“显然,保护制度要经济得多”。所以,突尼斯在形式上,仍然有自己的臣民,武装力量和名义上的主权,也有自己的国家元首。但是,事实上,一切实权操纵在总督之手,在政府中除留下三个部长给突尼斯人之外,其余都是法国人。就这样,法国在突尼斯建立了间接的殖民统治。接着,法国资本源源而入,垄断了贸易,控制了工矿企业,强占了大片土地。据统计,到1892年法国人已夺取44.3万公顷土地,其中 16个大土地所有者就占有41.6万公顷。许多军人和官员也纷纷强占土地,成为大土地所有者,各种原材料源源流入法国,突尼斯成为法国资本家的投资场所和原料供应地,而广大突尼斯人民却陷入无穷无尽的灾难之中。

与此同时,法国进一步扩大在西非的殖民侵略,法国殖民军队集中在塞内加尔河流域,并向尼日尔河上游发起远征。为夺取达荷美作好准备,首先于1882年迫使其附属国阿扎圣接受法国的保护。1883年法国入侵开奥尔,把塞内加尔的最肥沃的土地之一,置于法国人的控制之下。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到1886年,确立了法国对塞内加尔河上游和尼日尔河上游左岸的全部土地的统治,并在尼日尔站稳了脚跟。1889年建立了对象牙海岸的保护地位。法国在西非所占领土是其殖民帝国中最大部分。法国殖民者在西非所到之处,对手无寸铁的人民实行最残酷的摧残和屠杀,许多目击者都证实了法军的血腥暴行,一个参加过尼日尔河上游战斗的人曾回忆说:“所有的人不是被捕获就是被打死了,⋯⋯每个欧洲人都挑了一个女人⋯⋯我们同俘虏一起往回走了四十公里。儿童和一切走不动的人,都用枪托和刺刀给打死和杀死了。”因此,鼓吹法国带给非洲以安宁和文明,用“和平代替了贫困、专横和战争”,纯系欺人之谈。

在向非洲进行扩张的同时,费理政府还积极向印度支那扩张侵略,把侵略矛头指向远东和中国,企图征服整个越南,他们把侵占越南看作是在远东争霸的关键,是侵占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的跳板和基地。早在1862年和1874年曾先后两次签订《西贡条约》,承认法国占有越南的部分领土和特权。1883年8月,乘越南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争夺皇位之际,法军随即向中圻发动攻势,并包围朝廷所在地顺化,不久,法国强迫越南统治者,签订卖国的《顺化条约》,正式承认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保护权,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不久,法军又向北圻发动进攻,进而侵略中国。遭到越南和中国军队的有力抵抗。

尤其遭到驻在红河三角洲的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的坚决抗击,屡败法军。但清政府主和派李鸿章却在中国军队连打胜仗的情况下力主妥协,于1884年5月,在天津与法国侵略者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承认法国与越南所订的条约,同意调回在越南的中国军队。法见清政府退让,反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在1884年6月,法军再次向中国的台湾省和广西、云南省边境进攻,均遭到猛烈反击而失败。1885年3月,中越军队在谅山与法军交战,法殖民军狼狈溃逃。在谅山战役中,法国殖民军许多官兵死于黄热病,大批士兵被战死,谅山大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引起法国政界的严重动荡,人们称谅山惨败是“第二个滑铁卢”,“又一个新的色当!”激进派人士纷纷谴责费理的扩张政策,称他为“东京佬”。费理的这一冒险举动削弱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助长了俾斯麦的反法气焰和声势。激进派的头目克雷孟梭指着费理的鼻子大骂“你背叛了法国的尊严、荣誉和正义”。激进派和温和派在1885年3月30日的内阁会议上,为此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在一片“打倒费理!费理滚蛋!”的呼喊声中,费理被迫辞职,负责殖民扩张的费理内阁终于倒台。形势对中国有利。可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反而在胜利中屈辱地结束了中法战争。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帕特诺特尔在天津订立了《中法新约》,条约共十款,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这样,法国不仅在越南建立了野蛮的殖民统治,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使其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云南、广西一带。

