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天蝎座)。路德派新教的奠基人,因领导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而著称于世。他发起的宗教改革动摇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地位,为社会变革埋下伏笔。

人物档案

姓名:马丁·路德

生卒年: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出生地:艾斯勒本

国籍:德国

身份:宗教改革家

时代背景

16世纪以来,欧洲大陆逐渐形成了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中心的神权统治机构。这个权力中心虽然起着维系宗教文明发展的纽带作用,但它日益腐化,已明显成了时代前进的绊脚石。当时的德国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这种状况不仅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使教会的行为不受约束。而罗马教皇随意干涉德国内政的行为,招致了德国各阶层的痛恨,这就为宗教改革奠定了广泛而又坚实的社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马丁·路德掀起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生平纪事

马丁·路德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艾斯勒本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后全家迁居曼斯菲尔德,这里是当时的采矿中心。父亲汉斯·路德是一名矿工,经过十几年的奋斗,路德家逐渐变得殷实。马丁·路德的父亲后来又成为村议会议员,跻身于市民阶级的行列。在父母严格的宗教教育下,马丁·路德从小接受了传统的基督教的信念。1488年,马丁·路德进入当地一所拉丁语学校。

1501年春,马丁·路德进入当时德国最著名的艾尔福特大学。这所大学充满了经院哲学的味道,但同时人文主义者也经常在这里活动。马丁·路德与这里的各阶层人士频繁交往,这为他从事宗教改革奠定了必备的学识修养。

1507年,马丁·路德违背了父亲让他学习法律的愿望,进入了艾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成为修士,开始了他的宗教活动生涯。1508年秋,他在维登堡大学任教,讲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1512年10月12日,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副院长及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1515年,32岁的马丁·路德升任图林吉亚地区11所修道院的区监督。

这一时期,马丁·路德深入研究圣经,对基督教神学中圣保罗的学说反复推敲,逐步确立了“因信称义”的宗教学说。他认为人的灵魂要获得上帝的拯救只须依靠个人的信仰,无须外在的善功及教会的权威。这一学说一反天主教的救赎理论,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对社会的统治权。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借口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再度颁发赎罪券。德国到处流传着兜售者所散布的耸人听闻的宣讲内容,各地举行奢华的迎送仪式。这激起了马丁·路德极大的愤慨。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门前张贴《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谴责罗马天主教会兜售“赎罪符”的卑劣行径,公开要求辩论赎罪券问题,正式点燃宗教改革的熊熊烈火。

1520年上半年,马丁·路德提出用暴力反抗罗马教廷的设想。他发表了被称之为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和 《基督徒的自由》,这些成为唤起民众摧毁罗马教廷神权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

1521年4月,在沃尔姆斯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德皇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12月10日,教皇正式签署谴责马丁·路德为异端的训令,罗列了他的41条罪状,限定他在60天内承认错误。马丁·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当众烧毁了教皇令,几百名围观者围着火堆高唱赞主歌,又为被烧的教皇令唱起送葬曲。

1525年6月,42岁的马丁·路德与一位叛逃的修女波拉结婚。马丁·路德以这一实际行动向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挑战。

马丁·路德先后将圣经的旧约、新约从希腊文、希伯来文原本译成了德文,并于1543年成书。这一译本首先扩大了圣经的传播范围,使普通民众可以阅读,他翻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1 5 4 6年1月23日,马丁·路德亲赴曼斯菲尔德解决教派纠纷。2月18日,年迈多病的马丁·路德长眠于故土艾斯勒本,享年63岁。而他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在他死后席卷了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西欧各国的封建神权统治。

宗教改革

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路德明确断言 《圣经》的权威至上,但否认教皇的权威;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每个信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需神甫作中介,即“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他还提出了简化宗教仪式,驱逐教会势力的主张。1520年,他公开发起宗教改革,建议组织一个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

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 1524年至1525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当农民要把宗教改革发展成为一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时,马丁·路德退缩了,他彻底脱离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国蜕变成为世俗诸侯的工具。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仅在宗教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宗教改革后,一些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同天主教诸侯抗衡。到16世纪50年代,双方缔结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路德创立的新教派不仅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影响评述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垄断地位,英国、荷兰、瑞士、北欧诸国和部分德意志邦国,纷纷成立了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16世纪中叶以后,新教渐渐成为西欧、北欧、英国以及美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新教助长了欧洲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