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的宗教壁画

古代建筑物中普遍流行壁画装饰。宋代以来寺庙中的壁画是民族绘画遗产一大宝藏。寺庙是一种公众建筑,宋元以来的寺庙壁画是现实主义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唐代寺庙中的壁画。存在实物除敦煌等石窟以外,只知佛光寺大殿内槽拱眼有小型菩萨群像,面容丰满,动态自然,构图上后排加高,但加高的比例递减,因而保持一定的透视效果。

宋代遗存寺庙中有的保留了壁画,辽地区的建筑物虽有多座,其中也有保留壁画的,如建于清宁二年(公元一○五六年)的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就有精美的壁画。但有的建筑中的壁画年代尚难确定。

辽地区最重要的壁画是坟墓中的遗存,特别重要的是辽庆陵(林西县白塔子西北)三陵之一“兴宗陵”的壁画,有山林郊野的风景,麋鹿在遨游,群雁在飞翔,也有人像,具有鲜明的种族及性格特点。时代最晚是十一世纪中叶。

金人占领地区的寺庙的壁画,年代最可靠的是山西朔县崇福寺的弥勒殿(金皇统三年,公元一一四三年)。大同上华严寺大殿(金天眷三年,公元一一四○年)的壁画则经过了后代重修。——就现在所见到的材料知道这些壁画在题材及风格上都被元代壁画所继承。

元代壁画材料较多,现在知道的是山西南部的一部分。

山西稷山县兴化寺大殿的壁画在元代壁画中具有代表性。有两幅是道教的神仙行列,画面组织及人物面型与《朝元仙仗图卷》有类似处。另一幅为佛教的三世佛。画家的名字是“襄陵县绘画待诏朱好古门徒张伯渊”。

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传说是道教神仙吕洞宾的故宅,现迁至芮城。其中三清殿(元泰定二年,公元一三二五年)殿内满绘壁画,当地群众称之为三百六十值日神,实亦为朝元图性质的道教神仙行列,内容及技法风格都和兴化寺相同(图 290)。永乐宫混成殿(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虽经清代翻修屋顶,四壁壁画吕洞宾故事画五十二幅仍保留未变(图 291)。五十二幅故事画中生动而多样地表现了当时的人民生活情景。壁画上题写至正十八年重阳完工以及诸画家的姓名,其中有朱好古门人张遵礼。由此可知朱好古是元末晋南地区的壁画大师。

另外在稷山青龙寺大殿(元至正十年,公元一三五○年),腰殿(元至元二年,公元一三三六年),曲沃县龙门寺(年代不明)也都保存有风格技法相类似的佛教壁画。这些发现在逐渐丰富着我们对古代壁画的认识。

山西赵城广胜寺的多幅壁画中,有特殊意义的一幅是在龙王庙的明应王殿(元延祐六年,公元一三一九年)。内容是描写当时戏曲扮演,上面题字:“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摹写,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全殿壁画都是描绘明应王受诸神朝贺的场面,朝贺的节目之一就是演剧,画家藉此机会描绘了现实生活。

古代壁画的底稿现在也还可以见到。那在山林中对于动物进行搜捕和骚扰的一幅(这种题材的作品一般称为“搜山图”),就有极重要的价值。画家的巨大的才能表现在于对动物形象的生动描写。

最后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民间匠师创造的宗教壁画离不开生活的基础,并时常被现实生活所突破,因而是封建社会现实主义艺术的丰富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