法国在越南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以巩固其殖民统治。为扩大殖民势力,法国从1887年起,建立了印度支那联邦政府,将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组织在同一个行政机构中,统归西贡的法国人总督统治,受殖民者的奴役与掠夺。法国侵略者,不仅掠夺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和征收苛重的捐税,而且进行大量的资本输出,放高利贷,从中取得高额利润,还从印度支那掠夺了大量的大米、橡胶、铅、锌、煤等原料。殖民当局可以任意逮捕、监禁、杀戮和剥夺土著居民,他们被迫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被奴役的印度支那人民,为摆脱法国殖民者的残暴统治,曾进行了长期不屈的抗法斗争。

[殖民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殖民主义不仅受到国内人民的反对,一些资产阶级党派也持否定态度。但从19世纪晚期起,殖民主义逐渐在国内占了上风,到20世纪初,已被资产阶级政府和舆论宣传所普遍接受。

从1889年开始创办了“殖民学校”,以培养进行殖民扩张的专门人才。

1892年,议会里专门形成了“殖民党团”,20世纪初,该党团在众议院已拥有近百名成员,在参议院也有30名左右,他们的主张已为大多数议员所接受。1893年建立了一支由专业人员和志愿人员组成的殖民军队。1894年,政府设立了专门管辖殖民地的殖民部。各个党派也纷纷鼓吹殖民主义,曾在费理时代反对殖民政策的右翼政党,转而倾向民族主义,并把殖民主义看作是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殖民主义的竭力鼓吹者;激进共和派则成为殖民政策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党派虽然投票反对殖民活动的预算,但并不要求政府撤出殖民地。在一般法国人眼中,也认为殖民地是对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补偿,不少人要求把殖民地和法国连成一体。这时各种殖民组织,诸如“殖民联盟”、“航海与殖民团”、“非洲委员会”、“亚洲委员会”

等相继产生,殖民主义理论大肆泛滥。

在殖民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非洲大陆重新成为法国掠夺的主要对象。

法国殖民者通过探险、传教、订约和武装进攻等手段,进一步夺得了非洲的大片土地,1891年侵占了几内亚,1892年完全占领达荷美,1893年,又侵占了中非,1896年吞并了南非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

值得注意的是对马达加斯加岛的进攻。1883年,法国曾对马达加斯加发动过一次殖民战争,1886年,马达加斯加被迫签订和约,虽然没有一字谈及保护权问题,但在具体条文中却规定了法国拥有其外交权,马达加斯加的国外侨民受法国保护等等,这就在事实上承认了法国的保护权。但是,法国并不以此为满足,1894年10月,法国政府向该岛女皇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将全岛交于法国人管理。随即遭到女皇朗那瓦洛的拒绝,她将此事通报全国,说:“起初他们要夺取我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因为我拒绝了,就开始了战争。现在,他们想得到整个马达加斯加,他们想统治全岛,我拒绝了!我把这件事预先告诉你们老百姓”。

1895年2月,15000名装备精良的法军在马岛登陆,向首都进发,马达加斯加军民奋起抵抗,与殖民军经过五次血战,遂告失败。王宫遭法军严重炮击,女皇被迫投降,1895年10月签订了保护条约,1896年6月,法国议会通过法令,宣布马达加斯加及其所附属岛屿均为法国殖民地。女皇被放逐到留尼汪岛,各地人民反抗斗争坚持了两年之久,才被平息。高喊和平、稳定和进步的法国殖民者,就这样,通过野蛮的殖民战争,终于在马达加斯加岛确立了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法国已拥有殖民地面积100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0万,即为1871年的10倍。

庞大的法国殖民地,使英国大为不安。在争夺非洲的角逐中,英法关系日趋紧张,1898年9月,法国军队与英国军队在苏丹的法绍达(今名为科多克)相遇,英国差一点同法国作战。法国唯恐德国乘机进攻,对英军让步, 11月,法军撤退该地,并对瓜分非洲进行谈判。次年3月,英法共同发布宣言,法国放弃尼罗河上游地区,而取得乍得湖、瓦达依地区为补偿,双方妥协解决了这场冲突,史称“法绍达事件”。从此,英、法两国接近起来,为英法协约铺平了道路。

