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解缙原型是谁

不少观众都觉得,《大明风华》中的解缙有些过于狼狈。朱棣为了缓和同汉王之间的关系,只能牺牲解缙,但历史上的解缙性格刚直,而且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大文人,所以剧中解缙的形象有些人接受不了。解缙因为才学高屡遭嫉妒,最后是以“无人臣礼”下狱,可以说这样一位大臣被处死,是明朝的不幸。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历史上真正的解缙是个怎样的人,一起来看看吧。

解缙原型是谁?

《大明风华》里最悲惨的一个人物是解缙,他本是朱棣看重的文臣,还参与编撰《永乐大典》,最后却死在了雪地里,很好奇解缙原型人物是谁?历史上解缙也是被皇帝戕害的吗?解缙是个满腹经纶的才子,可他有个缺点,就是恃才傲物,自高自大,以致于惹怒朱棣,将他下狱,后来被朱高燧毒杀,其实这是朱棣的意思。

解缙是个自作聪明的人,他原本是太子府的属官,之后参与《永乐大典》的编撰,仗着自己的才华和身份,千方百计打听朱棣的喜好和起居,朱棣得知后,将他贬谪。

解缙不想去边疆受苦,他三番五次请求太子,希望太子能够帮他在皇帝面前说些好话,可朱高炽劝说他赶紧离开皇宫,不然惹怒皇帝,想走都走不了。与此同时,朱棣和朱高煦父子闹矛盾,朱棣为了给双方台阶下,硬把挑拨的罪名扣在解缙身上,就这样解缙不仅没走成,还被朱棣下了大狱,最后解缙因收买刑部官员想要脱罪,被朱棣派人杀害,扔在了雪地里。

历史上解缙是个好官,并不像剧中所演的那么不堪。解缙是明朝有名的文官,他生前官至内阁首辅,因为博学多才,直言进谏被他人忌惮,遭到贬黜下狱,之后被人灌醉,拖到雪地里冻死,直到明宪宗继位后,才为解缙平反昭雪。

从《大明风华》的剧情来看,解缙虽然有才华,但他脑子不够聪明,口无遮拦,满腹牢骚,这正是朱棣想要杀他的原因,解缙本以为买通刑部官员就能免除牢狱之灾,没想到被朱棣知道了,朱棣很难相信,解缙都已经是阶下囚了,他的手还能伸到朝堂,所以朱棣杀解缙是为了安心,解缙为他的愚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解缙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解缙,结局可谓悲惨尤甚,在得罪了朱棣之后,被关押大牢数年,最后更是落得一个被锦衣卫灌醉,被埋入雪堆冻死的结局。

解缙,可谓是才华横溢,更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洪武二十一年,便高中进士,对于这样一位年轻才俊而言,可谓是志得意满;更遑论此时的皇帝朱元璋对他更是恩宠有加,甚至有“朕与你义如君臣,恩犹父子,你对我有什么谏言应当言无不尽才是啊!”——这般父子之语。

可惜的是,此时的解缙却把恩宠之语当做了傍身之术,一封万言书、一份《太平十策》直接将朝堂之上的兵部、户部、吏部得罪,也因为触动人员众多,遭到了兵部尚书沈潜的诬告,这也让朱元璋只得将他贬谪外放。

其实,此时对于解缙而言,朱元璋的贬谪颇有爱才、惜才之意,朝堂之事从来不是黑与白,更多是学会妥协与扯皮,但这一点对于年轻的解缙而言,他恰恰不懂的藏拙,缺乏必要的政治涵养,一旦缺少了朱元璋的庇护,也极易成为群臣攻击的对象。

在洪武二十四年时,朱元璋便有言语,令他回归故里,后十年再来,当大用。可见朱元璋对他的期许之高。在家期间,解缙倒也是并未止步不前,而是坚持修书编纂,不仅校改《元史》,还补写《宋书》,删定《礼记》可以说,才华毕显。

但其实自小接受的儒家影响,解缙无不时刻希冀能够出仕。1398年,朱元璋去世,他进京吊丧,但又被袁抬诬告,未被起用。幸而在1402年,时任礼部侍郎董伦谏言之下,他才被召回京师,十一月时他已经成为内阁首辅。

当时的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大军连败,朱棣连胜,南京城危在旦夕。也正是此时,解缙犯下了机会主义错误。作为同乡,面对皇帝危难,解缙、胡广、吴溥、王艮既是同期的进士,又是江西老乡,便聚在一起商议前途。在聚会上,解缙、胡广慷慨陈词,号称要以身殉国,反倒是王艮沉默不语。翌日,解缙、胡广都在朱棣面前叩头谢罪,而王艮则选择以身殉国。

作为文人,在传统的教育之中气节一直被当做重中之重。而解缙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对于朱棣这样一位虽然一样是不忠不孝起家的皇帝而言,是有着利用价值的。但这种利用价值也仅限于他在位初期,需要以利益来团结朝堂之时。当江山稳固,这样首鼠两端、明显有着政治投机、机会主义的官员无论你是身份才华、不世之功都会沦为弃子。最为人知晓的也当属明朝末年的洪承畴,当皇太极想要利用你时,连妃子都可以赠予;而当大清王朝,实现了统一,你这样背主求荣的人又会被列入《贰臣传》中供人唾弃。

当然,解缙这种选择并没有这么严重,靖难之役也只是朱家人的承位权之争,而这种选择对于当事人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便是生存权的延续,第二便是短期的风光。解缙获得的便是此般,在投靠朱棣之后,有才华的解缙随即被委任为编撰,主修旷世奇书《永乐大典》——一部中国古典百科全书,包含无算,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正是凭借如此,他又被晋升为内阁首辅。

如果说,此时的解缙能够在十余年的仕途中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他或许还能苟活一生。但恰恰就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已经身为内阁首辅的他却又一次选择了投机。只不过,这一次他的投机对象是朱高炽,朱棣所最不喜欢的儿子。

我们这里可以说解缙仗义执言,因为从后来的执政效果来看,明仁宗、明宣宗确实也是一代明君。但忤逆圣意与参与皇家立储,这已然是朝臣大忌。

当解缙说出"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当解缙说出“好圣孙”之时,他以为他对了,确实他也是猜对了结局,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也都承位,都是明君,但在政治上他却错了。

他的话语意味着他得罪了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以及对权利极具掌控欲的朱棣。少了皇帝庇护,多了2个亲王政敌,自然等待解缙也只能是贬谪。

而当1410年,外放归京的他再登太子门第,其实此时的结局便已经难以更改了,正如《大明风华》那只被摔碎的茶杯一般,解缙已经落入了汉王朱高煦的彀中,先是被汉王朱高煦诬陷谗言入狱,而后在入狱5年后,当锦衣卫呈上囚册,(成祖朱棣)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

这样的结局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而作为继任者,当朱高炽上位,他需要的又是何种官员呢?作为守成之君,他需要的不是解缙这般会机会主义的站队者,而是忠孝之臣,显然有这政治污点的解缙并不是,也更不能满足此时的教化需要,不为他平反,也是因时、因势的需要罢了。

灵感家首页

万事通