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造丝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群民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妻子嫘祖了。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时间不长,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有一天,嫘祖带着部落里的女人们上山,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鲜果,就带回了部落。可是这些小果既咬不动也没有什么味道,嫘祖就把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并用木棍搅拌。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外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发丝般细的白线。没多久,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仔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然后高兴地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可能有别的用处。”她又观察了许久,终于弄清这种白色小果原来是由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而非树上的果子,并且可以用作衣服的原料。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人们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手工业的进步(约1万年前~公元前4000年)

农耕、畜牧和渔猎采用新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使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活动,从事手工业,为手工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当时原始的纺织和编织工艺已经出现,但仍以制陶业的成就最大,陶质、造型、装饰以及熔烧技术,都相当成熟。制造方法因器形而异,均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仰韶文化(约6000~7000年前)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现已发现的遗址达1000多处,其中重点发掘的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安阳后岗等,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

半坡村遗址

半坡村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大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这里已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饲养业也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

生产和生活状态

仰韶文化的居民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农具有收割谷物的长方形石刀或陶刀,还有供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和磨棒。粟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狩猎、捕鱼仍是重要的生存方式。狩猎工具为弓箭和长矛,鹿、獐是当时人的主要猎物。捕鱼工具有骨制的鱼叉和鱼钩,用网捕鱼已较普遍。陶器的颜色以红色或红褐色为主。在红陶器物上施以黑色、赫红色或白色的彩绘,这就是彩陶。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

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良渚文化在农业、纺织、制玉和制陶等方面都很有成就,是史前时期中国南方文化的主流。这一时期的石器农具磨制得非常精细,主要有石锛、石犁、耘田器、穿孔斧、穿孔刀等。农作物品种很多,养蚕和织丝开始成为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陶器有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黑陶和夹砂灰陶等。玉器也很有特色,数量之多,工艺之精,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所罕见。

高度发达的农业

农业是良渚文化的主要经济来源,原始稻作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具出现许多新种类,农作物有籼稻和粳稻,还有花生、芝麻、蚕豆和甜瓜等。猪、狗、水牛是主要家畜,有人用整猪、整狗随葬,说明饲养业的发达。栽桑养蚕是新兴的生产项目,当时的人已经懂得用蚕丝纺织以及栽培苎麻制造麻制品。在这一时期有大量竹木器出现,有些已形成专业化生产。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陶器种类不多,但很有特色,器物外壁刻有一些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所没有的。红山文化遗址内发现的大量石刀、石磨等收割和加工工具,表明红山文化居民过着定居的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生活。

宗教的发展

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18米,东西宽近7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

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000年)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中南部和江苏淮北一带。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适合黄河流域的耐旱作物——粟。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鹿角锄等,木质农具如耒、耜等已经出现。大汶口文化制陶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为薄胎高柄杯,造型优美,色泽鲜亮,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成为龙山时代蛋壳黑陶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