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天秤座)。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创始人。他的艺术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点,又锐意创新,自成一派,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档案

姓名:梅兰芳

生卒年: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

出生地:北京

身份:京剧表演艺术家

生平纪事

梅兰芳,原名梅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师从时小福的弟子吴菱仙,学习青衣。1904年8月17日,他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1913年,第一次演压大轴的新排戏《穆柯寨》,轰动上海。1914年再赴上海,45天内便以22万多张票的佳绩被选为“伶界大王”,后全家迁到上海思南路定居。1920年,梅兰芳第一次在上海“天蟾舞台”拍无声电影。1927年,在北京《顺天时报》举行的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中,梅兰芳与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1930年,他第一次应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之约,拍摄有色电影《刺虎》。梅兰芳还曾多次到日本、美国、前苏联、英国、德国、意大利、埃及、印度、朝鲜等十几个国家访问演出,结识卓别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泰戈尔和高尔基等艺术大师。抗日战争期间,为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志,梅兰芳曾与叶恭绰等编演《抗金兵》。后不顾日伪的威逼利诱,蓄须明志,拒绝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48年,参加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

1949年上海解放后,梅兰芳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同年9月下旬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开国大典。1951年4月3日,梅兰芳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11月,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演出《贵妃醉酒》,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荣誉奖。同年12月出席了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回国途中到苏联莫斯科做短期访问和演出。1953年11月赴朝慰问演出,并担任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副总团长。1955年,其舞台生涯被拍摄成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1957年获国际舞蹈协会颁发的荣誉奖章,并加入该会。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其一生塑造了杜丽娘、林黛玉、晴雯、花木兰、梁红玉、白素贞、穆桂英、虞姬、杨玉环等舞台艺术形象。在五十余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还著有多篇表演艺术论文,出版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等。

1961年8月8日上午,一代艺术大师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生活剪影

梅兰芳为京剧艺术开创了新的时代,把旦角表演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胸怀爱国之心,抗战时期蓄须罢演,建国后积极要求入党,成为艺术家品质品格的典范。

梅兰芳艺名的由来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原名梅澜,字畹华,乳名群子。他8岁学艺,11岁登台,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其实,梅兰芳是他的艺名,他16岁那年才得此名,而从此梅兰芳的名字也蜚声海内外。

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同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把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眼前见到的这样绝伦剑技,实在是平生少见。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将来必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

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今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梅兰芳变成了他的艺号,进而成为京剧艺术史上一个不朽的名字。

养信鸽练眼神

梅兰芳青年时就喜爱养鸽,常常乐此不疲。他养鸽不仅是为了娱乐,更从其中发现很多益处。原来,梅兰芳眼睛有些近视,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也不太灵活,这对京剧演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生理缺陷。他早年学艺时,就在表现角色眼神时很不理想。而养鸽放飞时,需要极目注视高空中的鸽群,随时追逐观察鸽子飞翔的情况。就这样,通过几年的养鸽,梅兰芳把自己的眼睛练成了一双目光炯炯、精气内涵的俊目。此外,养鸽须早起开笼放鸽,能够呼吸新鲜空气,对肺部也有颇多益处。为了引飞鸽,还需不断挥舞一根丈把长的竹竿,无形中锻炼了胳膊,增强了臂力,为他的身段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形体基础。

蓄须罢演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阴谋筹建傀儡满洲国,曾多次派人请梅兰芳前去演戏,以示“庆祝”,梅兰芳屡次严辞拒绝。出于无奈,梅兰芳全家迁居上海。为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志,梅兰芳与叶恭绰等一起编演了《抗金兵》,又把 《易鞋记》改编为《生死恨》。1938年,梅兰芳迁居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沦陷,当时梅兰芳未及撤离。一天,日军侵港司令酒井派人强行将梅兰芳接去,为他演出。当他见到梅兰芳时,发现他唇边蓄满胡须,便惊讶地问他为何留须。梅兰芳回答说:“我的年岁大了,扮相、嗓子都不如以前,现在应该是退出舞台的时候了。”酒井无奈,终于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又有一次,在酒井举行的茶会上,许多新闻记者想把梅兰芳和酒井握手的镜头抢拍下来,用作宣传,梅兰芳都机智地避开了镜头。以后,日军几次请梅兰芳演出,他都以牙痛或身体不适为由断然回绝。

1 9 4 2年秋,大汉奸褚民谊突然来访,提出请梅兰芳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圣战”一周年纪念。梅立芳立刻严词拒绝。日军见软的不行,就出面胁迫,勒令梅兰芳必须参加演出,否则军法从事。后来,在朋友献计下,他请医生为他打了一针预防伤寒病的药,顿时使体温升高到近40度,经日军军医检查,确实患有“重病”,才算作罢。

