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他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写出了大量闻名于世的作品,写尽了美国一个时代的民间风情和世俗百态,体现了美国民族之魂。

人物档案

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

生卒年:1835年~1910年

出生地:密苏里州弗罗里达村

国籍:美国

身份:作家

时代背景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文学总的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发展,浪漫主义的衰微。南北战争结束后的二三十年内,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民主、自由的理想鼓舞着人民和作家,文学创作中乐观的情绪处于主导地位。8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怀疑民主制度是“人人自由、幸福的天堂”。八九十年代以后,批判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增多。马克·吐温正是经历了美国这一发展历程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家,其思想和创作几经发展,最终令他成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平纪事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1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弗罗里达村。他的父亲是一位为人正直的地方法官;母亲乐观豁达,而且待人特别宽厚慈善。

马克·吐温4岁半时进入学校,开始学习成绩挺好,后来他逐渐对学校刻板的生活产生了反感,变得顽皮淘气,不再喜欢上学。这让他父母感到非常头痛。

马克·吐温从小并没有受到多少正规的教育,1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只好去印刷所当学徒,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后来,他又到密西西比河中航行的轮船上任领航员。在轮船上,他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从船长、水手到南方各州的绅士、移民、人贩子等等,这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在当领航员期间,马克·吐温经常听到轮船上的水手们测量水深时大声喊:“马克·吐温”,意思是说水的深度是可以安全通航了。此间,他开始写文章投稿,便选择了“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以纪念这段生活经历。

1862年,马克·吐温成为《事业报》的新闻记者,便以记者的身份游历欧洲,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由于马克·吐温的经历惊险动荡,加上他对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状态做过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以及他那幽默风趣而且充满辛辣的讽刺文笔,他的作品迎合了当时美国读者的趣味,渐渐引起文坛的注意。

1869年,马克·吐温发表了短篇幽默小说《傻子国外旅行记》。小说中的“傻子”是指一些天真无知的美国人,他们到了欧洲嘲弄欧洲的文化古迹,而自己又孤陋寡闻、举止粗俗。1870年,马克·吐温发表了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的“民主选举”的荒谬。

70年代初,马克·吐温同一位富商的女儿结婚,定居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1874年至1884年,他陆续创作了《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上》以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作品。

从80年代末开始,马克·吐温的作品幽默、滑稽的笑声少了,而讽刺、批判的成分多了,主题也趋向严肃的社会问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美国人》、《傻瓜威尔逊》、《赤道环游记》等。

晚年,马克·吐温遭受了很多打击:企业经营失败,发财梦破灭,家妻、爱女早逝。同时,社会风气的堕落使他看不到光明。所以,他的作品开始带有悲观色彩,流露出对“人”的失望情绪。

1835年,马克·吐温诞生那一年,哈雷彗星划过长空。马克·吐温曾预言他将随这颗彗星而去。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闪现在天际,4天之后,马克·吐温真的随之离开了人间。

生活剪影

马克·吐温幼年家境贫寒,天真烂漫、调皮可爱的他深受母亲的影响,对底层百姓的关注和热爱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为了谋生,他从事过多种职业,漂泊在世界的许多角落,虽然历经艰辛,但却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无所畏惧的抗争精神,这为他日后投身文学提供了动力和素材。当幽默乐观的他遇上了知心爱人之后,生活也因之改观,从此写作成为他的专职工作,一篇篇优秀的作品从他的笔间流淌而出。

生活中的幽默

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出生的时候马克·吐温是双胞胎中的一个,两个都是男孩,而且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连母亲都不能轻易分辨出来。出生后不久,保姆替孩子洗澡的时候,不小心失手把其中的一个掉在水里淹死了,活着的一个后来叫马克·吐温。成年之后的马克·吐温常对人谈起这段令人伤心的往事:“最叫人难过的就在这里,每个人都认为活下来的一个就是现在的我,其实不是,活着的是我的弟弟,淹死的才是我

马克·吐温成名后,不断有人给马克·吐温寄照片,这些照片的主人自称长得同他很像。马克·吐温对此颇感厌烦。为了处理、应付这些照片和信件,他写了一封信,印了几百份,给每个寄来照片的人都寄上一份。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先生,十分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信和照片。据我看,您是无数个像我的人当中最像我的,甚至我可以说,你比我更像我自己。我准备根据您的照片来修脸。感谢您的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一个大忙人。有一次,他坐上了一趟火车,当售票员要他出示车票时,他在口袋里摸了半天也没找到。售票员恰好认出他来,就安慰他说: “不要紧的,你回来时再拿给我看。”不料马克·吐温却回答说:“很要紧的。我必须找到它,否则的话,我怎么知道我要在哪儿下车呢?”

