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晋朝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风靡于世,被后人尊奉为“书圣”。他不但以革新书法闻名于世,而且也因毕生献身于书法艺术,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流芳百世。

人物档案

姓名:王羲之

生卒年:303年~361年

出生地:琅琊临沂(今属山东)

身份:东晋书法家

生平纪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南渡,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东晋的丞相,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307年,临沂王氏举族南迁,前往建康,王羲之也随家人离开临沂。

王羲之自幼好学,尤喜书法。他入仕后,初任秘书郎,继任征西将军、江州刺史。朝廷中很多公卿大臣都爱惜他的才干,屡次召其为侍中、吏部尚书,但王羲之均婉辞不就。后在扬州刺史殷浩的劝说下,他就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 “王右军”。

王羲之为官时,主张实行清明政治,后因与王述(当时的朝官)不和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专心研习书法。王羲之少年时就曾经师从卫夫人(卫铄)学习正楷,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形成妍美流变的新体。王羲之辞官后更加专著于书法研究,最终成为一代大家。他的书法兼备诸体,尤善正书、行书,字势雄奇而多变化,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也因此享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的书迹刻本甚多,多散见宋代以来所刻的丛帖中,行书保存在唐代僧人怀仁集书《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真迹无存,唯有唐代人双钩廊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等帖;其 《兰亭序》更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被后人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生活剪影

王羲之博才广艺,以书法成就著称。其实,他还有很多妙趣横生的生活轶事流传下来,东床快婿、羲之爱鹅的故事都为人津津乐道。

东床快婿

东晋太尉郗鉴很是爱才,希望给女儿选择一个优秀的夫君,便派人到王导家选婿。王家子弟听说后,一个个精心打扮,然后稳坐学堂,等待来人选中自己。他们表面看似专心读书,饱有才学,其实都早已心猿意马。此时,王羲之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像平常一样随便,躺在东边的床榻之上静静思索,时而又起身认真研习书法。他袒胸露怀,全然不顾自己衣冠不整,还不时大嚼烧饼。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如实禀报给郗太尉。郗鉴听了回报,偏偏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颇感兴趣。他向王导详细询问了王羲之的情况后,高兴地抚掌笑道:“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啊。”原来,他觉得王羲之不问身外之事,专心书法研习,将来必定成才。“东床快婿”一词也正源于此。

羲之喝墨汁

王羲之酷爱书法,练字时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只要他一拿起笔,身外之事就全都抛到脑后,常常废寝忘食。有一次,他整日习字,从早到晚都未进水米,夫人端来了饭食,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也顾不得吃上一口。不知不觉,雄鸡报晓,他才感到肚子的确饿了,便随手抓起一个馒头,蘸着旁边的豆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着吃着,他忽然觉得对刚才落笔的一个字不满意,于是一边用馒头蘸着“豆酱”咀嚼,一边继续练字。这时,夫人走进来劝他休息,一见王羲之就大笑起来。原来,王羲之聚精会神练字,把馒头伸到了砚池里,错把墨汁当成豆酱沾着吃了。王夫人笑着拿来铜镜,王羲之一看,只见自己满嘴都是乌黑的墨汁,也不由得哈哈大笑。 

王羲之断案

王羲之任太守时,断过不少奇案。一天,有一个年轻人来告本地乡绅。原来,年轻人的父亲病故前,该乡绅答应给他家一块荒地,言明只需一壶酒的谢礼。可父亲过世两年后,那乡绅找上门,索要“一湖酒”的谢礼。把一壶酒变成一湖酒,谁能偿还得起?王羲之听罢,先打发年轻人回去,然后来到乡绅家中。那乡绅原是王羲之的旧相识,曾多次向王羲之索求书法,一直未果。这一次,他见王羲之亲自上门,大喜过望,交谈中多次提到恳求墨宝一事,王羲之这次慨然允诺。乡绅好不高兴,连忙问报酬几何。王羲之说自己平生爱鹅,只求“一活鹅”作润笔之资。乡绅应允,王羲之便当堂写书法一幅,乡绅言明次日交鹅。

