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

他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中、西亚各国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人物档案

姓名:张骞

生卒年:?~前114年

出生地: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

身份:西汉外交家

时代背景

张骞所生活的西汉时期,中国北部地区的匈奴族尚处于奴隶制阶段。匈奴奴隶主贵族不时派骑兵南侵汉朝,草菅人命,掠夺财富。同时,又占据河西走廊(今甘肃西北部) ,迫使西域诸国臣服,使之成为“右臂”,以攻击西汉王朝。汉政府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国力大增,到汉武帝刘彻时,兵强马壮,粮食充足。为了抗击匈奴对汉北部边疆的侵扰,便决定联合游牧民族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域诸国的侵占,消除隐患。西域的大月氏,原居河西,后被匈奴击败西迁。当时有匈奴降汉者透露:“匈奴破大月氏,用其君王头做酒器。月氏西迁,与匈奴结下深仇大恨,但怨无有共击匈奴者。”汉武帝下招贤榜,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域,去联络大月氏,劝说其回故乡,共击匈奴。这时,张骞便勇敢地站出来,主动要求出使西域,以破匈奴。

生平纪事

张骞,汉中成固人,约生于西汉文帝的中后期。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以匈奴人甘父(堂邑父)为向导,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进入河西走廊。过了陇西后不久,遇到匈奴骑兵,同行一百多人全部被俘。匈奴单于担心汉朝与西域联合起来攻打自己,便将他们拘留在匈奴西部,并给张骞娶了匈奴妻子。张骞虽然在匈奴娶妻生子,但他依然不忘所负使命,“持汉节不失”。

公元前129年,张骞乘匈奴放松监视的机会,带领甘父等人逃出匈奴,直奔天山南麓的车师(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经焉耆(今新疆焉耆),沿塔里木河西行,走过龟兹(今新疆库车东)、疏勒 (今新疆喀什)等地,并翻越冰天雪地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终于来到了大宛 (前苏联费尔干纳盆地)。由于逃亡时仓促,未带上足够的干粮,一路上他们忍饥挨饿,非常辛苦。好在甘父是名神射手,靠着他所射的禽兽为食,倒也可勉强充饥。后在大宛向导的带领下,张骞等人才辗转到达大月氏。

当张骞等人历尽艰辛来到大月氏时,该国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大月氏迁到妫水以后,征服了邻国大夏(在今阿姆河和兴都库什山之间,今阿富汗北部)。这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很少受到外敌的侵扰。大月氏在此安居乐业,不想再与匈奴交战。同时,大月氏人自以为离汉极远,很难联合抗击匈奴,因此,与汉朝合作的事没有谈出结果。

张骞联合大月氏的打算落空,便渡过波涛汹涌的妫水,来到大夏的国都蓝氏城(今阿富汗的阿齐拉巴德)。只见城里街道整齐,店铺林立,商业发达,货物众多。从大夏人的口中,张骞得知再往西几千里,有一个名叫安息(即古波斯,今伊朗)的国家。安息国方圆数千里,大小数百城;居民皆耕田,种植稻麦,尤其盛产葡萄酒;商人们驾车乘船,不远千里地到周围各国去贩卖货物;货币为银制,上铸国王的头像;文字是横写在皮革上的,与当时汉字的写法不同。安息国再往西,靠近西海(今波斯湾)的是条支国(即大食,约在今伊拉克境)。张骞在安息、条支国一带考察了十年多,当地的风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元前1 2 8年,张骞等人踏上了归途。为了避开匈奴骑兵,他们没有再走来时的天山南路,而是改变路线,沿着昆仑山北麓向东行进,经过莎车(今新疆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在进入羌人居住地时,再次被匈奴骑兵俘获,又被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才乘着匈奴内讧的时机逃回长安。这样,从离开长安到返回,前后长达十三年之久,同行的一百多人中,只有甘父一人随张骞一起返回。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使命,但却打通了亚洲内陆东西交通的要道,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密切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关系,从而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张骞回到汉朝后,将旅途中的见闻上奏汉武帝,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武帝遂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大军攻打匈奴,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大军出征。因他知道何处水草丰盛,故全军供给充足。班师后,张骞因功被封为博望侯。第二年,担任卫尉的张骞与李广一道,从右北平(郡治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出发攻打匈奴。因张骞贻误战机,被废为庶人。

失爵之后,张骞建议汉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伊塞克湖一带)以断匈奴右臂,而且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也会应招而至,称臣于汉。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拜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名随从,每人各备两匹马,并携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金币丝绸,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沿途中张骞派出许多持节副使,分往各地。

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汉武帝拜他为大行,位列九卿。第二年,张骞便去世了。张骞去世不到两年,他派往各地的副使分别在当地使者的陪同下,陆续回到汉朝。从此,汉朝同西域、西亚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生活剪影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相互往来的友谊之路。而这条路的开辟者,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刚强坚毅的性格,诚恳开阔的胸怀,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张骞与丝绸之路

在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上,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正缓缓西行。这是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丰功伟绩的纪念和歌颂。

