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晚清最后一位集传统文化之大成者,又是洋务运动的最早发起人,在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方面均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物档案

姓名:曾国藩

生卒年:1811年~1872年

出生地:湖南湘乡(今湖南双峰县荷叶镇)

身份: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

时代背景

乾隆后期,清朝统治的衰败已现端倪。嘉庆时期,清朝由康乾盛世转而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西方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使清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旧梦中惊醒过来;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带来了致命地打击。在清政府危难之时,曾国藩被重新启用,在湖南招募湘勇,组织团练,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同时,他又与维新派官员办洋务,练新军,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清政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复苏局面,并成为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

生平纪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之后直到1843年,曾国藩接连任侍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师从太常寺卿唐鉴,精研义理之学,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治世。1852年,太平军自广西进入湖南,清廷为此十分惊恐,便命令两湖督抚等地方官员劝谕士绅,组织团练。曾国藩此时正在原籍为母亲守孝,他接到清廷的命令后,立即前往长沙,辅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他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领,成立了一支新的地主阶级武装—湘军。 1854年初,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极力攻击太平天国起义,并会集了湘军的水陆军队一万七千多人,准备攻取湘潭。他还亲自指挥水师攻打长沙以北的靖港,结果初战失利,光丢失、被焚的战船就达三分之一。曾国藩羞愤交加,欲投河自尽,被随从救起。之后,他重新整顿军队,准备再次攻打岳州。1854年10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陷湖北武昌,被清廷任命为湖北巡抚。后因势力太过强大,清政府廷担心他拥兵自重,遂解除了巡抚一职,以后长期被任命为侍郎,虚职带兵。在与太平军交战的几年间,曾国藩的命运几经沉浮。1858年6月,曾国藩接到朝廷命令负责浙江的军机事务。他不顾清廷令其增援闽、川,以消灭太平军石达开部的命令,坚持进攻天京(太平天国都城,今江苏南京)外围屏障,断其芜湖粮路的侧路,派其弟曾国荃率部兵分几路向太平天国安徽的基地进发。1 8 6 0年,清军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后,朝廷加封曾国藩为兵部尚书、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去江南督办军机事务。至此,曾国藩将兵权和地方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被镇压,从此彻底解除了清政府的心腹之患。曾国藩也因此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被封为太子太保衔,赐一等候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作为朝廷重臣的曾国藩,还是兴办洋务的主要倡导者。鸦片战争后,受时局的影响,曾国藩由宋明理学的信仰者转变成一个要求“自强”的洋务派大员。他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就开始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并在上海创建了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枪炮、战船。他还同李鸿章联名上奏,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为中国培养国内急需的新式人才。1870年 6月,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在处理天津发生的教案时,因屈从法国势力,不惜违心地大肆惩办中国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使他由“中兴名臣”变为“卖国贼”。至此事之后,曾国藩的政治生涯日渐黯淡。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由于重病缠身,加上长期的精神抑郁,病逝于两江总督衙门,终年62岁。朝廷追赠其太傅衔,赐谥号“文正”。

生活剪影

关于曾国藩的一切,日益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从一介书生而成为统领群雄的军事将领,领导洋务运动的领袖,从一个不甚得意的小吏而为中兴晚清的核心重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关于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处世哲学、治家家训更成为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对于这一切,我们无法一一剖析,只能通过一两个生活故事略窥一二。

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人的一生如果结交到好朋友,就可以患难与共,相互砥砺,不仅可以成为情感的慰籍,也可以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曾国藩的处世经可以说是他广交朋友的处世经。他的立功、立言、立德也可说是在朋友的相互砥砺和影响下取得的。因此,他深刻地领会到了人生择友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为学中,还是在事业上都时时注意广交益友。这一点在他十三年的京城生活中就有充分体现。他的友人刘传莹,专攻古文经学,精通考据。曾国藩通过与刘传莹的交往,大大弥补了自己古文字上的不足。 1846年,曾国藩在城南报国寺养病,趁机向刘传莹请教古文经学与考据。刘传莹也正因为自己只在古文经学方面有造诣,而其他学术薄弱,遂向曾国藩请教理学。于是,二人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成为至友。曾国藩通过与刘传莹的交往,拓展了学识,在学术领域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他在给同乡好友刘蓉的信中,表达自己在学术上的见解和志向时说:“于汉、宋二家,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为文复臻于无累”。

不计门户,取长补短向来是成功的方向。何绍基,字子贞,精通书法,擅长吟咏。曾国藩与其交往中,觉得何绍基所长正是自己的不足。从此以后,他非常重视写作和赋诗。另外,他还经常与吴廷栋、何桂珍等人讨论理学,向邵懿辰请教今文经学。这些朋友在京城都颇有名气。同他们的交往不仅增长了学识,也大大提高了曾国藩在京城的个人声望。他在家书中称自己“昔在京颇著清望”。这也是他在京城迅速发迹的原因。

