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他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立志改革,施展抱负。他在秦国时受到孝公的重用,主持变法改革,使秦国国富民强,为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人物档案

姓名:公孙鞅

生卒年: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

出生地:卫国

身份:秦国政治家

时代背景

商鞅所处的时代是由新兴的封建制取代腐朽的奴隶制的变革时期。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相互攻伐,斗争非常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寻求富强的途径。为适应形势的要求,7个大国先后开始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孝公为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颁布了求贤令。这就给了胸怀远志的商鞅施展政治抱负的绝好机会。

生平纪事

约公元前390年,商鞅出生在卫国一个没落的宗室贵族家庭,姓公孙,名鞅,因为是卫国人,也称卫鞅。后来他到秦国做官,被封于商地,因而史称商鞅。

商鞅从小就热心于法家学说,对在魏国进行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李悝、吴起等人非常崇敬。当时,商鞅的家乡卫国是魏国的属国。为了谋求出路,而立之年的商鞅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魏国的都城安邑,投靠了魏国的国相公叔痤,做了他的家臣。但是,商鞅在魏国并没有得到魏王的赏识和重用。

公元前361年,商鞅听说刚刚即位的秦孝公正在招贤纳士,准备变法革新。于是,他立即收拾行囊,离开了安邑,赶往秦国的都城栎阳,寻求发展的机会。商鞅到了秦国,在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推荐下见到了孝公。商鞅先后5次觐见秦孝公,向孝公讲述 “强国之术”,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秦孝公对这些主张大为赞赏,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改革。

  公元前359年,商鞅开始变法。为了树立新法的威信,做到令行禁止,商鞅设计了“南门立木”的行动取信于民。随即商鞅颁布了变法令,开始了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废除了旧的等级制度,代之以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抑制商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第一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秦国摆脱了贫困的局面,国势日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352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变法后,秦国开始强大起来,而魏国却慢慢地衰落下去。商鞅建议秦孝公趁机攻打魏国。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征伐魏国。公元前340年,商鞅率军进攻魏国西部边境,双方势均力敌,秦军很难迅速取胜。于是商鞅便假意与对方和谈,趁机将对方主帅逮捕,结果魏国大败,秦国收回了过去被魏国掠去的河西之地,从而解除了魏对秦的威胁。

经过商鞅两次变法之后,秦国很快发展起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后来居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超过了其他六国。商鞅的变法,是一场摧枯拉朽的狂风暴雨,秦国旧贵族世袭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全被裹挟一空。他们开始反对和破坏新法,但在商鞅的严厉打击下,反对派的活动暂时被平息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放弃。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秦惠王登基,商鞅辞官还乡。但是昔日的反对派并不肯就此放过他,他们联合起来对付商鞅。他们不断在秦惠王面前煽风点火,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最后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迫在自己的封地发动兵变,企图抵抗,结果兵败被俘。公元前337年,秦惠王用五马分尸的酷刑处死了商鞅,诛杀了他的族人。

功绩回眸

商鞅变法首先废除了世袭世禄制度,用奖励军功的办法来培植封建贵族,建立了以地主阶级为主的官僚等级制度。商鞅规定,凡是没有为国家立过功劳的旧贵族,一律从宗室名单上除名,不能无功受禄。这对限制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扶持地主阶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军事战斗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商鞅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为此,他把农业看作是“本业”,而把商业看作是“末业”,所以大力奖励耕织。他规定:凡是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就可以免除徭役赋税;而弃农经商或是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就连同妻儿一并送到官家为奴。这些举措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防止了商人和高利贷者牟取暴利,冲击农业。商鞅还招募三晋之地的移民开垦荒田。秦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商鞅还实行了编户和什伍连坐制度。他编制户籍,掌握秦国人口数目;又把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什伍之内,要互相监督检举。知情不报的和犯罪的人同样惩处;而检举揭发的人,可以得到和立军功的人一样的赏赐。他还下令,禁止游说求官,限制自由迁徙,以限制无业游民。

商鞅第二次变法时,果断地“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是中国沿用了一千多年的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商鞅变法后,正式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开垦荒田者,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按土地多少征收赋税。

商鞅大力推行县制。他把全国划分为41个县,每县设县令等官吏,掌管全县事务。这些官吏都由国君直接任免,不再世袭。县制的实行,从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将政权集中到国君手里,使秦国开始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

商鞅还统一了度量衡,加强了秦国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他还建议把都城迁到咸阳。咸阳位于渭水平原,农业发达,交通便利。迁都使秦国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促进了物资的交流,并为日后出关东征、扫平六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影响评述

商鞅虽然被诛杀,但是商鞅变法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历久不衰。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改变了秦国的落后局面,为秦国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商鞅在推行变法时,确实使用了一些严酷的手段,但也正是这些手段保证了新法的实施,使秦国成为兵强马壮的战国七雄之一,为秦始皇吞并六国,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奠定了基础。应该说,商鞅是秦朝帝业的第一个奠基人。商鞅变法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统一的度量衡成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度量衡的基础和标准;他推行的编户制和什伍制成为后世保甲制度的依据;他制订的郡县制后来被秦始皇推向全国,也被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因此,可以说商鞅变法不仅“为秦开帝业”,也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这些,汉代的大政治家桑弘羊才会称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