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诞生前的西方绘画

在开始学习油画之前,如果我们花上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下这门艺术形式的前身——曾经长时间里盛行于西方画坛的玛赛克壁画、湿壁画、干壁画和蛋胶画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些绘画形式不论从它所使用的材料到作画的方法与日后真正的油画相去甚远,但包含在它们当中的美学思想和许多处理手段却为油画艺术所改造与继承。

玛赛克是一种拜占庭时期盛行的镶嵌画,这种色彩绚丽同时又极富装饰美感的绘画主要是用于制作大型的宗教壁画。艺术家们在进行这种壁画的制作时须将各色大理石的碎块用石灰浆粘贴在建筑物上事先描绘好的画稿上。由于这种特殊的表现方法,艺术家们在制作这种壁画时不可能用笔去调配颜料,只有利用观者自己的眼睛在一定的距离时使画面的色彩得以协调。这种利用色块并置来进行绘画的方法使画面的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对19世纪印象派绘画的兴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湿壁画(Fresco)是中世纪欧洲教堂壁画的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在16世纪以前,欧洲艺术家是在尚未干燥的三合土墙上绘制壁画。那时人们作画的方法并不像我们现在人所想象的那样直接在墙壁上起稿和作画,而是须先将画稿上的人物形象的边沿用针扎成小孔,然后将其铺在墙壁上在针孔处扑上深色的颜料粉末,当这道工序完成取下画稿时,人们就可清晰地看到色粉透过针孔在墙面上留下的图像轮廓。

此外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用一支削得尖锐的木杆为笔,依着物体的轮廓,在未干的墙面上刻画出很深的印痕,然后趁着墙面未干的时候,用水调合颜料进行壁画的绘制工作。

16世纪以后,人们开始不在潮湿的墙壁上作画了,于是出现了另一种壁画,这就是后人所称作的干壁画(Faesco)。

由于三合土的墙面碱性很重,这对艺术家在选择用色时不能不是一种很大的制约,因而绘制这种壁画的颜料一般都局限于使用一些化学性能极为稳定的土黄、土红、黑、褐等土质颜料,有机颜料则须经过特殊的抗碱处理方可使用。

对油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蛋胶画。这种以鸡蛋的胶质作为绘画颜料调配剂的绘画形式,在我国常被音译为丹培拉 (T empera)。由于其操作简便并且性能良好,逐渐成了欧洲中世纪最为常见的传统绘画形式和方法。

丹培拉一般都被描绘在木板、墙面和山羊皮上。在绘画前艺术家须进行各种复杂的准备工作:先将薄麻布片粘贴在加工得十分光滑的木板上,再在其表面将用胶水调合的熟石膏粉(或立德粉)均匀地横刷上,待其干透用细砂纸将其表面磨平,然后将石膏粉再竖刷一遍,用砂纸打磨平后就可在上面正式开始作画。

在那个时代,艺术家们总是在一张纸上仔细地推敲草稿,然后将草稿上的图像仔细地复印在制好的木板上。绘制蛋胶画需要极大的耐心,他们一般都是先用褐色轻轻地画出物体的外轮廓,然后用直线编织成网状淡淡地一遍又一遍地逐步深入刻画(切忌大块地平涂)在画面上必要的地方(如圣象的光环上),还需事先贴上金箔。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中世纪,艺术家们如何才能获取理想的绘画颜料是一件极为不容易的事情。一般都是由他们的徒弟们将各种矿石碾成很细的粉末或从某些植物中挤出汁水,鸡蛋黄易于获得并具有良好的粘性,于是就成了艺术家们配制颜料的首选粘合剂。

丹培拉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能力,特别适合于采用它去描绘物体细节的一些极为精致复杂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当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看出,这种绘画不论是从其表现方法还是画面最后达到的效果都与后来的油画非常接近。直到200年后,当欧洲大陆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油画,许多地区的艺术家还一直在使用这种技法作画。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有相当一批艺术家对丹培拉的兴趣不减当年。有人甚至还将蛋胶画与油画合用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混合技法(Combinep technique of gerco tempera and oil colour)。

但是丹培拉绘画毕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由于其在作画过程中干得太快,使颜料不能非常方便地被随意调合,特别是在绘制大幅作品的时候。同时由于受潮湿气候的影响,画在墙面上的壁画很容易霉变脱落,而画在木板上又会由于木板本身过于笨重(特别是大幅作品),在许多宗教活动中都会使人感觉到搬运困难,因而人们都盼望着能有一种新的、效果更为理想的、更便于操作和使用的技法出现。

其实差不多与丹培拉出现的同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了用油料作为调色媒介去进行艺术创作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