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贝多芬(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射手座)。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9世纪浪漫乐派的开山者。他用毕生心血创作了《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不朽的经典作品。

人物档案

姓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生卒年: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

出生地:波恩

国籍:德国

身份:音乐家

生平纪事

1770年12月15日,贝多芬诞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宫廷乐队任职。在贝多芬来到人世的最初几年,他享受着美好的时光。由于生活在音乐世家,他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父亲希望贝多芬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从4岁起就强迫他练琴。

上学之后,弹钢琴和拉小提琴一直是贝多芬每天放学后额外的必修课。为了培养儿子,父亲在贝多芬上到4年级时便让他退了学,让他潜心在家学琴。父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音乐知识灌输给了贝多芬,使他从小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

贝多芬8岁时,父亲便带着他到科隆、鹿特丹进行了多次巡回表演,这给了贝多芬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在如此严格,甚至是苛刻的环境下,幼年的贝多芬别无选择,用辛酸和痛楚换来了对音乐的最初理解,走上了音乐的神圣之路。之后,小贝多芬师从数位宫廷音乐大师。大师们的悉心培养加上贝多芬的勤奋和天赋,都使他的音乐才能飞速的长进。此外,贝多芬阅读了大量的各国文学名著,这为他未来的音乐事业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思想沃土。贝多芬虽然没有成为第二位天才神童,但他在音乐方面的禀赋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1786年,母亲病逝,而此时的父亲却酗酒成性,16岁的贝多芬不得不挑起负责全家生活的重担。生活的艰难一度使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变得忧郁、拘谨和内向。为了养家,他四处演奏和给富家子弟上课。生活的重压并没有扼杀贝多芬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寻找机会,决心闯出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路。逐渐的,他开始以成功的钢琴演奏家和优秀的教师闻名,不久,他又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20多岁时,他的作品已被大众广泛接受了。

当贝多芬在艺术创作上日臻成熟,正在走向光辉顶点的时候,一扇痛苦的大门却悄然为他打开。1796年左右,他感觉到自己的听力在逐渐衰退。尽管随后他听从了医生的休养劝告,但一切均无济于事,病情继续恶化。最后,医生检查后确诊,贝多芬患的是当时无法治愈的神经性耳聋症。

残酷的现实一度使贝多芬感到绝望,他甚至打算自杀。但音乐与哲学拯救了他,他开始在哲学中寻找生命的力量。在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那里,贝多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并树立起与命运作斗争的信心。从此,他置疾病于不顾,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的音乐创作。

经过一次次内心暴风雨般的洗礼,贝多芬的心情开始变得出奇的平静。他随后创作了《第2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多年来,《命运交响曲》感动、鼓舞了无数陷入命运困境的人们。然而,伟大的音乐并没有改变贝多芬潦倒的处境。有时候,由于付不起房租,他不得不到朋友家借宿,而且他一次次的爱情梦想也都被无情的世俗击碎。

1814年,拿破仑战败,欧洲各国的封建王朝复辟,在统治者对文艺界的大肆迫害中,贝多芬也未能幸免。

1816年,在饥饿、疾病的折磨下,贝多芬双耳完全失聪。贝多芬最后的,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第9交响曲》于1824年诞生了,它反映了同时代人对封建专制的不满与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因病与世长辞。他一生创作了256部优美、影响深远的音乐作品,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音乐财富。

生活剪影

贝多芬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且又历经坎坷。他的生活道路代表了人类承受命运苦难的极端,但他将痛苦化解、升华为力量,用深入人心的伟大音乐阐释了人生,阐释了世界。他以音乐的美妙旋律,和神灵平起平坐,与上帝抗争,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终于以一己痛苦换来了整个人类都能感知由音乐带来的快乐,使人体会到生之幸福。

大师注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贝多芬得到了大主教的资助,前往维也纳去拜见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莫扎特。一路上他不安地想:“莫扎特会接见我吗?他会收我作学生吗?我要是能够定居在维也纳就好了。”下车后,他立刻就被维也纳的风光迷住了。维也纳典雅的教堂、古老的别墅、郁郁葱葱的树木,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一切都使他陶醉不已。但是最使他高兴的是,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所景仰的大师了。

贝多芬没费太多的周折就打听到莫扎特的住所,他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敲响了这位大师的门。“这位始终被父亲挂在嘴上的‘神童’是什么样子呢?”他想。

这时门开了,让贝多芬吃惊的是,出来的是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人。他淡淡地看着眼前这位16岁的青年,问:“有什么事?”贝多芬没说什么,拿出大主教的介绍信给了莫扎特。就这样,两位音乐巨匠相遇了,那时莫扎特31岁。

