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

清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他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精心构撰巨作《红楼梦》,其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人物档案

姓名:曹霑

卒年:约1715年~1763年

出生地:江宁(今江苏南京)

身份:清代小说家

生平纪事

曹雪芹,名霑,字芹圃,号雪芹,又号芹溪、梦阮。始祖原是汉人,明末入满洲正白旗。其祖上曾是清皇室贵族多尔衮的家奴,多尔衮为摄政王后,曹家为此成为内务府上旗包衣(即为家奴)家世。之后,曾祖曹玺成为顺治帝的亲信侍臣,曹玺的妻子为皇三子玄烨的乳母。玄烨即位成为康熙皇帝后,大大地提高了曹家的政治地位。1663年,曹玺被任命为江宁(今南京)织造监督,不仅负责掌管皇帝及宫内所需的各种织物的织造、采购、供应等事宜,而且康熙五次南巡,有四次以他家为行宫,声势显赫无比。曹玺死后,其子曹寅继任,之后继任的是曹颙、曹頫兄弟。曹頫即为曹雪芹之父。曹家世代为官,所以曹雪芹从小就过着“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可称得上是封建社会里上流阶层的一个公子哥儿。

但在曹雪芹出生前后,由于宫廷内部的倾轧、斗争,康熙的儿子们在其死后争夺皇位,曹頫也卷了进去。等到胤即位成雍正帝后,他借口曹頫在江宁织造任内累年失职亏空,削去曹頫江宁织造的官职,又抄没了其家产。曹家受此重大打击,从此开始衰颓。曹頫只好带领全家从南京回到北京。那时曹雪芹尚在幼年时期。

在京之初,曹家靠着稍稍留下的房产田地勉强度日。乾隆继位后,照例进行普遍的封赏和赦宥。曹寅、曹頫做织造时的多项亏欠也列入宽免之内。随着曹的被释放以及京中亲戚的接济,曹家经济状况略有好转,在新皇帝嗣位的政局下又稍稍“中兴”,但比起当初还是有天壤之别。那时曹雪芹大约13岁左右。

乾隆初年,又发生了一次详情不明的变故,曹家彻底败落,子弟们沦落到社会底层。曹雪芹最后结束他的公子生活时,大约已十六七岁。曹家兴隆衰替,在曹雪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可怖的印象。他开始对整个封建社会发生了怀疑和憎恶,再加上他后来饱经沧桑的经历,使他决心要用文学形式来抒发他满腔的不平和愤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曹雪芹性格豪放,胸襟开阔,又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传说他年轻时代也曾有过一段仕途的经历,有人说他是 “贡生”,也有人说他是“举人”或“孝廉”,还有人说他做过内务府堂主事、侍卫,在宗学当过差以及别的什么官职。实情究竟如何,由于材料阙如,目前难做定论。但他的身份不像祖上那样显赫是可以肯定的。

由于曹雪芹的祖上世代为官,且都为文学名流,尤其是他的祖父曹寅还当过康熙的“侍读”,对经史有相当的研究,又擅长诗词,在文坛上颇负盛名,所以曹雪芹自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再加上他“善谈吐,风雅游戏”,因而从年轻时就学得各种才艺,诸如金石、字画、风筝、纺织、医学、烹调、工艺、印染、雕竹都是他所爱好并擅长的。他的诗也写得很出色,他的朋友曾赞他“诗胆昔如铁”、“诗笔在奇气”。他画的石头,朋友敦敏曾道:“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橼笔,写出胸中块垒时。”这几句诗不仅是对曹雪芹艺术造诣的赞颂,也是对曹雪芹性格的真实写照。这一性格在《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深切体会到。

由于曹雪芹才气横溢,又有一副 “傲骨”,所以他不肯甘居人下,为封建统治阶级役使。为此,大约在1754年前后,他毅然离京出走,居于北京西郊的一个荒僻山村里。尽管这时一家人已经陷入“蓬牖茅橼,绳床瓦灶”的困境,生活上“举家食粥酒长赊”,甚至“饔飧有时不继”,要靠借债和友人接济度日,困难和折磨一个一个而来,但都被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即使在他写《红楼梦》的过程中,不幸丧妻,爱子夭折,在悲伤使他成疾,贫病无力求医的情况下,他还是继续着他的艺术生命,“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尽心血。在1764年除夕,富贵人家炮竹迎春之时,曹雪芹 “泪尽而逝”,悲惨地离开人世。

