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又是首先推出屯田制,稳定国家政权基础的杰出政治家,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

人物档案

姓名:曹操

生卒年:155年~220年

出生地: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身份: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时代背景

东汉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外戚和宦官相互争斗残杀,朝政腐败,各类矛盾尖锐突出。面对穷困饥饿和腐朽的统治,灵帝中平元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与此同时,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为争夺地盘而大动干戈;州郡牧守各树一帜,彼此间尔虞我诈,弄得黄河流域战云密布,兵戎不断。至2世纪最后的一两年间,全国逐渐形成许多割据区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为躲避战乱而四处逃亡,无家可归的人达数百万之众。这种混乱的局面对社会生产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同时也成就了一些乱世枭雄,曹操就是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在此期间,他的政治、军事、文学才华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生平纪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出生于沛国谯郡。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靠养父的地位,入仕当官,在汉灵帝时,升至太尉。所以曹操是出身于靠宦官起家的官僚家庭。

曹操2 0岁时初入仕途,任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治安。曹操到任后,就有不凡之举。他叫人造了十余根五色棒,悬于衙门左右,有犯令者,皆用五色棒打死。有一次,大宦官蹇硕的叔父依仗侄子的威风,故意违反夜禁,被曹操抓到。曹操不畏权贵,依法用木棒打死了他。此事在京城引起轰动,达官显贵们也因此有所收敛,不敢轻易触犯法规。不过,这时的曹操毕竟位低权小,最后被人家以“推荐”的名义从京师挤走。不久,曹操又入征为议郎,当了参议一类的冗官。在此期间,曹操上书,为汉灵帝初年被杀害的朝臣窦武、陈蕃申辩,矛头直指专横的宦官,抨击了腐败的朝政。后来,他又上书揭露朝廷三公之官受贿乱政之事。可是皇帝对此或无动于衷,或虽有过问,也未做处置。朝政日益败坏,这使曹操非常失望,也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从此就不再做上书献言之类冒险而又无效之举了。

曹操真正发迹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急忙调集大军镇压。曹操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积极参与,被任命为骑都尉,在颍川与起义军交战。因为镇压起义有功,被提拔为济南相(相当于郡太守)。后来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当了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成为皇帝核心武装的将校之一。

189年,汉灵帝去世,14岁的少帝刘辨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东汉长期存在的宦官外戚之争这时又尖锐起来,政局更加混乱。这时,割据凉州的军阀董卓趁乱带兵入京,以武力废少帝,立 9岁的皇子刘协做了皇帝,即汉献帝。他又自封为相国,将权臣袁绍逼出洛阳,独自把持朝政,并纵容官兵洗劫洛阳。曹操亲历变乱,目睹董卓之害,十分不满。他拒绝了董卓的封官诱惑,改换姓名,逃出洛阳,东走陈留,散家财,招兵将,积极参加了当时关东各地军阀联合反董的斗争。

190年,曹操独自引兵在荥阳与董军作战,因力单势孤,兵败负伤。不久,董卓自行撤离洛阳,挟持汉献帝退入长安。讨董联军也随之散伙,各奔东西,抢占地盘。

191年,曹操因镇压河北农民起义军有功,被袁绍推举为东郡太守,取得了一个地盘。第二年,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刺史刘岱战败被杀,兖州官员忙迎曹操领兖州牧。曹操用残酷手段,逼降黄巾军三十余万,男女百姓百余万口,从中挑选精壮者组成“青州兵”。自此,曹操既据有兖州,又有一支可观的武装,遂大施智谋,与群雄角逐。

曹操很讲究策略。起初,他拉拢北方最大军阀袁绍,避免与之过早交锋,腾出手先攻击其他较弱的势力。这个策略是成功的,曹操的势力日益稳固壮大。196年,汉献帝东逃洛阳,曹操接受谋士的建议,在其他军阀还在权衡利害、迟疑观望的时候,抢先把献帝迎到许昌(今河南许昌),并定都于此。曹操受封大将军,掌握朝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久,曹操因怕迎奉汉献帝会激怒袁绍,就把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自降为司空,对袁绍仍持低姿态。

