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产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为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认为人生“无常”、“无我”,充满痛苦。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内地。隋唐时发展到鼎盛,形成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禅、净、密等许多中国佛教宗派。宋以后走向衰落。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等都有重要影响。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幼时受传统婆罗门教育,后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于29岁弃家出走,立志寻求解脱之道。至菩提伽耶城外菩提树下静坐,达到最后觉悟,被称为“佛陀” (“觉者”之意),时年35岁。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中部活动,宣传其教义学说,并组成佛教僧团,规定某些戒律,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80岁时在拘尸那伽城外婆罗树下去世。

基本学说

在贝拿勒斯第一次讲经时,佛陀便对信徒提出了四真谛的思想,奠定了他的学说的基础。他首先谈到,世界除了痛苦(苦谛)之外,别无他物。生老病死只能带来苦难。他的痛苦源于对生的执着与永远不能满足的、贪求幸福的欲(集谛)。为了消除痛苦,求得寂静之乐,必须使自己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并将欲望泯灭 (灭谛),而其途径便称做道(道谛)。佛陀对最后一谛作了精辟的阐述,认为这是人为了消除痛苦和获得涅槃的必经之路。他对涅下的定义是永远的极乐,没有欲望,没有愚味,没有时间,也没有苦难。涅槃终止了周而复始的轮回转世。

大乘佛教

大约60%的当代佛教徒属于摩诃衍那教派,即大乘佛教,信奉的教徒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尼泊尔、蒙古和越南。大乘佛教徒对佛教教义的解释比较宽松。他们也崇拜众菩萨,即潜心献身于普渡众生的智者。最受尊敬的菩萨是观世音,多臂多头,象征着他给予人类无穷无尽的佑护。

小乘佛教

希那衍那教派即小乘佛教,其信徒占今天佛教徒总数的35%,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徒们严格遵守佛陀定下的生活准则。他们尊崇佛陀、教义(佛陀所说之经)和依教法修行之僧伽。小乘佛教实质上是按照佛教寺院的规则生活,不只是崇拜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信徒们遵守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灵感家首页灵感家经典

青少年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