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

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被历代中外军事家尊奉为“兵家之祖”,其丰富的军事经验、卓越的军事理论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军事财富。

人物档案

姓名:孙武

生卒年:约公元前5世纪

出生地: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

身份:春秋末期军事家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丰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征伐战争此起彼伏,给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在这种纷乱的社会环境下,一批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应运而生。他们希望凭借自己的思想理论和独特的方式,平定社会的纷乱不安。思想家如老子、孔子;政治家如范蠡、商鞅;军事家则要首推孙武。在特定的环境中,孙武凭借卓尔不凡的军事天赋,丰富翔实的教战经验,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兵家之祖。

生平纪事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其祖先都是齐国名将。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加上当时战乱频繁,从小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当时,孙武生活的齐国内乱不止,几大家族争权夺利,纷争不休。孙武无意卷入到无谓的家族斗争之中,大约在公元前517年左右,他离开乐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的事业就在吴国展开。

孙武来到吴国后,结识了伍子胥,与之结为密友。但这时的吴国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孙武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他一边灌园耕种,一边潜心兵法研究,终于著成兵法十三篇。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于是决意伐楚。伍子胥便趁机保举孙武为将。孙武以所著兵法觐见。吴王读后,赞叹不已,并让孙武以后宫妃嫔试以演练。孙武的军事才华得到初步展现,吴王遂拜孙武为将。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地提高。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孙武和伍子胥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舒国。随后,孙武又制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在与楚的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孙武、伍子胥指挥训练有素的三万精兵,乘坐战船,沿淮水而上,直奔蔡国与楚国的战场。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在不放弃对蔡国围攻的同时,调集主力,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孙武又在三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三千五百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孙武以三万军队攻击楚国的二十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这就是著名的柏举之战。

吴王阖闾去世后,太子夫差继位。孙武和伍子胥继续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的大业。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十万精兵迎战于夫椒。在孙武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山。吴国对越国的军事行动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南方逐渐取得霸主地位。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 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 482年,夫差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后盾,争得霸主地位。孙武虽没有直接参加这两件事,但在此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贡献。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兵法十三篇,使其更臻完善。此后,不知其所终,只有《孙子兵法》一书流传后世。

生活剪影

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已为后人所了解。虽然史书中关于孙武的其他事迹记载不甚详细,但疲扰楚军和吴宫教战的故事却为后人传颂不已。

吴宫教战

吴王阖闾即位后,一心想扩充军备,伐楚复仇,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孙武受好友、时任吴国大臣的伍子胥推荐入宫,并把自己撰写的兵法十三篇呈献给吴王。吴王看完兵书,赞不绝口,却不知孙武能否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于是便问他说:“你的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指挥队伍吗?”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将一百八十名宫女召到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

孙武将这一百八十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分派巳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宣讲完,孙武问道:“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要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巳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先生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全消,便拜孙武为将军。

疲扰楚军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先后灭掉归附楚国的小国舒国和钟吾国后,想趁机大举攻打楚国。孙武却认为,楚国疆土比吴国大,人口比吴国多,尽管国力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但军事实力仍然很强大;而吴国连年打仗,军资消耗过大,应该等待更好的机会。孙武建议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骚扰楚军。吴王采纳了孙武的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吴军就派出一支部队袭击楚国边境。楚王不问敌军虚实,总是派大批军队迎战。可是等楚军出动后,吴军便往回撤。楚军一从边境回撤,吴军的第二支部队随即又攻入楚国边境。吴国这样轮番袭扰楚国长达六年时间,致使楚国军队疲惫不堪,人力物力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吴国则在两国对峙中完全占据了上风。

思想成就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军事思想,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 《孙子兵法》最著名,较全面地体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子兵法》共六千余字,十三篇,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全书总结了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有关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孙武虽然是位军事家,但他并不主张轻易发动战争。他认为,战争是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因此发动战争应该谨慎。孙武特别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认为最好的策略是以政治谋略化敌于无形,其次是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敌人,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武力解决问题,一般轻易不用。这种谋攻思想对现代战略家们启发极大。

如果非打不可,作为决策者和指挥者,必须首先把握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战略要素。而对待战争,应有备无患,常备不懈。统治者应采取顺应民心的政策、措施,使百姓安居乐业,与君主同心同德、生死与共,从而保证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

孙武特别重视将帅的素质,认为具备“智、信、仁、勇、严”这五个条件的人才能做将帅。在治军思想上,孙武提倡文武兼施,赏罚并用。在作战原则上,主张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出奇制胜、因敌制胜。

孙武很重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是孙武指挥作战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内容之一。他说:“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既然“我众而敌寡”,胜利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

孙武还提出要回避攻城作战。他认为攻城作战是最不合算的,打造攻城器械要三个月时间,修筑工事又得三个月,而且不做好万全准备,贸然攻击,死伤将会多出三分之一,城池还未必能攻下。所以,“攻城则力屈”,“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武一贯主张速战速决。他说,十万之师,日费千金,战争拖延得久了,不仅耗费财力,而且“钝兵挫锐”,即日子久了,士兵的斗志也就被消磨掉了,所以,“兵贵速,不贵久”。因此,孙武提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思想,即要打速战速决的进攻战。

孙武还提出了很多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言,诸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击虚”、“出奇制胜”、“穷寇勿追”等等,这些几乎都成了几千年来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座右铭。

影响评述

纵观孙子一生,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人类留下了《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军事著作。他的军事理论以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深,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军事学名著。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战国时《韩非子·五蠹》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孙子兵法》说: “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学科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三人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子兵法》在国际上的流传也日益广泛。公元七、八世纪首先传入日本, 1 5世纪传入朝鲜,1 8世纪传到西方。 1772年,巴黎出版了第一部《孙子兵法》法译本。迄今,已有日、法、俄、英、德、朝、意、越和希伯来等十几种文本。《孙子兵法》流传国外后,首先对日本的军事思想家有过深刻影响,日本研究《孙子兵法》的专著就有五十多部。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和冲突中,孙子的作战谋略和方法亦为国外军事家所推崇。核武器问世后,西方有识之士借助于《孙子兵法》,不断完善其核威慑理论。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各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着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还有些国家把它列为军事院校的必修课程。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长约翰·柯林斯在其所著的《大战略》一书中称:“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

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最宝贵的财富,认真挖掘、善加运用这一财富是我们对祖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