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

清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张查禁鸦片,抵抗侵略,坚决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人物档案

姓名:林则徐

生卒年:1785年~1850年

出生地: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

身份:清末政治家

时代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统治中国近二百年的清王朝已经腐朽没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对外关系及文化领域,都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对内,清政府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广大劳动人民,致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对外,他们坚持所谓的“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妄自称大。19世纪初的英国早已是“海上霸主”,“世界工业第一强国”,清朝统治者对此竟一无所知。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且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英国很难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他们找到一种最有利可图的特殊商品—鸦片,以此作为掠夺中国财富,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敲门砖”。面对严重的鸦片走私,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倾向的开明官僚地主主张严厉禁烟。林则徐指挥的虎门销烟的壮举,昭示世界,振奋国人,表明了中国严禁鸦片的正义立场,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生平纪事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1785年8月30日出生于福州左营司巷林氏北院后祖室。父亲是一个以教书为生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由于父亲的悉心教导,林则徐少年时就表现出了聪慧的才智和远大的志向,并于1796年在郡试中名列第一,考中秀才,当时年仅12岁。 13岁时,林则徐进入福建知名学府鳌峰书院学习儒家经典,涉猎广泛。

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考中举人。1805年,林则徐第一次赴京赶考,会试失败,返家后出于生计,做了私塾先生。1806年,他赴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次年进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做文书,并继续温书备考。1811年,林则徐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得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1813年到1819年间,他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后历任编修、协修等京官,两度外放江西、云南为官。1820年3月,嘉庆皇帝派林则徐为江南道监察御史,正式开始为官生活。因厌恶官场恶习,1821年他借回乡探望父亲之机辞官。

1822年5月,林则徐应召入京,被道光皇帝任命为浙江盐运使。此后几年间,林则徐在浙江、江苏两地处理积案,救灾抚民,赢得“林青天”的美誉。林则徐还兴修水利,筹划海运,实施了许多利国便民的经济改革措施。1830年,林则徐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东河道总督,后又担任江苏巡抚,奉命驱逐在吴淞口外刺探情报的英国胡夏米商船,1837年升任湖广总督。当时,鸦片已成为危及中国国计民生的严重弊害。林则徐参加了关于禁烟的争论,发表言论支持禁烟运动,并在湖北大力禁绝鸦片。同年8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故此,禁烟的关键在于严厉。

1838年12月,林则徐连续8次被道光皇帝召见,并受命为钦差大臣,奉旨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要求各国烟贩限期呈缴鸦片,并采取撤除买办工役、封锁商馆等正义措施,挫败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烟贩的狡赖,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 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两万多箱鸦片销毁于虎门海滩,这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

1840年1月,林则徐改任两广总督。 6月,英国侵华远征军开抵澳门海口,发动鸦片战争。1840年9月,鸦片战争全面爆发,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攻陷定海,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林则徐被革职。1841年2月,英军攻陷虎门炮台,进逼广州。林则徐奉旨赴浙江协办海防,积极筹议战守,提供炮书,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 5月,道光帝因广东战败,归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惩处,充军伊犁。1842年,林则徐抵伊犁,任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1847年升云贵总督,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了云南矿政。

1849年10月,林则徐因病辞官回到家乡。1850年10月,咸丰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林则徐抱病起程。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赴任途中病情恶化,病逝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封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生活剪影

鸦片烟雾弥漫在中华大地,国家命运受到严峻挑战。严禁与弛禁不仅仅是对鸦片的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民族的尊严问题。在国家危难时刻,林则徐肩负起禁烟重任。这种精神源自父亲的谆谆教诲,更是中国人民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对外面的世界茫然无知的时代,林则徐又大胆地把目光投向辽阔的世界。

林父教子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行为并不是偶然的,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名教员。他看到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心情非常沉重。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林则徐在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读书报国的远大志向。

林宾日常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品学问,需自幼奠基。”因此,在林则徐4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领进了私塾旁听。林宾日善于运用讲故事、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教育小则徐,使得小则徐经常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父亲总是耐心地解答。比如,儿子问:“人为什么要念书呢?”父亲说: “只有念书,才能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做好人。”“为什么要学诗呢?”父亲说: “中国的大圣人孔夫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书里面包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学诗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才能。”有一次,小林则徐给父亲背诵《诗经》中的《硕鼠》一诗,刚背完,就仰起脸严肃地向父亲发问:“爹,硕鼠是什么东西呢?”“硕鼠就是大老鼠。”“那写大老鼠干什么呀?”林宾日觉得这正是对儿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便深入浅出地给孩子解答:“这种大老鼠不劳而获。农民辛勤耕作,它却坐享其成,你说可恨不可恨?”“该除掉这些不劳而获的大老鼠!”父亲进一步教育儿子说:“一些贪官污吏巧取豪夺,鱼肉百姓,就像这些大老鼠。”“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治治这些大老鼠!”儿子大声说道。

