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写了很多好诗,现代却没有了

现如今我们每次说到“诗”,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一首诗,基本上都是古代的古诗,是古人所写的诗,而古代历朝历代都有很多有名的诗人,又以唐朝的诗人最为出名,他们写的诗也是非常有名的。但是人们对于好的诗的印象基本上都停留在古代的,到了近现代却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口口相传非常有名的诗,这是为什么呢?为何古代的诗那么发达,现代人反而写不出来了?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现代的诗是否真的不如古代

这个问题意思有两点。一,现代人文笔不如古人。二,现代人作品意境不如古人。这怎么说呢?实际上就是在修辞、形式(文笔)和内容、格调(意境)这两方面完全否定了现代文人的地位。

简单来说,就是今人不管写什么诗、不管怎么写都不如古人。但这完全是个谬论。

为什么我们认为古人的诗好?我们可以通过逻辑自行判断,为什么我们读到的古诗都是佳作?因为有千百年来的文人为我们试水,替我们将古诗中的垃圾作品剔除了出去。留下来的,在各种媒体、生活中脍炙人口的作品,不外乎也就是那么几十上百首。

古诗有多少?《全唐诗》记录在案的是四万八千九百首,在那个处处飞歌,无诗不文人,无诗不取仕的时代,唐诗怎么可能不到五万首呢?可能我们觉得五万首很多,但是我告诉你乾隆一个人就写了四万首。而乾隆流传下来,进入我们教育领域的,也就只有小学阶段的“一片一片又一片”这一首吧?有谁还知道乾隆的其他作品?

你看,实际存活率相当于四万分之一。

如果说乾隆没有诗才,那么陆游呢?一个人写了一万多首。在五代十国还有个大官(记不起名字了),也有一万多首诗。也就是说一个诗人的创作能力,绝对不能小觑。

为何古诗最高峰只留存了四万多首诗?绝大部分都是垃圾,被抛弃了。

我们现在去看李白、杜甫的全集,会发现同样有很多泛泛之作。能记住的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即使在盛唐,佳作和垃圾也是同时产生,泥沙俱下。如果我们生活在唐朝,碰巧周围没有李白、杜甫、王维这样的朋友,一天到晚接触的都是那四万分之三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垃圾诗,我们是不是也会感叹:唐朝无好诗,不如魏晋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很多人总是认为今天的文艺界、诗歌界不如从前、不如古代的原因。

时代之中,作品泥沙俱下,玉石俱焚。而你正好处在垃圾中间,你就会认为这世界上的文学全是垃圾。如果你有幸和高人作伴,你就会发现诗歌、文学也还是有希望的。谁都是从自身出发考虑问题,这就是人类的眼界。

我们周围同样有很多诗人的旧体诗技巧非常出色,加上远超古人的见识和心胸,其作品可以说超过大部分古人作品。只不过很多人看不到罢了,就算看到,也拿去和李白、杜甫他们最好的作品比较,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2、文化维度中诗歌的没落

诗歌在今天文学中的重要性飞速下落,在现实生活中的功用几乎为零。而在唐朝,会写诗是做官的敲门砖,一直到民国,诗写得好的人总是会让人高看一眼。而如今的诗人在社会中是什么地位呢?

随着文化的大众普及,现代诗的全面革新,会几句打油诗的人,可多着,谁还不是个“诗人”?

诗人的称呼就像有些地区的“老师”的称呼,已经沦落到人人可以拥有。诗人没地位,诗自然就没有地位。诗没有地位,诗人就更加没地位。

这就是个恶性循环。症结在哪里?在那些头衔上标着诗人的创作者,交不出大众满意的答卷。还不能说不好,因为“诗是个人的表达”……

弘历作了一辈子皇帝,也许最喜欢听的就是别人称呼他为“诗人”,而如今的人被称为“诗人”,估计是实在没有其他让人觉得牛逼的称呼了,或者是这人实在是太牛逼,已经不需要身份证明自己了。“诗人”这个称号如今只能锦上添花,绝对不会雪中送炭。一个一穷二白的人自称为诗人,换来的只有可能是嘲笑。

诗的功能性萎缩,自身垃圾出品固然是原因,更多的原因是世界拓宽了。当地球成为一个村,中国单民族文化中的文字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局限性,何况还是文言文,连本民族的人都不再使用这种记录文字。这无疑最大程度地局限了诗歌的发展,而新的文化、新的未来不断地冲击着年轻人,古诗的地位自然不能和从前相比。

没有了市场需求,怎么指望供应链里出精品。

现在还在写旧体诗的人,绝大部分是在靠兴趣维持。而这种兴趣是国家教育机构从小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活到一定的年纪,经历了世界的繁华,就有可能会回归到儿时和民族文化中来,寻找自我。

在古诗词凋零的大文化背景下,很多人连技巧都掌握不全,又如何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境,又如何能以自己残缺的作品去和盛唐遗响竞争呢?

3、诗歌功能性缺失

诗歌的功能不但萎缩,还残缺。从古人的观点来看,形式上诗是韵文。而内容上呢?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就是诗能够也需要承担的功用。

孔子说:人要读诗,因为可以激发情志,观察(反映)社会,结交朋友,抒发不平,近可以处理家庭关系,远可以纵横职场,还可以认识世间万物。

我们来看看,现在写诗还能做到哪一点?激发情志是可以的,但是最好是正能量,否则小心被网络痛骂。观察(反映)社会?这个就不说了吧。结交朋友?不如微信,游戏,桌游,麻将,各种俱乐部,当然还有诗社,所以这个功能还是保持了,但是非常小众化。抒发不平?你敢?网络正义人士不把你老底揭穿?处理家庭关系?这个看怎么处理了,不如跪榴莲实在。纵横职场?估计会被上司和同事当作疯子,当然地位够高,下属们还是会捧捧场的。认识世界?认识历史中的古早文化还差不多。有大学问的人还是可以通过诗来鉴史,比如陈寅恪,但是普通人,就算了吧。看电视剧、上网,不管哪种方式,知识增量都比读诗要快得多。

所以你看,到最后,诗就剩下了抒发感情这一个功能,同时由于社会系统的密闭性,就算抒发感情也有个限度,不能影响别人,也不能跨越红线。

那还剩什么?只有风花雪月,鸟叫蝉鸣,喝茶赏乐,谈情说爱,这就很明显地局限到了小情调中去,而且只有这个选择——上一次大面积出现小情调高峰的时候,我们称之为“齐梁体”。而齐梁体无论在诗歌史上哪个朝代,都是痛批的。

我们的诗天生就是个残疾,连诗歌史都鄙视,谈什么意境,有什么脸去和古诗争锋?

灵感家首页

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