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

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于世,他为 “贞观之治”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十分尊重他,把他比作自己的镜子。

人物档案

姓名:魏徵

生卒年:580年~643年

出生地:巨鹿(今河北晋州西)

身份:唐初政治家

时代背景

隋朝末年,隋炀帝统治残暴,开运河,造宫室,游幸玩乐,攻打高丽,滥用民力。繁重的劳役、兵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大量的青壮年被迫离乡背井,致使田地荒芜,民不聊生。611年,在山东首先爆发了农民起义。几年功夫,农民起义的烽火便蔓延到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其中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起义军威震中原,力量迅速发展。胸怀远志、机智多谋的魏徵更受到李密的赏识,应邀到瓦岗军中供职,开始了其一生的政治生涯。

生平纪事

魏徵,字玄成,巨鹿人。他出生后的第二年,杨坚就推翻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隋统治时期度过的。魏徵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魏长贤博学多才,做过隋朝的地方官,但在魏徵年幼时就去世了。由于父亲早逝,魏徵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非常清贫,但他勤奋学习,酷爱读书,希望以后能有一番作为。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当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之时,魏徵为了避乱,出家做了道士。616年,魏徵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请去担任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李密十分欣赏魏徵的才华,就让魏征到元帅府担任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618年,李密被唐军打败后,投降了唐朝,魏徵也随他一起归顺,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徵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魏徵就动身去了黎阳。到任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徵被俘。其后,窦建德被唐军剿灭,魏徵又回到了长安。因为当了一段窦建德的部下,他更不被统治阶层重视了。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徵有才,就把他招到自己身边任职。魏徵十分感激太子的厚待,便尽心辅佐。魏徵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太子李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除掉对手,但还是迟了一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由于很早就看重魏徵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他帮助太子谋害自己,还任命他为谏官,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上性格耿直,往往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

628年,魏徵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奏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632年,群臣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他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助长骄奢之风。不久,正逢中原数州爆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636年,魏徵奉命主持编修《隋书》、 《周书》、《梁书》、《陈书》、《齐书》,史称五代史,历时7年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徵所撰,时称良史。魏徵撰修的《隋书》中只有纪和传,而没有志。后来长孙无忌等人又奉命补写了十志,共三十卷,收入《隋书》中,填补了这一缺陷。同年6月,魏徵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但未获批准。

638年,魏徵看到唐太宗对朝政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上奏了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种变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唐太宗看后,反省了自己的过失,把魏徵的奏疏贴在屏风上,作为对自己的警示。

642年,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亲自前往探视。魏徵生活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运来为魏徵营构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功绩回眸

唐太宗继位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经过隋末大乱之后十分残破的国家。魏徵认为,隋亡的最根本教训是:“静之则安,动之则乱。”他强调要“静”,而反对“动”,目的是帮助唐太宗巩固已经取得的天下。他认为 “静”,徭役就少,百姓耕作的时间就多,富裕得就快,富裕了就不会起来造反,君臣就可以长保富贵了。“动”的统治只看到了眼前的享受,而“静”的统治却想到了长久的统治。所以魏徵劝唐太宗要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对百姓,要尽量使之“静”下来。

为了帮助唐太宗对国家进行整顿和治理,魏徵对唐太宗提出了一些政见。首先,不要为了皇帝个人的享受,而滥用人力和财力。唐太宗听取他的建议,避免大量动用民力,竭力不动或少动工程。魏徵建议皇帝不要到处去巡游,给百姓增加负担。唐太宗听了魏徵的意见后,比较注意节制奢侈浪费。魏徵还建议太宗要慎重处理对外关系,不轻易用兵。贞观初年,外有强敌,内部国力贫乏,如果在对外关系上处理不当,就可能使已经十分衰败的经济遭受更大的破坏。所以,贞观初年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魏徵等人一直坚持的原则是务求内部安定,而不去扩展领土,只要国家强大了,就能处理好对外关系。所以唐太宗对周边各族的求婚,大多满足其要求,提倡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互相交流,处理互相之间的矛盾,不轻易动用武力。

可见,魏徵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他的眼光看的十分长远。

影响评述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魏徵有胆有识,敢于直言进谏,指出皇帝和朝廷的错误过失,受到人们的尊敬。唐太宗曾经赞誉魏徵说:“贞观以来,能够向我提出忠正的意见,纠正我的错误,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的,只有魏徵一人。即使是古代的名臣,又有哪一个能比得上他呢”唐太宗甚至把贞观之治的斐然政绩归功于魏徵,他说:“玉石虽美,但是在于石头之中,不经过良工琢磨,与瓦砾无异。我虽无美质,但是幸亏魏徵切磋琢磨,帮助我以仁义道德治理国家,我才会有今天的功业。魏徵真堪称良工啊”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是后世一直景仰钦慕的太平盛世。而魏徵为这一盛世的开创,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