政治上的得势使曹操更加雄心勃勃,立志翦灭群雄,平定天下。197年,曹操进攻盘踞南阳的张绣,次年将其收降。在此同时,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先与占据徐州的吕布暂时和解,挑动吕布与袁术互攻,削弱双方力量。吕布上当,于 1 9 8年被曹操消灭。接着曹操又回过头来对付袁绍。

200年,曹、袁双方对峙于官渡。曹操以少胜多,给袁绍致命一击。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操以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打败了劲敌,为统一北方扫清了障碍。

袁绍败回河北,于202年病亡。206年,曹操彻底清除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占领了冀、青、并、幽四州,基本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207年,曹操亲自率兵讨伐东北乌桓(少数民族),平定了关中,进入陇右,完全统一了北方。

平定北方是曹操事业发展的顶点,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的雄心是乘胜进军南方,统一全中国。208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下,直指荆州。时值荆州牧刘表病死,继位的次子刘琮投降曹操,替刘表镇守北面的刘备也被曹军击溃。

曹操轻易取得荆州,产生了轻敌情绪。他写信给孙权,扬言将率八十万大军与他决战江东。这时的曹操根本没把刘备放在眼里,也大大低估了孙权的实力。结果赤壁一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合力击败,大伤元气。

赤壁大战后,刘备占有荆州大部,又向益州发展,孙权进一步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曹操则无力南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曹操雄心仍在,继续整顿内部,求贤任能,进军西北,但由于南方局势的变化,刘备的崛起和孙、刘结盟的存在,曹操统一中国的希望成了泡影。

曹操晚年官至丞相,进封魏公,直至魏王,位极尊荣,与皇帝相差无几。一些文武将吏劝他登位,孙权也写信假意劝进。曹操却说,假使天命真的在我,我也只做周文王罢了,表示绝不称帝。他位止魏王,始终为人臣,不沽皇位,这在三国中,只有他能做到这一点。(212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荀彧以忠于汉室立场提出反对。曹操答应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对荀彧不悦。正好荀彧曾从伏完手中收过献帝抱怨曹操诛杀董承的信,曹操放荀彧到谯犒军,在途中荀彧在寿春病死。另有一说曹操送一个空盒要荀彧自杀,逼死荀彧。213年,曹操自封为“魏公”。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消灭张鲁后,曹操快速地得到汉中,但刘备得悉曹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孙权平分荆州,回师益州。曹操见刘备无懈可击,便班师回朝。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217年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实际上掌握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权倾朝野,汉献帝形同手上傀儡随意摆布。)220年正月,曹操回到洛阳,积劳成疾,不久病逝,终年66岁。就在这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登皇位,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生活剪影

中国有句妇孺皆知的口头语:“说曹操,曹操就到。”曹操在我国可算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极少有人能与其相媲美。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在千百年的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反面人物。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做过这样的记载:当时,街巷的小儿都喜欢听说书,一听到曹操打了败仗,小孩子们就兴高采烈;一听到刘备打了败仗,小孩子们就沮丧伤心。可见,从那时起,曹操就是个连小孩子都不喜欢的大奸臣了。但曹操在政治及军事上取得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这样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关于他的故事自然也很多了。

曹操赤脚迎许攸

曹操与袁绍对峙乌巢时,曹操军中粮草殆尽,便写信回许都,让荀彧速送些粮草来。不料送信的人被袁绍的手下捉住了,恰好碰到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许子远。许攸一看信的内容,大喜过望,急忙报告袁绍。谁料,袁绍竟怀疑许攸是曹操的探子,把许攸赶了出去。

许攸走在路上,心中暗想:“这就是袁绍的礼贤下士吗?我看他必然会败于曹操之手。我还不如趁早去投奔曹操!”想到这里,他悄悄向曹操营寨走去。当他走到曹操营帐时,曹操正在午睡。许攸对守卫的士兵说要见曹将军,结果被士兵阻挡在外。许攸想了想,突然大叫道:“孟德,孟德!”曹操在营帐里听得外面的叫声,便问道:“这是谁在叫呀?”许攸说道:“南阳许攸来投呀!”曹操久闻许攸足智多谋,一直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听得许攸前来,曹操兴奋不已,大笑说道:“唉呀!子远来了,快快来!”说完,曹操顾不上穿鞋就赤脚走了出来,他叫道:“子远肯来,真是天助我也,来来来,帐中议事!”许攸说道: “我们不过只有一面之缘,孟德怎么会如此激动?”曹操拉着许攸的手,说道:“子远肯来,怎能不令孟德激动!”两人走进了营帐,曹操把许攸扶上上座,向他请教天下之计。此后,曹操对许攸一直信任有加,待作上宾;许攸也毫不保留地为曹操献计献策,成为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痛失爱子