1945年8月8日,抗战胜利的消息一经传出,梅兰芳高兴得当天就剃掉了唇髭。不到两个月,他就在上海重登舞台为国民献艺。那时,他已经52岁,蓄须罢演亦长达五年之久。

梅兰芳入党

1959年初春的梅宅书房里,梅兰芳十多天来一直伏案认真书写,他神态凝重,融合着书房里的色调。梅夫人曾几次问他:“何不请秘书笔录或整理呢?”梅兰芳郑重答道:“不行,唯独这篇不能请人代笔!”原来,桌上厚厚的一叠文稿是他亲笔撰写的《入党申请书》。其实,早在解放初期,梅兰芳到上海演出时,陈毅同志就曾同他促膝长谈,希望他做一个“党员艺术家”。当梅兰芳积极投身抗美援朝的京剧义演时,周恩来总理也曾亲切地对他说:“你应该入党了,党需要人民艺术家!我表个态吧,周恩来愿意做你的入党介绍人。”1959年3月 16日,经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支部大会讨论并投票,一致通过梅兰芳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1日,梅兰芳宣誓入党。梅兰芳入党后,在政治上尤为严格要求自己。一次,他出席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身体欠佳,领导批准他次日不出席会议。他返回住宅后,收到一封匿名信,恐吓他说,如果胆敢出席次日的会议,小心脑袋!梅兰芳不以为然,第二天特意抱病出席了大会。

艺术成就

梅兰芳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梅派”艺术。和其他流派的创造者一样,梅兰芳先是走承师之道,而后在承师的基础上,自己锐意创新,在唱、念、做、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形成了梅派的独特风格。此外,他在表情、服装、音乐舞台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都对京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唱方面,梅兰芳嗓音脆、亮、甜、润、宽、圆俱备,而最难得的是既甜又宽。嗓音甜而不宽,只是一般的好嗓子,梅兰芳的嗓音之宽恰到好处,给人绕梁三日之感。他的唱法可以说无腔不新,其中打破樊篱的“南梆子”唱腔是前人没有的,而且在“南梆子”中加“哭头”, “南梆子”转快流水以及反四平调,更是梅派的首创。其唱法的革新之处,还在于揉化无痕,又都结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给予不同的处理。例如,同样是一句唱腔“哎呀儿的娘啊”,《春秋配》里的姜秋莲使高腔如绛云在霄,《御碑亭》里的孟月华则似落花委地,摇曳纡折。

一个是少女,一个是少妇,由于身份不同、情况不同,唱法也就不同。至于在 《生死恨》、《凤还巢》、《洛神》等很多梅派剧目中,梅兰芳所创造的优美动听的二黄和西皮的慢板、原板、二六及快板的唱腔,都给旦行声腔领域以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并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梅兰芳的念白抑扬顿挫,句读分明,越是高音,越是甜润,例如《女起解·会审》的“苦哇”,就是明显的例子。

在《宇宙锋》金殿骂秦二世一段中,他的念白中包含喜、怒、忧、思、悲、恐、惊各种情绪,同时做到了手、眼、身、法面面俱到,精彩绝伦。梅兰芳的做工身段基本上继承了其师王瑶卿的风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他在表现身段时糅进昆曲的风格,令人感觉到花团锦簇,目不暇接。如,他演《宇宙锋》中“脱绣鞋”的蹲身做工,以及 “摆摆摇”的身段,即包含了昆曲《南柯记》中《瑶台》的身段。《生死恨》中,韩玉娘有一个滑步动作,他运用了挺身突起大转身的舞姿,就是取自昆曲《思凡》的身段。梅兰芳的古装歌舞剧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曾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舞蹈,有绸舞、镰舞、剑舞、盘舞、袖舞、拂尘舞等,很多都源自于昆曲。《贵妃醉酒》中,“闻花”、“卧鱼”、“叼杯”以及醉眼、醉神、醉态、醉步等,都被梅兰芳演绎得传神到位,也是他精研身段的表现。

在“打”方面,由于梅兰芳的行当是旦角中的“花衫”,其打法便与武旦、刀马旦不同,要求干净、准确、漂亮。梅兰芳演的《虹霓关》、《白蛇传》等剧目,都做到了这一点。《虹霓关》中的“对枪”是武中寓舞,《白蛇传》中《水斗》一折的开打,是从婀娜旖旎之中显示出矫健,并非表现勇猛。他还把昆曲中的舞蹈糅合在武打之中,如梅兰芳演的《抗金兵》,就和一般的刀马旦不同,其中 “起霸”、“水战”等场面的舞打身段熔昆、京、舞、武于一炉,大大丰富了“打”工的表现力。概言之,梅派的打以“率”、 “美”为主,是舞、武的结合,开创了全

影响评述

梅兰芳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梅派传人多达百余人。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 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极高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中国京剧艺术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