生活剪影

对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世人一直在努力追寻关于他的点点滴滴。 《红楼梦》的震憾力太大了,以致人们情不自禁地想探个究竟:少年的曹雪芹是个什么样?他的生活是否真的如《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那样?晚年的曹雪芹生活又如何?《红楼梦》中究竟有几分他的影子?或许从两个生活片断中,我们可以窥视其中的一点点。

不守礼法的少年

曹雪芹七八岁时,家里给他正式设馆读书,学习《四书》、《五经》。《四书》、 《五经》被尊为古圣先贤的经典,讲的是封建阶级“治国平天下”的深奥道理。曹雪芹从内心里对这些枯燥乏味的玩艺儿厌烦,却十分神往爷爷大书库里那些前人的诗集、文集,美妙的词曲歌赋,动人的戏剧小说。有时候放学,甚至是逃学,他就一个人偷偷钻到书库里躲起来,什么屈原、庄子、嵇康、阮籍,往往一读就是一天。有时候,他悄悄地从书库把自己心爱的书拿出来,找个幽静的地方,一边读,一边和书里面的人物说话儿。读书入了迷,连吃饭都会忘记。

有一回,他从藏书的大楠木格橱里偷偷地拿出一部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躲到假山背后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到动情地方,他好像变成了剧中人物,时而唉声长叹,时而引吭高歌。读到《游园惊梦》一场时,就听见他学着昆曲的调门儿轻轻哼唱出声儿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残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他深深为杜丽娘和柳梦梅纯洁高尚的爱情所感动。读到杜丽娘“感梦而亡”时,他竟禁不住失声大哭起来。正巧,他的叔父由西园经过,听到传来的哭声甚是奇怪,便命人四下找寻。结果发现,竟是自己的侄儿在这里读“闲书”着了魔,发起“呆”来。见到这般情状,父亲曹頫不由分说,叫家人将他拉回厅内就是一顿痛打,大骂曹雪芹是“不成器的东西”、“贱胎”。直到祖母李氏赶来,曹雪芹才算得了救。曹雪芹投在奶奶的怀抱里,只觉得委屈极了,他心里说:“爷爷的藏书,我读了有什么错呢?”

风筝情

1754年除夕,达官贵人家里张灯结彩,准备过年。曹雪芹家却清锅冷灶,儿子不时地喊饿,可家里只有一点粮食准备过年。正在这时,曹雪芹的老朋友于叔度来了。于叔度青年的时候从军,不幸在战争中失去了右腿,病残无依,流落京城。他本靠卖画为生,可是年景不佳,人们没有闲钱买字画。于叔度家一连三天接不开锅,万般无奈,才来找好友曹雪芹。尽管曹雪芹自己也是捉襟见肘,但他生性豪爽,又笃于友道,就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给了于叔度。于叔度知道曹雪芹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心里感激不已。曹雪芹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宽解地说:“不妨事,我再想想法子去。说实在的,朋友有求,自当倾囊相助。不过,这些年的光景,我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我看得想法子帮你谋个求生之路。”交谈间,说起京城近况来,于叔度忿忿地说:“咱们这些本分人家,穷得揭不开锅。可我听说某王府一位贵公子,为购买一只风筝,一掷就是数十两银子。唉,若有这一半银两,也足够我们这些人家一年半载的生活用度了。”曹雪芹听了这番话,顿时觉得眼前一亮,他高兴地说:“我这里就有扎风筝的竹骨和纸张。于兄,咱们说干就干。我帮你扎几只时新样式的风筝,你不妨带回城里去试卖。”曹雪芹这人手巧心灵,又是丹青好手。剔竹、裁纸、裱糊、绘画,用了两天一夜时间,终于扎制出了四只分别绘有鹰、燕、鱼、蟹的大风筝,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他让于叔度回城去卖。过了五六天,于叔度又兴冲冲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原来,他带进城里去的那几只风筝,刚在小市上摆出,就围上来了很多人品赏、赞叹。有几个纨绔子弟争相购买,结果把价钱抬了上去,竟卖了三十两银子。见到曹雪芹,于叔度便解下腰间的褡裢,说:“芹圃,你真乃妙人!卖风筝所得,当共享之”自此,于叔度便以曹雪芹传授给他的扎糊风筝技艺养家活口,生意日益兴隆,后来还在宣武门外菜市口租了一间门面扎售风筝,很有了一点名气,人们都亲昵地称他“于瘸子”或“风筝于”。后来,在于叔度多次催促下,曹雪芹用了近两年时间,编定《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其中有各式风筝的彩图,有用浅显的近似于顺口溜的韵文形式编写的扎、绘风筝的歌诀,为后世风筝工艺留下了宝贵财富。

