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君主专制政权发展的条件和道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法国社会的客观要求。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地主制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经济基础。因为在地主制下,封建贵族大都是地主而非领主。他们政治上已经丧失了在领地上的独立统治权力,经济上只有对农民收取地租的权力,由于物价的高涨而常常入不敷出。所以,大都拥护君主专制制度,借此以维持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并从封建君主那里得到作官、免税、携带武器等种种特权及丰厚的年金、津贴和赏赐。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的新兴资产阶级,更希望建立一个强大集权的政府,内保统一,外护商业殖民,以利工商。封建君主国家出于富国强兵的目的,努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并促进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也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

16世纪后,随着城乡阶级矛盾的发展,农民、城市平民反抗斗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从反面促进了君主政权的发展。

君主专制政权的发展首先是实现内政统一和中央集权,主要途径是扩大官僚队伍,强化官僚机器。而官僚队伍的扩大主要靠买官制度,大批资产阶级分子通过购买官职,成为“穿袍贵族”后,进入各级权力中枢,执掌要害,从而使各级官僚机构不断发展,日益完善。

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于16世纪,17世纪开始巩固,直到18世纪,在长达二个半世纪中历经了动摇、巩固、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全部历史过程。

随着集权的加强,封建君主也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和争夺欧洲霸权。

[意大利战争]经济上繁荣富庶的意大利首先成了法国封建贵族掠夺的目标。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宣称自己有权继承那不勒斯王位,率领3万军队入侵意大利,1495年占领了那不勒斯。法军的入侵激起了意大利各城邦的抵抗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恐惧,同年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罗马教皇以及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结成反法联盟,将法国军队赶出意大利。1498年查理八世去世,路易十二(1498—1515)继位。新任国王在内政方面减税免税、发展经济、卓有成效。在外交上,路易十二继承先王政策,再度出兵意大利, 1499年占领米兰,两年后占领那不勒斯,结果遭到米兰等意大利城邦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和英国的联合进击而失败。

1515年法兰西斯一世(1515—1547)继位。他不仅使财政权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使全国的官僚机构和司法机关渐趋完备,还努力扩大常备军,坚持对外扩张。继位不久,他恢复了对意大利的侵略。使意大利战争演变为法国国王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争霸战争。1525年帕维亚战役中,法军惨败,法兰西斯一世竟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俘虏。

1547年,亨利二世(1547—1559)即位后又重新挑起战争,夺取了法国边界的凡尔登、梅斯和土尔,并从英国人手中收回了加莱。1559年,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之后,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西班牙签订了卡都 —康布雷条约,法国继续持有法德边界的凡尔登等三个城市,但放弃对意大利领土的要求。意大利战争结束。

意大利战争是法国欧洲争霸的第一次尝试。战争消耗了大量资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法国王权的威望跌落,少数不甘心丧失政治独立的大贵族趁机挑起内战,君主专制制度面临危机。

[宗教改革与胡格诺战争]意大利战争时期,宗教改革运动已在法国展开。天主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总代表,它的宗教教义、教阶制度和各种繁杂的宗教礼仪都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新的宗教。天主教会的腐败也引起其它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改革呼声日益高涨。16世纪初,法国人文主义文化兴起。许多人文主义者研究原始基督教。例如,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戴塔普尔将新旧约圣经从拉丁文译成法文,并宣传和平的宗教改革,对德意志的路德产生了很大影响。人文主义者对原始基督教的研究有助于认清当时教会的真面目,助长了改革的呼声。

最早传入法国的新教是路德教。16世纪20年代在法国已有不少路德教徒。但后来法国绝大部分新教徒信奉卡尔文教。卡尔文(1509—1564)早年曾在法国求学。1533年改宗新教。次年因法国政府迫害而从巴黎避居瑞士。

之后在瑞士发动宗教改革。卡尔文提出了“前定论”理论,认为人的拯救与否不靠“圣功”,不靠教会;上帝把它的臣民分为“选民”与“弃民”,“选民”注定得救。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说明他是上帝的选民。卡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实行政教合一,建立了由长老和执事管理的共和制的教会组织。卡尔文教反映了激进资产阶级的要求,深得法国中下层资产阶级的拥护。法国卡尔文教也称“胡格诺派”①,它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分子,但南部的少数大贵族也参加了胡格诺派,利用卡尔文教共和制的组织形式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权相对抗,他们入教纯粹是政治原因,故也称“政治上的胡格诺”。

胡格诺派力量发展很快,到1562年新教徒团体约有2000多个,分布法国各地,其信徒约占全国人口的1/4。

法国的宗教改革并没有得到王权的支持。在法国,教会的统一也就是政治的统一。所以自法兰西斯一世起,历代国王都对新教采取镇压政策,尤其从30年代起,这种迫害愈益残酷。1547年亨利二世还在巴黎高等法院专门设立一个法庭,用以迫害新教徒,人称“火焰法庭”。围绕着天主教与新教的斗争,到16世纪中叶形成三大营垒:以大贵族介斯公爵法兰西斯等人为首的天主教阵营,主要集中于北部、东部;以那瓦尔王国王族波旁家族的安东尼和大贵族、元帅克利尼等人为首的新教阵营,其主要力量集中在西部、西南部;以宫廷首相洛比塔尔为首的一些宫廷贵族和不满于介斯家族的天主教贵族则主张双方妥协,宗教宽容,被称为“政治家派别”。天主教与新教的斗争此时已蜕变为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的宗教战争。1562年3月,天主教集团首先发动攻击,屠杀新教徒,新教徒立即举行反抗,占领奥尔良,宗教战争爆发,被称为“胡格诺战争”(1562—1594)。

胡格诺战争时打时停,持续了30余年。战争中,新教徒极力谋求德国和英国新教的援助,而天主教阵营却得到了西班牙的支持。在1562—1570年的战争中,双方的主要领袖大都死于非命。1572年8月22日,新教领袖安东尼之子、那瓦尔王子亨利与公主玛格丽特结婚,大批新教徒奔赴巴黎。8月 24日夜(圣巴托罗缪节),在王后喀特琳和国王查理九世纵容下,介斯家的亨利率天主教徒在巴黎全城开始了对新教徒的大屠杀,一夜之间至少2000新教徒被杀害,史称圣巴托罗缪惨案。随后,全国不少城市竞相效尤,大约有2万新教徒死于屠刀之下。1574年查理九世死去,其弟亨利三世(1574— 1589)继位,不久开始了在亨利三世、介斯家的亨利、那瓦尔的亨利之间的 “三亨利之战”。1588年亨利三世派人将介斯家的亨利刺死。1589年亨利三世又被人刺杀,瓦洛亚家族绝嗣。按继承顺序该由那瓦尔的亨利继承王位。

为了取得王位,亨利于1593年宣布放弃新教,改信天主教,1594年进入巴黎,继承王位,为亨利四世(1589—1610),开始了波旁王朝(1589—1792)的统治。胡格诺战争结束。胡格诺战争一度削弱了王权,动摇了君主专制制度,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许多地方都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者高喊“克洛堪”(意为“打耗子”)的口号,向贵族进攻。封建地主阶级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需要一个更强有力的集权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