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甲骨文使用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四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辅以会意、形声和假借等。甲骨文全面记载了商朝社会状况,对了解商朝历史有深远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至金文前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公元前1600~前1046年)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目前出土数量在16万片以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因出自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它记载了3000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