第二天,乡绅提着一只活鹅前来,不想王羲之勃然大怒道:“昨日言明‘一河鹅’,为何今日只送来一只鹅?”乡绅忙辩解道:“大人,鹅向来论只计数,或十只,或百只,哪有论 ‘河’的道理?”(此地方言“河”与“活”同音)王羲之一拍惊堂木,写下判词: “鹅不论河,酒岂论湖?”写罢言道: “来人,将此人拉下去重杖四十!”乡绅这才明白过来,连忙叩头认罪。听候公断的年轻人没想到此案断得如此干脆,惊喜异常,当地百姓也都称赞王羲之是贤明的好太守。

白鹅换书

王羲之爱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中执笔、运笔的道理。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形体矫健,羽色洁白,煞是好看。王羲之不知不觉看得出神,对这群白鹅非常喜爱,便想把它们买回家去。于是,王羲之询问河边道观的道士,希望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 “倘若您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其实,这名道士久慕王羲之的大名,早想求一幅墨宝,可是不得相见。他听说王羲之爱鹅,就在溪边养了一大群白鹅,专等游历绍兴的王氏父子到来。王羲之果然禁不住“诱惑”,以书易鹅,两人最后皆大欢喜。

艺术成就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启蒙,七岁时即小有所成。王旷善行、隶书;王擅长书画,王僧虔 《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唯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画学熏陶,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卫烁师承钟繇,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和卫氏数代习书之法。《唐人书评》中载有“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的词句。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略带妩媚之感和隐隐古风,是有深厚根源的。

王羲之的书法富于创造性。他学钟繇,又能融会贯通,不拘泥于前人;他学张芝也尽得其精髓。他对张芝草书 “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 “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他推陈出新,其草书浓纤折衷,行书遒媚劲健,都创前人未有之境界,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原因所在。

王羲之书法既有健朗洒脱而不失妍美的外在风貌,又有丰厚的内在境界。晋代玄学盛行,崇尚老庄,因此,他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必然受其影响。王羲之辞官归隐后,遍历山川,又泛舟大海,远采药石,接纳自然万物之美,然后印证于书法之中,正如《书断》所说:“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 《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 《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虽然只有二十四个字,但仍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可见其艺术水平之高。

提到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时,《兰亭序》不可不说。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在绍兴兰亭行“修禊”之典(一种驱除疾病和不祥的集会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著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王羲之微醉作文,写得潇洒自如。据说他酒醒后想再写此文,却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当时的水平了。《兰亭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全不相同,各具特色风采,一时传为佳话。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流传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影响评述

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书的影子,稚拙古朴。王羲之则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隶取妍,笔法上中锋侧锋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体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缓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

王羲之书法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审美追求。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取决于自身的审美意识,而审美观念的建立,又直接受到时代风貌的影响和制约。王羲之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而精神上极为自由解放,也最富于智慧和热情。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追求个性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古拙浑朴向妍丽飘逸转变。王羲之是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他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审美要求,大胆突破自秦汉以来的肃穆、庄严、整齐、古拙,创造了极富神采的”王体”。王羲之精通行草,尤善行书,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给人以静美之感,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其代表作品《兰亭序》的原迹虽然在650年失传,但王羲之的字体对后来中国书法的发展却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此作落入唐太宗手中,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使“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书法名家的临本传世。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王氏一族对书法的贡献远远不仅限于王羲之。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天资极高,善于革新,创造上下相连的草书,其媚妍甚至超过了父亲,与王羲之并称 “二王”。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都是当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各自的成就都对后代书法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的书法对古今中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临摹王羲之的名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頫、黄道周、王铎,清刘墉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拜。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书法家对王羲之一直崇拜之极。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频繁东渡日本,对日本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日本乃至亚洲书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