曾国藩在交新友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联络旧时志向相投的朋友。曾国藩在赴京科考途中,在长沙认识了“少有志节”的刘蓉,又通过刘蓉认识了正在长沙参加乡试的郭嵩焘,于是三人“欣然联欢为昆弟交”。1840年,曾国藩病在果子巷万顺客店中,病情沉重,卧床不起。幸遇欧阳兆雄,在他的精心护理下,才没有死去。从此,二人成为好朋友。曾国藩所交益友,对他的人生及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给他出谋划策者,有赏识提拔者,有危难之时两肋插刀者。朋友们从各个角度烘托着他的事业。因此,他比别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担当敢为,不避利害

担当敢为,不避利害,这正是曾国藩作为人臣的信条。林则徐也曾说:“知难而退,此虽保家保身之善谋,然非人臣事君致身之道也”曾国藩得知弟弟曾国荃想延长休假时,便写信劝告弟弟,不要为了自己的一时私心而耽误国家大事,为国家要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曾国藩作为人臣的最高理想。为此,他曾在戎马征战的沙场上几次自杀。1860年,曾国藩被困祁门时,身处绝境,即作书告诸弟,等于一篇遗嘱,“看此光景,今年殆万难支付。然吾自前年冬以来,久已以身许国,愿死疆场,不愿死林中,本其素志。近年在军中办事,尽心竭力,毫无愧作,死即瞑目,毫无悔憾。”曾国藩的几次自杀,表面上是他兵败后无颜见江东父老,内心里却是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所致。他要以死报国,以身全志。《礼记》中说:“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大丈夫就是要为忠于职守而献身,元稹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所以,曾国藩表示:“不带勇则已,带勇则死于金陵,犹不失为志士。”他还以袁简斋的一句诗勉励自己:男儿欲报君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处理天津教案时,曾国藩更是明知凶多吉少,但不避祸害。当时,驻扎在保定的曾国藩接到办理津案旨令时,正在生病,“重发眩昏”。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幕僚们“阻者、劝者、上言者、条陈者纷至沓来”,多数人主张曾国藩不易仓猝赴津。对于处理津案的难度,曾国藩心里十分清楚,此次赴津必定是凶多吉少。但他更清楚地意识到当时局势的紧迫性,案件涉及了七个国家,各国军舰环伺大沽口,中国再次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因此,临行之前曾国藩将遗嘱写好,希望儿子们为他安排好后事。后来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受到举国痛骂,但他仍不避利害,全心于津,表现出曾国藩有担当及对事业的责任心。

功绩回眸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近代化进程。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注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令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先自治,后制敌”、“先拔根本,后剪枝叶”等等。曾国藩为讨伐太平天国,辛苦经营,历尽艰辛,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毅勇候,成为清代文人封为武侯的第一人。曾国藩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被世人许为中兴之臣。他由一介书生而成为一个统领群伦的“中兴”名将。同时他又是晚清最重要的自强手段—洋务运动的最早发起者。曾国藩的一生其实正是中国近代最屈辱的那段历史的最真实的写照。从某种程度上说,解开了曾国藩,也就解开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死结。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自强自立都有着很鲜明的启示意义。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重视使用西洋枪炮。早年枪炮大多购自外国,后来他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先后设立安庆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局,仿制洋枪洋炮。虽然洋务运动没能挽救大清王朝的灭亡,但它依然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先进官僚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

曾国藩是公认的晚清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人。他毕生追求立德、立功、立名,是儒学文化最典型的实践者,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身上都得以最充分的体验,在社会地位上达到了知识分子所能达到的顶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书生报国的意愿。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理学大师,修养极深。他曾撰写了一副十分警策的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教育家人、弟子,常用一字诀的办法,就是用一个字来代表一个主张。比如他教育子女,常用“勤”、“俭”、“谦”三个字,又常告诫子女:“世家子弟最易犯一个‘奢’字、‘傲’字。”对弟子,曾国藩则主要训之一个“诚”字。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曾国藩同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湘城派后支湘派的领袖。

影响评述

曾国藩的一生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准则,居官治军尤其重视整饬吏治,明刑法,重农事,崇节俭,重视发展国力,主张兴办洋务,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做出了一定贡献。另一方面,他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使得本已奄奄一息的满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这不仅是他的历史局限性所致,更是儒家伦理与封建统治者合流的典型人生案例,因而造成了他错综复杂的人格。但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毛泽东一生“独服曾文正”,他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总之,曾国藩不愧为“中兴第一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