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妖魔化秦始皇 史书中的秦始皇是什么样

长久以来,对于秦秦始皇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而在往前看,秦朝灭亡之后的汉朝,最能反映当时的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的,莫过于就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了。而其中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秦始皇的长相描写,看过之后就会感觉,司马迁眼中的秦始皇就是一个极其丑陋又凶狠的人,说白了就是妖怪,那为什么司马迁要这样写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胡适说过一句话叫:“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200多年前,有一位帝王,他横扫六合,并吞八荒,一统华夏,建立不世功勋,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对华夏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被后世史书描绘成一个残暴君王,并且代代流传,亿万华夏儿女慢慢形成了一个共识:秦始皇在中国是一个残暴的暴君,皇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老百姓动辄违法,被关在监狱。

这些共识大部分都是因为史家一支笔造成的,史家的一枝笔记载着千秋万代的多少功过;骚人墨客的一枝笔留下多少纵横千古的文学作品和不朽的画作。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大多是从《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所得到,有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以上经典史书都是秦始皇的敌人或者新朝代统治者为了宣传、粉饰自己写的,不可全信,真实的秦始皇,我们可以从秦始皇陵地上地下的文物大面积的勘探和局部的发掘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秦始皇并没有后世人流传得那么不堪,毕竟他可是结束多年战争的千古一帝,并且统一后面临的局面更是前所未有的严峻,在他统治期间,国家并没有发生大的变故,实属不易,也不是一个施行暴政之君能做到的,对此,我真想替秦始皇说一句:“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1、尽情抹黑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第一人,也是史上霸道总裁第一人。中华民族后人却片面地强调他的血腥和残暴,这就是历史书籍的负面作用。

秦始皇被抹黑从他生活的时代就开始了,《战国策》以及战国晚期一些著名的学者对秦始皇的评价,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即秦始皇是私生子,长相奇特、极凶,声音沙哑,马面,性格暴戾、反复无常,根本没有规律可言,伴君如伴虎。

现在有各种各样关于秦始皇的说法,最原始的文献就是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边所记载的: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白话文说就是秦始皇鼻子比较塌,眼睛细长,鸡胸。有朋友会问,什么是鸡胸,说白了就是前胸壁的前凸畸形,司马迁笔下秦始皇没有一点帝王相,甚至还长得有些猥琐。

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始皇被黑化的形象在他对手那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秦始皇是个实干家,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加快天下的统一进程上,对于黑化他的语言,他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天下归一后,他更忙了,秦二世又不争气,秦帝国很快灭亡,西汉初年,人们出于形势所需,又对他的形象进一步加工,典型的就是贾谊《过秦论》里的描述: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西汉史学家说秦始皇在晚年大兴土木,后来为了求仙,提出“吾慕真人”,不愿意让任何人包括他的丞相、大臣正常地见到他,在各个宫殿秘密地潜行等等,这些事都塑造了秦始皇是个反复无常的人的形象。

渐渐地,秦始皇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和夏桀、商纣王一样的暴君,这个文化符号是什么呢?咱们再看唐朝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不难看出,后世把秦始皇成了荒淫无度纵情声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征伐无度、严刑峻法苛政施于民、求仙问佛不问政事的残暴之君。

但是从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我们熟知的修长城,修阿房宫,修秦始皇陵,修驰道,开发五岭等巨型工程,都是秦始皇的后五年干的。《汉书》也说过,秦始皇陵的建设是旷日十年,也就是不到十年。

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很多认识或者看法,其实是他为了要批判汉武帝,想给汉武帝建言谏言:您老人家不能大兴土木,不能劳民伤财,不能这么建陵墓,你看看秦始皇就这么干的,结果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结果后世的很多儒家出仕的官宦为了规劝君王的不当行为,都会拿秦始皇来影射当代帝王,这是一个妖魔化秦始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秦灭亡就开始,从西汉就开始,一直到了司马迁集大成。最著名的几个人物:贾山、贾谊、陆贾、董仲舒、司马迁,接下来历朝历代就以讹传讹,甚至添油加醋,秦始皇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2、考古发现:证明始皇帝原来是个背锅侠

过去所有帝王走到另外一个世界带走的都是跟他个人生活有关系的,秦始皇则不然,他带走的是一套国家的政治体制。通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发现,西汉前期包括西汉中期的法律比秦更全面、更完善,某种程度上比秦更严厉。从汉承秦制以及对比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把秦定位为一个暴政的时代,其实是证据不足的。

按照过去文献的记载,秦始皇陵前后修建了将近40年,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

其实,秦始皇13岁继位,39岁时统一六国,50岁去世,从13岁到39岁秦始皇没有可以批判的地方,大兴土木等事件,全部集中在他临死前的后5年。

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秦始皇为什么到了晚年会出现决策失误,大修各种巨型工程呢?其实就如上面诗歌写的那样:他觉得国家的变化慢,不符合他的希望,他期望很快地改变这种面貌。其实我们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时刻。秦灭六国首次大统一,裂度太大,阻力太大,要想完全将江山传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些事情或许也只有他才能完成,可惜天不假年,他时日不多,心里着急,就想通过激进的手段尽快完成未竟之业。

五年时间包括修秦始皇陵、长城、阿房宫、弛道,以及开发岭南,这几个超大型的工程,几乎将所有的青壮年全部征用,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在建设这些大型土木工程,导致当时的经济进入崩溃边缘。

秦始皇陵附近有个修陵人的墓地近些年被发现挖掘,出土的瓦片上有文字,文字记载着死者的姓名、籍贯,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修陵人来自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瓦上戳记显示的是官府机构名称也是统一六国后才设置的,而不是秦国时期的机构。这些迹象都表明修秦陵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是统一之后的结果。