公元前138年到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通西域,开辟了中国和西方的国际陆路交通线。从此,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通过这条横贯亚洲大陆的古代贸易通道,从公元前2世纪到9世纪,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作用。

据说,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首脑人物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谁料,他比演员更引人注目,满剧场的人都把眼光盯在那件从来未见过的丝袍上。当大家知道这是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后,又是高兴,又是羡慕。此后,身着中国丝绸锦绣,成了罗马上层人物高贵和权力的象征。而中国的丝织品正是通过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传到罗马,甚至更远的地方。

事实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不完全固定,也非一条。其中以自喀什西南通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路线最为重要。喀什古称疏勒,按当地语意即为“丝绸集市”。

两汉时期,中西亚和欧洲尚未掌握育蚕取丝技术。经“丝绸之路”,商人们不仅大量贩运中国的丝织品,同时也大量西运蚕丝作为丝织原料。2至3世纪,蚕桑技术传到今新疆和田地区。据藏文《于阗史》记载,中原地区的蚕桑技术曾传布到今克什米尔一带。6世纪,波斯派遣使者沿“丝绸之路”到中国学习丝绸技术。后来,中国的蚕桑技术又传布到拜占庭和阿拉伯等地,罗马和拜占庭多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贵。且丝绸的组织和纹样对世界各国的丝织生产有重大的影响。通过这条通道,西方各国的农作物、玻璃、海西尔(呢绒)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从西汉直到明代,延续了一千五百余年。张骞也因开拓“丝绸之路”有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公元前114年,张骞在长安去世,葬于陕南(今陕西城固县西博望乡的饶家黄村),但张骞则以“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名传千古。

河西之战

张骞不仅是一位探险家和外交家,还是一位英勇的将军。第一次出使西域后,张骞因为熟悉匈奴的情况,就随军远征匈奴。他为汉军担任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寻找水源和草地,屡次为汉军的顺利进军立下大功,汉武帝因此封他为博望侯。公元前121年,为了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武帝组织了第二次对匈奴的大规模战役。张骞和李广奉命从右北平出发,策应霍去病的军队。当时,李广率四千人马先行,张骞带领一万军队作为后援。不想,李广部队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包围,激战一天之后,汉军伤亡惨重。但是李广仍旧意气风发,谈笑自若。第二天,李广重整旗鼓,再次同匈奴大军作战,可是敌众我寡,汉军已经支撑不住了。危急关头,张骞率领的后援部队及时赶到。张骞将援军分作两队,从两翼分别包抄匈奴,很快与李广部形成合围之势。匈奴王见无法取胜,只得趁机撤退。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基本解除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交通也畅通了。

二次出使西域

对匈奴战争取得胜利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汉朝和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加强和中亚、西亚各国的联系,孤立、打击匈奴在西域的残存势力,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大队人马,携带价值千万的金币丝绸和数万头牛羊前往乌孙。乌孙是一个游牧民族,生活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

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之后,通往西域的道路畅通无阻,张骞顺利到达了乌孙。当时,乌孙发生了内乱,骁勇善战的腊骄靡王已经老态龙钟。因为长子早死,他就想把王位让给长孙军靡。这引起了次子翁归靡的不满,他率军发动了叛乱,腊骄靡和军靡起兵自保,乌孙一分为二。张骞欲劝腊骄靡迁回故地、共同抗击匈奴的事被搁置下来。于是,张骞派部属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地访问考察,自己先行回汉朝。

张骞去世之后,他派往各地的部属纷纷在对方使者的陪同下,陆续回到汉朝。汉朝和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好友的关系。后来,汉朝不仅和乌孙结成了同盟,还在西域设置了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管辖。张骞未竟的事业终于完成了。

影响评述

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中国地理疆域的开拓,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他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增进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而且加深了彼此间的交流和友谊,还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打通了经新疆地区,通往中亚和西亚以至于欧洲的交通要道,使汉朝和沿途地区和国家正式建立了友好关系,互通有无,和睦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东西方的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汉朝不断派出使者前往西域以及中亚、西亚各国,而西方各国的使者和商队也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到汉朝通商。中西使者、商队相望于道,络绎不绝,甚至欧洲的商旅和使者也开始来到中国。

随着人员往来的增加,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丝绸、铁器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各国,而养蚕、冶铁、制作漆器等先进技术以及桃、杏、梨等农产品也相继传到了波斯、印度等地。中原地区的井渠灌溉法也被西域各族人民广泛使用。西域各族还非常仰慕汉朝的文化,派遣很多贵族子弟到汉朝学习,汉族文化在西域各族中广泛传播开来。同时,西域各地的许多农产品,如葡萄、苜蓿、胡桃、芝麻、石榴、黄瓜、大蒜、胡萝卜、蚕豆等也来到中原地区安家落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写的就是这样的盛况。此外,西方的毛皮、毛织品、玻璃以及名马、骆驼、狮子、鸵鸟等珍禽异兽开始出现在中原地区,而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西交流的伟大先驱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