马克·吐温不仅在创作中擅长幽默,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妙趣横生”。有一次,一位装了假眼的富翁走到马克·吐温面前,很得意地对他说:“尊敬的马克·吐温先生,人家都说您目光敏锐,你能看出我这两只眼睛中哪一只是真眼,哪一只是假眼吗?”马克·吐温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指着他的一只眼睛说:“这只是假眼。”富翁大惊失色,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马克·吐温回答说: “因为只有在你这只眼里,我还能多少看出一点仁慈。”

意外中得来的爱情

马克·吐温初涉文坛不久,爱上了他后来的妻子奥莉维亚。奥莉维亚是一个富商的女儿,相貌出众,风度迷人。她很快就迷倒了马克·吐温。马克·吐温简直有些迫不及待,几次上门求婚,但都受到了奥莉维亚的父亲兰顿先生的婉言拒绝,因为兰顿先生觉得马克·吐温办事太唐突,很不放心这位未来女婿的人品。幸好这时候一个突发事件扭转了局面,那就是当遭到拒绝的马克·吐温心灰意冷地离开兰顿家时,拉车的马突然失控,把马克·吐温甩下了马车,马克·吐温当场晕倒在地。兰顿先生很不情愿地把他留下来养伤。奥莉维亚在照顾受伤的马克·吐温的时候,通过近距离接触,很快喜欢上了马克·吐温。兰顿先生也对他改变了看法,居然主动提出让他们成婚,还给他们配置了豪华的住宅。奥莉维亚温良贤慧,同幽默活跃的马克·吐温在一起真是绝妙搭配。婚后两人琴瑟合鸣,感情很好。奥莉维亚逝世后,马克·吐温还深情地写了《夏娃日记》,以回忆两人的美好往事,抒发对她的一往情深。看来,马克·吐温的婚姻虽然在最初的时候遇到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却拥有一个带着袅袅余音的完美结局。

文学成就

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他以幽默、讽刺的手法,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国的社会生活画面。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我”扮演着各种喜剧人物,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马克·吐温还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象,在幽默中进行讽刺。

马克·吐温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有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风格在早期为幽默、风趣,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文章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到了中期成为辛辣、讽刺的风格,主要作品有《镀金时代》(与华纳合写)、《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傻瓜威尔逊》、《百万英镑》等。文中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了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以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其中以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代表作。马克·吐温晚期则变得悲观和厌世,主要写了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神秘来客》等,作品的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增长。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名著,而文中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已经成了美国民族性格的象征。

哈克是密西西比河边上的一个流浪儿,因为受不了寡妇家体面的绅士生活和酒鬼父亲的毒打,偷偷逃到密西西比河上的一个孤岛,与同样不堪虐待而潜逃至岛上的黑奴吉姆一道沿密西西比河漂流。为了帮助吉姆逃到没有黑奴买卖的自由州去,两人历尽千辛万苦,见识了沿岸广大地区的百般世态。先是遇到一群抢劫财物的强盗,继而目睹了两个家族的流血冲突,然后碰上两个自称是 “国王”和“公爵”的江湖骗子。他们被两个骗子控制在手里,四处招摇撞骗,尽现了这两个骗子的丑相。在阿肯色州,有 3个失去了父亲的孤女,两个骗子为骗取孤女的财产,就冒充成她们远在英国的伯伯和叔叔,并诬蔑哈克是个骗子。关键时刻,哈克暗中使巧计帮助孤女一家揭穿了这两个骗子的老底,夺回了财产。此时,哈克发现吉姆已被卖到斐尔普斯家,便冒充斐尔普斯太太的侄子汤姆·索亚,和远道而来的真汤姆一起设法营救吉姆。最后,汤姆出示了华伦小姐的临终遗嘱,宣布吉姆获得自由。

作品以白人少年哈克和黑人奴隶吉姆结伴出逃、寻找自由为线索,记叙了他们历险的全过程,尽情描写了密西西比河粗犷豪迈、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如诗如画的美景,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沿河广大地区的世态人情和社会风貌,精心刻画了哈克和吉姆两个形象。活泼好动的哈克不喜欢呆板的教育和粗俗沉闷的小镇生活,一心想挣脱束缚,去山林荒岛过自由的生活。他对黑奴吉姆的不幸遭遇满怀同情,一路上凭自己的机智聪慧和无畏克服重重困难,让吉姆重获自由。哈克这一形象正是1 9世纪中期美国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化身。他那热情奔放的个性,乐观进取的精神,正是那一时期民族精神气质的形象写照。以朝气蓬勃的密西西比河来比喻年轻的美国民族。他怀着对民主理想的憧憬,在同愚昧落后的斗争中勇往直前。

作品的另一主题是反对种族歧视,呼吁“人人平等”。从黑奴吉姆身上体现出来的善良、忠诚和富于人性,以及他同白人少年哈克的深厚情谊,表明黑人同白人一样高贵、仁义。他们受虐待、受歧视的待遇是不公平的。黑奴制是野蛮而不人道的。吉姆最终获得自由显示出作者对借助资产阶级的仁慈解放黑奴的前景充满信心。

海明威说过:“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那就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他认为,这是美国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影响评述

马克·吐温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他终结了新英格兰作家对美国文坛的统治,使美国文学真正摆脱了附庸地位。对美国风格、美国气派的执著追求,使马克·吐温超越了一大批同时代的平庸幽默家,也对后起的海明威和福克纳这些美国文坛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当时一般的文人截然不同,马克·吐温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把民间笑话、趣闻拿来加以改造,赋予它们新的思想意义,并且把幽默和讽刺紧密结合起来,揭露现实。他对统治阶级暴政的严厉谴责和对正义的声援至今仍然振聋发聩。他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诙谐幽默的作家,他更像一位善良、诚恳、热情洋溢的知心好友,他是一位永远活在读者心中的为真理而斗争的战士。世界文苑因为有了马克·吐温而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