[摆脱孤立地位、准备对德复仇]法国在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对德复仇,从80年代末开始,法国开始致力于摆脱国际上的孤立地位,争取俄国的支持。1888年,法国向俄国提供了1.25亿金卢布的借款,想以金钱收买俄国,但当时沙皇还无意同法国结盟。

1890年3月,德国政府改变了政策,向俄国拒绝延长《再保险条约》,俄德关系恶化,从而促使了俄法的接近。1891年7月,法国舰队驶进俄国喀琅施塔得港进行友好访问,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到场欢迎,他在昂扬的《马赛曲》歌声中脱帽致敬,表示对法国的友好感情,双方还订立了政治协定。1892年7月,法俄两国总参谋长进行秘密磋商,为两国间的军事协定作准备。1892年8月,法俄两国总参谋长签订了军事协定。这是一个为了对付德奥意三国同盟的永久性秘密条约,规定:(1)假如三国同盟中的一个强国实行军事动员或部分军事动员,法国和俄国就立即决定实行军事总动员;(2)假如法国受到德国的进攻,俄国保证用80万人的军队对付德国;(3)假如俄国受到德国的进攻或奥地利及另一国的进攻,法国提供130万人的军队,对付敌国。

1894年1月俄法两国政府以互换外交文件的形式,正式通过这项军事协定,法俄同盟最终形成。法国摆脱了外交上的孤立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德国对法国的轻举妄动,巩固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而后,法俄关系不断密切,法国资本大量渗入俄国,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尤其是1896年沙皇携同皇后访问巴黎,受到法国的盛大欢迎。次年8月,法国总统访问俄国,两国的政治同盟更为牢固,法国的后方开始稳固。因此,这就使法国有可能向外进行大规模侵略扩张。

[德尔卡塞的外交方针]从1898年6月至1905年6月的7年间,法国外交部长始终由德尔卡塞担任,德尔卡塞的外交方针集中到一点就是对德复仇。为此,他采取了三项措施:(1)加强法俄联盟;(2)改善法意关系; (3)缓和法英矛盾。

1899年8月,他亲赴彼得堡,会见沙皇尼古拉二世,并和俄国外长莫拉维耶夫进行商谈,通过双方交换信件,进一步充实1893年军事协定的内容,协定不再受期限的限制,同时扩大了1891年政治协定的适用范围,暗示法国维护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俄国支持法国收复阿尔萨斯—洛林。

1901年2月,法国派军事代表团去俄国,和俄国总参谋部进行会谈,最后达成一项秘密的议定书,规定了两国军队动员在战时互相支援的条件。同年4月,德尔卡塞应沙皇的邀请,第二次到俄国访问,俄国答应缩短军队动员的期限。9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偕夫人对法国进行了正式访问。1902年5月,德尔卡塞陪同卢贝总统再次前往彼得堡。双方领导人的互访,进一步加强了法俄联盟。

为了对德复仇,德尔卡塞施展手法,把德、奥匈、意三国同盟中最不稳定的伙伴意大利争取过来。

当德尔卡塞入主外交部时,长期不和的法意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1896年,法意就居住在突尼斯的意大利人的地位问题达成协议。1898年11月,双方的商业协定谈判又获得成功。接着,德尔卡塞通过法国驻意大利大使巴雷尔进一步促进法意政治上的接近。

从1899年开始,巴雷尔和意大利政府举行谈判,寻求在瓜分地中海南岸势力范围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并在1900年12月,双方达成秘密协议:法国政府承认的黎波里是意大利的势力范围;意大利则表示,它不反对法国在摩洛哥可能采取的行动。1901年4月,意大利派出舰队对法国土伦进行了友好访问。1902年6月巴雷尔和意大利外长互换信件达成秘密协议,一旦法德发生战争,意大利保持中立。意大利的这一立场已经违背了意大利在三国同盟中的诺言,但在公开场合,意大利仍留在三国同盟内。所以德国对这种变化毫无察觉,德国首相皮洛尔甚至在帝国议会的讲坛上公开说:“如果妻子和另一个男人跳华尔兹舞,他决不会生气。”结果这场华尔兹舞越跳越热乎。