文学成就

在饱经人世的沧桑之后,曹雪芹把郁结的情感、悲剧的体验、诗话的精神、卓越的才华全部熔铸到一部呕心沥血的旷世奇书—《红楼梦》里。《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巨作。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其中包含了曹雪芹自身家族和个人背景以及他对人生的认识,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

红楼梦》的全部故事情节是在贾府的衰败史上展开的。小说开头的十几回层层推进地表现了贾府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令人目眩的富贵豪奢,但就在这烈火烹油似的繁华景象中,透出了它不可挽救的衰败气息。钱财方面是坐吃山空;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没有一个胸怀大志、精明强干。这个大家族最后终于不禁外力的一击而彻底崩溃。按原作的意图,生长于“温柔富贵乡”的贾宝玉流落为乞儿,巧姐沦落为妓女。曹雪芹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性,描绘出一个贵族家庭的末世景象。

红楼梦》写了一场由女性的光彩所映射出的人生幻梦,又正如作者以 “悼红轩”为书房名所暗示的,《红楼梦》写的是对由女性所代表的美的毁灭的哀悼,但是女性的美好、爱情的可贵,却是作为以男性为代表的社会统治力量和正统价值观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所谓 “美的毁灭”,也不仅是难以预料的命运变化所致,而更多的是由于后者对前者的吞噬。在描写爱情故事的同时,作者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深入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冲突,从而赋予这部小说以深刻的意义。

红楼梦》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曹雪芹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藉,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内蕴及其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在八十回的篇幅中,有上百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活动,而无不各具一种个性,自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光彩。哪怕是出场很少的人物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足以显示作者的才华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从整部作品来看,《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 《好了歌》及其注解就是人生悲剧的主题,贯穿其中的是人生无常:荣与辱、升与沉、生与死都在急剧的变化中。虽然 《红楼梦》始终笼罩着一种宿命的伤感和悲凉,但也始终未曾放弃对美的理想的追求。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曹雪芹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痛苦地为尘世悲洒辛酸之泪,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对入世的耽溺和对出世的向往,写出耽溺痛苦人生的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包括黛玉在内的寄托着作者感情和人生理想的女性,在小说中逐一走向毁灭—有的被这腐败没落的贵族之家所吞噬,有的随着这个家庭的衰亡而沦落。由女儿们所维系着的唯一净土也不能为现实的世界所容存,所以《红楼梦》终究是梦。在作者的描述下,这个现实世界毁灭人的价值,毁灭美的事物,最后只剩下梦幻一般的对于美的事物的执著怀想。但这种执著怀想给后世留下了深长的感动。

影响评述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由鲜花似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鲁迅先生曾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条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就在这一过程中深切地体会着人生的悲凉和世道的无情,对人生对社会对世情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深切感受,而旷世奇作《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对人生最真切的抒写。 《红楼梦》在乾隆中期就已经很流行,手抄本开始出现在北京的庙市上,并很快传遍全国,甚至流布海外。到嘉庆初年,已经出现“遍于海内,家家喜闻,处处争购”的盛况,甚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惘然”的说法。从《红楼梦》问世以来,评、题、图、咏,真是汗牛充栋;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不胜枚举。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后世,历来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更是日见繁盛,知名的红学学派有评点派、索隐派、新红学派。甚至有人评价说:“曹雪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比之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都毫不逊色。而世界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或者说是还没有任何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能像《红楼梦》这样,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红楼梦》是曹雪芹对中国、对世界文学宝库最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