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

唐朝是继汉朝之后的另一鼎盛时代。在唐代前期,通过对外用兵和海陆交通,盛唐之国威名远播,为中外交通开辟了崭新的时代,中外交流极为频繁。而其中,中西文化的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历史上有一件家喻户晓的盛况,即唐僧玄奘(又称三藏)西行取经。公元627年春,二十八岁的玄奘由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越葱岭,向北前往新疆;然后再南行经中亚各国,抵达印度北部边境;最后进入印度佛教中心—摩揭陀古国。他在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跟戒贤大师学法,历时五年。玄奘一面留学,一面巡游“五印度”(或称“五天竺”)。印度的戒日王慕玄奘之名,请他到曲女城,专门为他举行一次全印度的佛教辩论大会。玄奘在会上赢了一切论敌,被称为“佛门大乘天”,从此声名震于五天竺。离开曲女城后,玄奘即取道北印度回国。公元645年初,经过十七年千辛万苦后,玄奘终于带着大量佛经归抵长安。回国后,起初被安置于京城的弘福寺,后移往新修成的大慈恩寺,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他是中国佛教、中外交通与文化交流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