1903年10月,意大利国王对法国进行了正式访问;1904年8月,法国总统卢贝访问罗马。法意接近使法国部分实现了瓦解三国同盟的目标,消除了它对德复仇的一个后顾之忧。为准备对德战争又向前跨进了一步。

长期以来英法在殖民地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1898年“法绍达事件”的和平解决,为英法缓和矛盾铺平了道路。德尔卡塞利用英德之间在争夺殖民地与外贸竞争中的矛盾,促使英法接近。1903年5月,英王爱德华七世到巴黎访问,表示英法友好的时代应该到来。7月,法国总统卢贝回访英王,由德尔卡塞陪同,双方互访气氛热烈,消除了英法之间的疑虑。接着两国进行多次秘密谈判,最后于1904年4月8日达成了“诚意协约”。双方在瓜分非洲殖民地问题上采取妥协谅解的态度,法国承认埃及为英国势力范围,放弃了几十年来法国在埃及问题上的对抗政策;英国则以保证不妨碍法国在摩洛哥的行动作交换。英法协约虽然只涉及殖民地问题,并未提及战时的双方支援,但此协约消除了英法冲突的根源,实际上使英国成了法国的盟国,正如英王在访法时所宣布的那样“英国和法国,从前的敌人,今天成了朋友和盟国。”

[摩洛哥危机]20世纪初,法国殖民扩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摩洛哥保护权的确立。法意协定和英法协约达成后,法国以飞快的速度向摩洛哥进行扩张。1904年夏,在巴黎成立了所谓摩洛哥事务委员会,准备吞并和开发摩洛哥。1905年2月,法国外交部提出了一个对摩洛哥的“改革”计划,力图建立保护关系。但是,这一行动遭到了德国的强烈不满和反对,3月间,德皇威廉二世在访问摩洛哥时表示“希望在素丹的统治下,摩洛哥将为世界各国和平竞争开放,不得由任何人所独占,并且对任何人都要一视同仁,”并提到要保卫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不久,德国政府强烈要求法国放弃“改革”

计划,并指出“如果法军越过摩洛哥边境,德国也就立即越过法国边境”。

法国政府被迫让步,鲁维埃接替了德尔卡塞的外交部长之职,并于1905年7月与德国达成协议,表示愿意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解决摩洛哥问题。这就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4月,讨论摩洛哥问题的国际会议在西班牙的阿尔及西拉斯召开,有11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摩洛哥的代表参加会议。4月8日,会议最后签订了一个确定摩洛哥国家地位的条约,条约规定素丹的独立自主地位和各国在经济方面在摩洛哥享有“自由和完全的平等”。但是,多数国家支持了法国,因此使法国在摩洛哥许多地方获得维持秩序的优先权利。

法国并不以此为满足。1911年春天,摩洛哥非斯地区爆发了起义。法国利用这一机会,以平息骚乱,保护法国侨民为借口,于5月派兵6万占领了摩洛哥非斯城。1911年7月,德国巡洋舰“豹”号驶入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阿加迪尔港。这一充满火药味的“豹”的跳跃,引起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德国想再次准备用武力要挟法国。英国干预了法德之间的冲突,发表声明说,在摩洛哥问题上,英国将站在法国一边,不惜与德国一战。德皇见势不妙,表示愿意和谈,法国内阁总理卡约与德国进行了秘密谈判。1911年11月,法德签订协定,德国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权,而法国则将在刚果的领地让给德国一部分。这样,法国就获得了在摩洛哥的行动自由。1912年3月,法国正式宣布摩洛哥为保护国。