司马迁未必不知道修秦陵是一个短期行为,他之所以那样写,其实是另有隐情,他是想谏言汉武帝,汉武帝从继位开始就开始修建陵墓,一直到死修了53年。司马迁因为之前李凌事件直言谏言,结果受了宫刑,吃一堑长一智,他不能再那么直白谏言了,只好拿秦始皇说事,这种“影射史学”的现象,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比比皆是。

还有一件事是胡亥继位的合法性,我们一直认为胡亥继位是不合法,出土的竹简《赵正书》中记载的史料显示,秦始皇对胡亥是认可的,秦二世也是合法的,秦二世的形象很可能是西汉统治者为了证明汉朝的建立才是伟大光荣正确,而刻意彻底否定秦二世继位的合法化,使得秦朝没有合法性。

秦始皇、秦二世的形象是西汉初年的人塑造的,隋炀帝的形象是唐太宗塑造的,所以这是一个文化现象,是新的朝代建立之后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宣传工作,即对过去朝代彻底的否定,包括它的政治、经济,最后一个皇帝的出生、性格、长相、行为处事方式等等,这是为新的朝代树碑立传,树立新的朝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所以说,咱们的始皇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背锅侠,是后世黑化比较厉害的帝王。李世民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但是我们却不能找出秦始皇37年生涯中滥杀一位大臣的记录,是少有不杀功臣的帝王之一;人们说他严刑峻法,但是他的法律中还有保护犯人的条款。秦始皇时期并没有农民起义,也没有大量饥民老百姓吃不上饭的现象,《汉书·夏侯胜传》记载汉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之功,但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过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

秦始皇北击匈奴筑长城大概4年时间,后来除了有违法的官吏被罚去修长城外,再没有大规模征调百姓去修筑长城的记录,新修长城不是很长,并不是新修建一条万里长城,而是利用旧长城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长城的也多为兵卒 。

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也基本都在修长城,汉朝修长城西起大宛二贰师城东至辽东,全长大约1万多公里,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明朝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大约6300多公里;秦长城在原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修建,全长大约3400多公里。

出土的秦简记载,秦始皇出巡途中,不但没有让人砍湘山的树,反而是下令保护湘山之树;里耶古城遗址出土了36000余枚秦简里记载很多仁政爱民的举措,比如不能随意征调百姓影响农业生产,对于当地比较贫穷的居民,政府也有相应的措施,包括低价租地、借种子给他们等等。

从出土秦简看出,秦始皇时期并不是暴政。秦朝的政策与后世非秦说法很不同。

3、千古一帝,再无后来者

秦始皇最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翻阅古今中外的历史,后世没有一位帝王能达到秦始皇的影响力。秦始皇是历史上少有的勤政帝王,可与清朝最勤政的雍正媲美,连明太祖朱元璋都自愧不如;秦始皇不杀功臣,历史上能做到的也只有刘秀、赵匡胤和秦始皇了;秦始皇是法家思想的践行者,他处理那些官员也都是按照法律来处理的,并且手下人也是按此严格执行……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历史上为秦始皇平反力度最大的人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贽,他是第一个把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的人,他指出秦始皇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之所以被骂2000多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法之间的斗争随着秦朝的灭亡法家退出历史舞台,儒家思想获得胜利,代表法家思想的秦朝从此多了一个前缀“暴秦”,秦始皇自然就成了“暴君”。

秦始皇和儒家之间有过节——焚书坑儒。虽然始皇坑的不是儒生,而是术士,但儒生们认为始皇坑的就是儒生。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们展开了对秦始皇和法家的清算。

其实,秦始皇是一个实干家,焚书坑儒事件后,极大地震慑了社会风气,历史也证明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实践证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近代康有为就曾经为秦始皇平反过。他说,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因为秦始皇焚书而失传,中国儒家思想也没有因为秦始皇坑儒而断层。

秦统一后的基建,也是解决六国战俘的问题,战后军队人员的安排,以工代赈可以大幅度缓解国家压力,战后大工程建设是必然的结果,并不是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宫的主要是战俘,并不是征调百姓。

他五次巡游天下,是为了宣传帝国的新政,整合统一后的文化裂痕,他生前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文化整合。他前往泰山去封禅,其实就是意味着把黄河的中下游的文明整合到了一起。我们又用200年的时间,完成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整合。从这点来看,秦始皇在晚年对新的帝国、新的制度所能带来的变化太迫切了。

对比后世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给文化的打击远远大于秦朝焚书坑儒;清乾隆帝的六下江南那才是真正的劳民伤财,只为享乐显摆,秦始皇巡游皆是苦寒边塞之地;历代君王制定的法律全是秦律一脉,秦的法,其实细而不暴虐,秦国坚守的法并在岁月中被秦人不断完善,说超越了时代也不为过。

总而言之,秦始皇不能只认为他是个暴君,实际上他是一个有作为、非常勤政的皇帝,他以及他的团队制定的中央集权的体制,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程,影响了一个区域社会2000年的发展。

结语

鲁迅先生说:“秦始皇吃亏在二世。”他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被黑,就是因为二世而亡,自己的历史只能被汉朝及以后的朝代书写。

项羽坑杀二十万降卒,残暴不仁仍被后世称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汉武帝穷兵黩武,“君权神授”,愚民专治被史书赞誉“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乾隆帝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所谓盛世昙花一现,却被天下人称为“十全老人”。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秦始皇开天辟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却被贴上“暴君”标签,这不是历史的真相,劝君少骂秦始皇,千古一帝他当之无愧。

灵感家首页

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