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普法战争和帝国的覆灭

[内外交困的帝国]60年代后期,帝国已经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继1857 —1859年的经济危机之后,1865—1867年,周期性经济危机再度爆发,不仅破坏了工业的发展,而且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灾难,引起了广大劳动群众和各阶层人士对帝国的严重不满和反对。连奥尔良派分子梯也尔也指责政府“种种错误无一不犯”。一切反对帝国的社会力量都加强了活动。除直接冲击帝国统治基础的工人运动正在迅猛发展外,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力量在帝国后期也迅速壮大起来。共和派一面极力和官方候选人争夺立法团中的地盘,一面创办报刊,宣传共和,并利用“博丹事件”向帝国发难。博丹是第二共和国议员,因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于1851年12月3日被波拿巴的士兵枪杀。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他的死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一位史学家揭露了事件真相。共和派对此广为宣传,以揭露波拿巴的暴虐,还通过报纸发起募捐,要为博丹建立纪念碑。帝国政府以“煽动人们仇恨和蔑视政府”的罪名传讯发起募捐的报纸负责人。但在法庭上,共和派律师甘必大列举帝国的种种罪孽,并指出是政变者“把法国投入了深渊”。共和派把帝国法庭变成了控诉帝国的讲坛,直接向帝国挑战。在反对帝国的斗争中,共和派的著名领袖甘必大还提出了民主改革的纲领《贝尔维尔纲领》。要求实行普选权,出版、结社自由,废除常备军,主张国家与教会分离,实行世俗义务教育等。此举与工人运动相呼应,在客观上动摇了帝国的基础,加深了帝国的危机。

与此同时,帝国在外交上接连受挫而日显孤立。拿破仑三世为摆脱困境,继续称霸,决心孤注一掷,终于发动了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的开始]1870年的普法战争是普法双方争夺欧洲霸权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军事冲突。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转移国内视线,阻止德国统一,继续称霸欧洲。而普鲁士如同法国一样,也正需要战争。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既想通过武力打败法国、实现统一,又想夺取法国矿产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称霸欧陆。因此,普、法双方都积极备战。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问题是普法战争的导火线。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推翻了女王的统治,王位虚悬。俾斯麦乘机用重金收买新政府实力人物,提出由普王的堂弟继承西班牙王位,因为后者是西班牙国王的女婿。1870年 7月3日,西班牙新议会接受了俾斯麦的提议。此举使法国震惊:如果普王堂弟正式就任西班牙国王,西班牙将成为普鲁士的盟友,法国将腹背受敌。

为此,法国向普鲁士提出抗议,英、奥、俄也附和这一抗议。普王迫于压力遂宣布普鲁士放弃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但拿破仑三世并不满足,命令法国驻普大使去普王威廉一世当时的休养地爱姆斯面谈此事,要求普王保证霍亨索伦家族永不继承西班牙王位。此次会晤虽颇多周折,但普王并未断然拒绝法方要求。事后,普王把会晤内容电告俾斯麦。但急欲战争的俾斯麦会同军方人士,删改电文内容,使之对法带有侮辱口吻,并将其公诸报端。俾斯麦断定此举“对高卢牛来说,将是一块红色的破布”。拿破仑三世看到电文后,果然极为恼怒,就以此为借口,于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

[色当惨败与帝国覆灭]拿破仑三世企图以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在短时期内打败普鲁士。但是,战争一开始就暴露了第二帝国的腐朽。法国虽是宣战一方,其动员军队的速度和数量却远不如普鲁士。7月下旬,拿破仑三世携带皇子、由奢华的侍从队伍护卫亲赴前线指挥,皇后欧仁妮在首都摄政。8月4日,普法双方正式交火,法军一个师初战失利。8月6日,麦克马洪指挥的军队在法国东北边境被普军重创,阿尔萨斯沦陷。弗罗沙尔指挥的另一支法军在边境地区也遭惨败。初战的连续失败,引起法国上下一片惊慌。奥利维埃内阁被欧仁妮作为替罪羊赶下了台,八里桥伯爵入主内阁,奉命组成没有皇帝参加的新政府。8月12日,摄政皇后把前线指挥权交给巴赞元帅。

此时,拿破仑三世已经失去了行政权和军事指挥权,他的统治已经终结。而普军乘法军主帅易人之时,迅速调兵遣将,以优势兵力将法军主力分隔开来。

至8月底,普军在色当和梅斯分别完成了对法军两大军事主力的分隔包围。

自8月30日起,普军猛攻色当,法军大量伤亡,军无斗志。9月1日,法皇在色当竖起白旗,皇帝和麦克马洪等将领及10万法军全部成为普军俘虏。

色当惨败决定了第二帝国的命运。9月3日,色当败讯传到巴黎,首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行动起来,并于9月4日发动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

统治法国18年之久的第二帝国即告崩溃,从此结束了法国历史上王朝统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