与此同时,法国殖民者最终完成了对赤道非洲4个地区,即加蓬、刚果、乍得和中非的占领,并于1910年1月15日,将法属刚果改组为法属赤道非洲。至此,法国占领了全部非洲35.9%的领土,在面积上超过英德,占第一位。到第一次大战前夕,法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占有面积106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本土面积的20倍,人口5550万,仅次于英国,成为世界第二殖民大国。

[走向战争]20世纪初,由于法德矛盾的逐渐激化,民族沙文主义又趋活跃,大肆煽动对德复仇。集合在民族沙文主义旗帜下的有夏尔·莫拉斯为首的新保王主义者,1905年他们把1898年的“法兰西行动委员会”重建为独立的团体“法兰西行动”,它的报刊《法兰西行动》1908年改为日报;还有曾经站在德雷福斯派一边的共和党人,如贝居;也有许多名作家如巴雷斯。

他们叫喊战争,把矛头对准“德国人和坏法国人”,为鼓动对德战争,他们把推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政治家约瑟夫·卡约和坚持反战的社会主义者饶勒斯等人都划入“坏法国人”之列,竭力加以攻击。

他们在报刊上大造舆论,攻击卡约签订关于摩洛哥问题的法德协定,要求实行强硬的外交政策。他们甚至以调查和学术研究为名,夸大青年中的好战情绪。例如他们宣称,根据政治科学私立学校学生对他们所提问题的回答,可以确定,青年人不害怕战争,并渴望行动。巴雷斯在1897—1902年完成了 《民族活力小说》三部曲之后,又创作了煽动民族情绪,以洛林为题材的小说,如《柯莱特·博多希》和《有灵感的丘陵》,在青年中极有影响。“法兰西行动”还煽动青年在街头发动骚乱,一些民族主义分子多次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游行。在民族沙文主义的煽动下,法国很快作好了战争的精神准备。

1912年1月10日,约瑟夫·卡约在国内右翼势力的抨击下,辞去法国总理职务。普恩加莱在战云密布的形势下,组成新内阁,任总理兼外交部长。

1913年1月,普恩加莱以870票中得483票的多数当选为法国总统。

普恩加莱(1860—1934)出生在洛林一个桥梁工程师家庭,普法战争后,普军侵占他故乡的耻辱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年轻时他成了巴黎律师公会著名的律师,1893年起进入政界,历任财政部长、教育部长、众议院和参议院议员,在各种政治事件的斗争中,他始终以各派调停人的身份出现,博得各派的欢心。实际上,他是资产阶级右翼势力的领袖。

普恩加莱任总理后,积极推行对德复仇的强硬外交政策以取代卡约的和平政策,为准备战争制造舆论,大肆宣传“民族观念”,鼓吹要建立“强大的法兰西”。当选总统后,与前任不同,他非常积极干预并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当选总统说成是“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胜利。”在给众议院的咨文中一再强调保卫法兰西民族的重要,说什么“为了维护和平,只能准备战争。”因此,获得“普恩加莱—战争”的绰号。普恩加莱利用民族沙文主义煽动起来的“爱国”热情,疯狂地进行一系列扩军备战。

首先,实行三年兵役制。1912年7月,众参两院在社会党的反对声中通过了新的兵役法,将原来的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士兵入伍年龄从21岁—45岁放宽到20岁—48岁。三年兵役法的通过,不仅延长了士兵服役的时间,而且增加了军队的员额。

其次,大力扩充军队。普恩加莱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使常备军增加50%,从55万猛增到82万人,加上殖民军队共达88万人,使法国的兵力大大扩充。

再次,大幅度增加军费,高速度发展军火生产。普恩加莱使军费预算从原有的9亿法郎猛增到15亿法郎,占国家全部预算开支的38%。并大规模增设兵工厂,生产各种武器大炮。战前法国总共有15万人从事军火生产,仅次于德国。各种新式武器被大批制造出来,3年之内军队的机枪增加2倍多。

大炮增加1/3,到1914年已拥有137架战斗机。

在扩军备战的基础上,法国于1914年4月制订好作战计划,做好了投入战争的全部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