曹操一生中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最为他所重视的除了曹丕、曹彰、曹植外,就要属曹冲了。曹冲自幼聪明过人,宽厚待人,见识不凡,曹操非常喜爱他。时常有些人被曹操定了罪,要处以极刑,这时候曹冲总是替他们说情。曹操则能顾念曹冲的意愿,免了那些人的死罪,可见曹操非常看重曹冲的仁厚之心。曹操本人也经常在群臣面前赞扬曹冲宽厚仁德,才智过人,甚至有意传位给他。但非常不幸,曹冲于198年因病早逝,年仅13岁。曹操当时放声痛哭,曹丕劝他节哀,曹操悲痛地说:“此我之不幸,而汝之幸也。”

望梅止渴

曹操足智多谋,善于解决用兵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一年夏天,曹操带兵征伐张绣。他率领大军经过一个没有水源的地方,将士们又热又渴,军纪涣散行军速度缓慢。曹操心里非常焦急,于是便派人分头到各处去找水。过了一会儿,这些人都提着空桶回来,根本找不到水。曹操心想,士兵们如果久留在这里,他们一会儿就会坚持不住的。突然,他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有办法啦!”士兵们一个个从地上站起来,疑惑地问道:“什么办法?”曹操手指前方说:“这条路我曾走过,前面不远处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多,味道酸甜可口,咱们快赶过去。”士兵们一听说梅子,立刻联想到梅子的酸味,口水不知不觉地流了出来,也不觉得那么渴了。曹操看士兵们已经开始打起精神,马上指挥队伍向前行进。走了一段时间,队伍终于找到了水源。

政治韬略

曹操是一位很有才干的政治家。他在军事上的胜利,与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措施得当是分不开的。曹操在治国方面的措施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大兴屯田。这是曹操在经济方面的基本措施。东汉末年的长期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人民不死即逃,造成粮食奇缺,军队给养困难,许多割据势力因缺粮而不打自散,曹操的士兵甚至曾吃人肉干度日。曹操总结了秦汉以来的历史经验,认为只有学习汉武帝,进行屯田,才能解决粮草问题。当时北方有大片荒田,曹操又从黄巾军手里接收了上百万的劳动人口和大量牛畜、农具,这使他有条件大兴屯田。就这样,在迎奉汉献帝定都许昌后,曹操接受韩浩等人的建议,先在许昌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随后,他广置屯田官员,把屯田向州郡边境推广开来,使更多的士兵和逃散人口回到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这一举措,既解决了军粮问题,也安定了社会。

二是惟才是举。曹操很注意招纳、使用人才,而且不拘一格。他的许多将领就是从士兵中、俘虏中发现提拔的。这些人能征善战,对曹操也是忠心耿耿。对于文人谋士,曹操也能够以礼相待,量才使用。他的重要谋士荀、荀攸、郭嘉等都是慕名而来的。特别是郭嘉,年纪很轻,出身贫寒,曹操发现他很有才能,就委以重任,使之成为自己随身的大谋士。到了后期,曹操求贤愈切,曾三次下令求贤,表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道”,即使有严重缺点的人也可提拔重用,其基本方针就是“惟才是举”。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都很重视贤能,但只有曹操能够明确提出“惟才是举”的方针,所以他得到的人才也最多。

三是抑制豪强。这一点在击败袁绍、进入河北之后贯彻得最坚决。因为这里的豪强地主特别嚣张,曹操遂“重豪强兼并之法”,给予打击,结果“百姓喜悦”,从而巩固了自己在新统治区的地位。

影响评述

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为中国进一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大举屯田,兴修水利,减轻租赋,打击豪强,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任人唯贤,赏罚严明,澄清吏治,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曹操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文章质朴刚健、简约明快,他的诗篇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如历来传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洋溢着积极的进取精神。

曹操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历史人物。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他统一了北方,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有词曰: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曹”指的就是曹操。曹操虽然也有缺点,也有不少罪过,但是,他终归还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所说,曹操确实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