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式美术

指公元11-12世纪西欧艺术风格。11世纪时,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稳固,修道院制度也更加完备。随着1096年的十字军东征及大规模的传道活动,在欧洲掀起了宗教的热潮。统治者都为各自的城市兴建宏伟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马式。而此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刻、绘画等,也都成为与建筑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美术史上遂将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统称为罗马式。其成熟于11世纪中叶,盛行于12世纪末,但有些国家则延续到13世纪以后。

(1)、建筑

元前二世纪罗马人已累积建筑拱门与拱顶的经验,并开始使用水泥制作混凝土,因此能建造出各种形状与体积的建筑物,所以建筑是罗马艺术上最大的成就。

庙宇∶西元前二世纪,山墙和柱子与希腊相同,只是地基变高了,常用来当战利品的仓库(实用价值)。圆形建筑变大,是因材料用「混凝土」之故,外表贴上大理石,最具代性的庙宇是《万神庙》(西元118-125)。其他建筑有市场、广场、澡堂(公共交际场所)、运动场、竞技场(约80,罗马)、斗兽场等。

另建有碑林,将罗马法记其上。水利工程、以水道、喷泉作得最好。

巴西利卡(法庭),后来变成基督教堂。公寓房子、一般澡堂内有嵌画居室内,地上也有嵌画,壁上则画建筑图,以增加空间感。

(2)、雕刻

雕刻特性是:

写实,不喜欢美化人体,只表现现实,也不掩饰缺点,文艺复兴是从此作风出发。

实用,如纪念用,表现凡人的形象,真实感较强,罗马人本来就有崇拜祖先的习俗,他们忙於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中,遇新葬礼时把列祖列宗的雕像都拿出来参加仪式。早期的肖像雕塑是根据死者面部翻下来的面模制作的,不加任何美化,情死板,缺少活力,只有感到逼真而已。希腊雕刻技术传进来后,开始美化雕像,但还是以逼真和表现个性为主。

著名作品:

凯旋门》(14-37,罗马),独创,门上雕征伐纪录。 《和平石碑》(庙形),雕的形象和日常生活有关。人像雕刻特性∶很像真人,帝国的盛,可由人像的表情看出,《奥理略骑马像》(2世纪,罗马),是欧洲第一座骑马立体像,(西元二世纪)。文艺复兴作品仍无法超越其成就,以后的骑马像均以此雕像为样本。三世纪人像有心理的描写,是因政治混乱,社会腐化表情有不安的恐惧感。

四世纪有稳定的变化,但技巧退化,没有肌肉感,《君士坦丁大帝》(4世纪,罗马市政博物馆)如朴克牌般,精神上表现宗教理想,两眼望天(上帝),无表情。

(3)、绘画

画的特性是:墙上有许多建筑图形,好像「开窗」的效果。建筑物图像有透视学的表现,但却无焦点,不合逻辑。人物光影矛盾,光源不统一,笔触也没统一感。技巧上,光影的感觉影响文艺复兴,故文艺复兴的技巧,实源罗马艺术。

代表作品∶《建筑图》(前1世纪,庞贝附近壁画,现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庞贝壁画《执面纱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