林宾日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方面注意给儿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林宾日很节俭,但亲朋、邻居有困难时,他却总是解囊相助。父亲经常告诫儿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后来,林则徐做了官,仍像他父亲一样清廉、耿直,公正无私,了解民情,同情百姓疾苦,保持着不与贪官污吏、谗佞小人为伍的高风亮节。

坎坷的仕途

林则徐一生侍奉过三位皇帝,由26岁中进士起,历经嘉庆、道光和咸丰三朝,直到66岁逝世,当了差不多四十年的官。他在两广、湖广、陕甘、云贵都当过总督,是朝廷重臣,以办事认真负责而闻名天下,晚年曾被大臣们公推为求贤的首位候选官,可见声望之重。除了禁烟这段历史外,他还擅长治水。他在丹徒丹阳修过运河,在荆襄筑过堤,防过水。其惊人之笔是在充军新疆途中,正遇上开封段黄河决堤。于是,半路被截去主持治水,特许缓迟发配一年之久。到了新疆,伊犁将军立刻请奏皇帝,让林则徐勘办开垦事宜,三年之内开田竟达三万七千多顷。

林则徐一生与其说是官运亨通,不如说是充满大起大落。他多次受罚,比如连降四级、五级。然而他的态度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开眼看世界

当英国的坚船利炮无情地震撼大清帝国的大厦时,中国朝野包括道光皇帝都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对其具体情况更是一无所知。而林则徐早在广州期间,就经常派人购买外文报纸,调查外国人的动向,组织人研究外国情况,翻译西文报纸,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特别是组织翻译英国人写的《地理大全》,并加上自己积累的材料,编成一部名为 《四洲志》书,成为中国第一本比较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他还搜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编成一部《华夏夷言》,又让人翻译《各国律例》,用以了解外国的法律制度。林则徐还购置外国大炮,加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仿制。这在封闭的思想观念还远未打破的时候,林则徐却有如此石破惊天之功,不愧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功绩回眸

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一方面,他坚持反对外来的武装侵略;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向西方学习,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道路。

19世纪初,英国商人开始在中国贩卖鸦片,鸦片日益流毒于中国,清政府屡禁不止。1838年底,身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经过与外国鸦片贩子和受贿官员半年多的斗争,共收缴鸦片一百一十五万多千克。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将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起点。紧接着,林则徐又制定和颁布了严禁鸦片的新法令,把禁烟运动深入开展下去。同时,林则徐还积极组织海防,多次击退帝国主义的武装挑衅和进攻,成为抗战派的领袖。林则徐在被革职查办,遣送新疆伊犁期间,捐资兴修水利工程,辛勤从事南疆垦荒事业,推动了边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西北边防。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前后开明士大夫的代表。在内政方面,他不墨守陈规,敢于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为了国家富裕,人民安定,他积极地进行农业改革、漕运改革,并提出黄河改道的设想,对治理黄河有史鉴价值。他还提出 “富民”思想,对商人给予扶植与保护,并主张改变旧的货币制度,以纸币代替金属币,方便携带。对外方面,他能突破封建传统的“天朝大国”观念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认识到天外有天,世界上除了有中国之外还有英国、法国、美国以及其他四大洲。在当时的中国,他是了解到这一点的最早的中国官员。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师夷”,认为中国人应积极了解西方,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广东期间,他组织翻译《四洲志》,开启了研究外国的新风气,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学习西方并不是纯粹洋化,他主张将西方科技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为标准,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

林则徐的“师夷”是为了“制夷”,但也不是盲目排外。他不赞成停止中外贸易,反对封关禁海,而是主张利用各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竞争之间的矛盾,来限制外国资本主义商人的非法贸易。这反映了他开放的胸怀和寻求反侵略的爱国愿望。

影响评述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是他一生的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他为官清廉,爱民恤民,勇于改革;面对殖民主义者的鸦片和炮舰的侵略,他挺身而出,始终站在抵御外侮斗争的最前沿,勇敢坚定,无所畏惧,即使在功罪颠倒、蒙受受害的时候,仍念念不忘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存亡,矢志以忠。林则徐仇恨侵略者,但同时又能够率先冲破“天朝上国”的封闭樊篱,开眼看世界,努力探求西方新知,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广州一时“海外图说毕集”,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中心。如果说近代西学的引进开始于西方书刊的翻译,那么,这个西学启蒙工作就是由林则徐开启的。而这些又是以保卫民族的生存、促进国家的强盛、推进社会的进步为基点的,因此,他把个人的生死祸福置之度外。尽管他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无疑已经升华为民族性的宝贵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