贝多芬在莫扎特读信的时候,悄悄观察他所景仰的大师,他有点失望,大师和他想象中的形象相距太远。莫扎特面色苍白,一头浅黄色的头发,身材消瘦,有一双女性般白皙的手。

莫扎特看完信后说:“你先进来,给我弹一首乐曲吧。”于是贝多芬随便弹了一支曲子。他弹奏得很有力但有些粗糙,没有表达出曲子柔和的一面。莫扎特反应很冷淡。贝多芬有些失望,于是他说:“我很想试试即兴演奏,你可以先给我弹一段旋律。”

莫扎特随手弹了一段旋律,那是他正在创作的歌剧《唐·璜》中的一节。这节乐曲显然给了贝多芬灵感,他以强大的力量和大胆的技巧将这一旋律进行变奏。他将旋律分化成两个对立的力量,相互冲击、疯狂搏斗,然后又转化成一个统一的主题旋律,使乐曲仿佛是暴风雨后的晴空一样,让人感到很舒畅。莫扎特被贝多芬高超的演奏技艺深深吸引,他激动地走到大厅对来访的几个朋友说:“诸位,请注意这个孩子,他将震惊全世界。”

命运之神

贝多芬的音乐在不断发展。那时,整个欧洲已经普遍开始上演贝多芬的作品,维也纳还出版了贝多芬作品的分类目录,贝多芬的声誉如日中天,传遍了整个欧洲。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开始写《第5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了。然而贝多芬的演出收入却很微薄,生活费的来源只能靠出版作品的版税,因此他经常感到经济紧张。

虽然贝多芬的健康和经济状况都很糟,但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有一天,他发出了坚定的呼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命运休想使我屈服!”他忍着各种痛苦,终于在1808年写完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从开始到完成耗用的时间比较长,因为贝多芬中途曾经中断过创作。这部交响曲真正地体现出贝多芬的创作天才和令人惊叹的精神力量,他为此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1808年12月的一天,这部交响乐在维也纳皇家剧院上演,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大诗人歌德听到这部乐曲的前几个音时,就惊呼:“如此惊心动魄,壮丽宏伟,足以震塌房屋!”

演出时贝多芬亲自在台上指挥乐队演奏。波澜壮阔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在激荡的音符中,人们仿佛看到了突迸而发的火山冲向天际,看到了滚滚的洪流扑天盖地而来。强大的音乐,一瞬间震撼了剧场中所有的人。

一位女低音歌唱家惊呼:“太可怕了!我的心都要被这种力量震碎了。”于是她赶忙离开了剧院。她忍受不了这种与命运相搏斗的剧烈冲突。

如果说《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的里程碑,那么《命运交响曲》就是贝多芬交响乐中的又一个高峰。

评论界开始将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相比,认为他是继海顿和莫扎特之后最伟大的音乐巨匠,其中一家杂志写道:“贝多芬是一位浪漫音乐家,因而他成了一位真正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他的性格中深深蕴藏着的音乐是富有浪漫精神的,这种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我们从未在别的交响乐中获得过如此清晰而深刻的感受,这是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及的……”

艺术成就

贝多芬非常具有独创精神: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乐的长度和范围,证明了钢琴的巨大潜能,并把钢琴推到乐器的首位。他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派音乐之先河。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如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和戏剧音乐等,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同时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创作的主要作品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 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5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 《F大调第2号浪漫曲》等。

贝多芬的创作通常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早期是从贝多芬学习音乐创作到1802年这段时间。1795年,他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弹奏了自己创作的《降B大调第2钢琴协奏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799年,他完成了《C大调第 1交响曲》。这些作品中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表现出了空前的自由和昂扬——这一境界突破了束缚无数音乐家的严格形式,震惊了整个乐坛。此外,在这一阶段他还创作有3部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月光》在内的大量钢琴奏鸣曲,以及首批弦乐三、四重奏。

中期从1803年开始到1812年,这是贝多芬创作的全盛时期。这时贝多芬虽然耳聋了,但他创作的那些交响曲同早期相比,音乐变得富有思想了。作品主要是: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歌剧《菲德里奥》,序曲《爱格蒙特》,《F小调第32奏鸣曲》(《热情奏鸣曲》)等。1812年,贝多芬创作的《A大调第7交响曲》、《F大调第8交响曲》得以首演。《A大调第7交响曲》无标题,被认为是舞蹈的象征,热情而奔放。《F大调第8交响曲》是9大交响曲中最明朗、爽快的作品。已经进入中年的贝多芬对世界和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着博大和深邃相统一的精神意境。

1 8 1 2年以后,贝多芬进入创作的晚期阶段。这时他的作品数量锐减,但最后几年的作品都属上乘之作,其中包括《降 B大调第28钢琴奏鸣曲》和《C小调第 32钢琴奏鸣曲》等。这时的作品规模庞大、宏伟壮丽。但由于作品很抽象,不如早期的那样好听,一般的听众可能难以理解。

影响评述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派音乐之先河,对后来许多作曲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可夫斯基等。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把音乐艺术推向顶峰,从而表明了音乐不再是一种从属于文学、绘画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